黃河淤背區是黃河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優勢之一,開發利用好黃河淤背區土地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掘黃河淤背區資源的經濟效益,充分發揮好淤背區土地資源優勢,對發展黃河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黃河淤背區土地資源現狀
多年來,黃河淤背區土地主要為防汛用材、用料服務,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以粗放型管理為主,土地開發效益普遍較低,部分土地雖然種植了綠化苗木,多數長勢較差或成活率較低,需要大量補栽;另外淤區背坡、護堤地、護壩地、柳蔭地、灘地等土地資源有待于進一步開發利用;加上品種落后,樹齡參差不齊,多形成小老樹,造成大面積的資源浪費。
二、探索多種管理模式開發黃河淤背區土地資源
怎樣開發好黃河淤背區土地資源,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經濟,是擺在黃河系統上下的重點工作之一。我們已經進行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通過認識的不斷提高,逐步改變了種地不賺錢的傳統觀念,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黃河職工是淤區開發的主力軍,要搞好淤區土地的開發,就必須調動黃河職工的積極性。怎樣調動職工淤區開發的積極性,改善淤區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制定政策是關鍵。就拿我局來說吧,一是勇于探索,創新經營管理機制。2008年,我局充分利用開發土地資源,結合本局實際在土地方面大做文章,大膽創新“林權改革”土地管理模式,從淤背區抽出400畝土地搞試點,制定出相應措施和具體管理辦法,并按照“誰種植、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承包給一線職工,種植收入全部歸職工所有,經過實施,既使閑置淤區土地得到了開發利用,又讓職工的“錢袋子”鼓了起來。于是2009年我局又拿出1000余畝淤背區土地,對廣大一線職工進行承包。從管理上看,職工種植熱情高漲,信心十足,競價承包淤區林地后,承包的樹木和土地管理相當到位!傲謾喔母铩惫芾砀淖兞藰渲旯芾碡熑尾磺濉⑹找娌幻鞯谋锥耍鉀Q了原先管理體制中人力和經費不足、管理不善等問題,在責、權、利清晰的前提下,職工們舍得投入,林木管理水平顯著提高,整個淤背區林木長勢良好,堤防工程得以維護,大堤成為了一條靚麗的風景線。二是積極探索發展林間禽種(植)養(殖)項目,拉長了淤背區經濟林木產業鏈條。隨著黃河標準化堤防的建成,蘭考黃河堤防淤背區土地已達6000多畝。為此,我局以充分利用淤區土地資源,增加土地承包數量,吸納外部資金為原則,與社會團體共同構建了生物鏈條養殖園。并在134+775—135+235臨河淤區進行開發,長460米,寬90米,共計41400平方米(實用62畝),堤坡及臨河五十米包括在內,作為有償提供使用場地。場地規劃為臨河淤區內90米養殖家禽產品:主要采用植物自然養殖法和生物養殖法,養殖土雞、家豬、家兔;用樹木、經濟草養殖家禽,家禽糞便養樹木與經濟草;用家禽糞便養殖蠅蛆,從而飼養家禽;用家禽糞便養水,降低水產品的養殖成本。堤坡外五十米范圍內養殖水產品主要采用水立體養殖方式:在水底層放養蟹、鱉、河蝦,水中放養三層魚類,水面放養鴨、鵝等水禽,達到互相增產的效果。三是是充分利用黃河生態線建設標準和要求,結合黃河防洪工程建設,開發黃河旅游項目。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很多,但由于過去對發展黃河旅游業重視不夠,幾個已建成的黃河旅游景區因為規模小、景點少、設施落后,沒有對游客產生大的吸引力,除了周末和節假日外,很少有游人光顧。特別是外地游客,隨旅游團到黃河景區游覽的很少,不能形成規模。近年來新興的生態旅游為黃河旅游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為發展黃河旅游業創造了新的契機。蘭考黃河東壩頭險工、雪松苑、花卉苑、黃河灣風景苑、蔡集控導月牙湖等旅游景點,黃河大堤更是頗具特色的生態旅游資源,為發展黃河旅游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加大對黃河下游旅游景區的建設力度,充分利用標準化堤防新增的土地資源,營造適合人們生態旅游的優良環境,加大對黃河旅游景區的宣傳力度,盡可能多地吸引外地游客,是發展黃河旅游業的當務之急。
總之,黃河淤背區是我們黃河流域的寶貴資源,是提高職工收入,促進經濟發展,保證“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和構建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的最好印證。只要在現有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圍繞強局建設大做文章,明確思路、搶抓機遇、強化措施,加大力度,就一定能實現黃河經濟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