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是第24個全國“安全生產月”,主題定為“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查找身邊安全隱患” 。這一主題直擊建筑行業安全管理的核心痛點:全員參與不足、隱患識別能力薄弱、應急能力待提升。本文從建筑行業視角出發,結合政策要求與實戰經驗,提供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一、主題內涵與行業要求
1、“人人講安全”:構建全員責任體系
安全生產并非僅是安全部門的職責。根據國務院安委會通知,建筑企業需通過安全微課堂、主題辯論賽等活動,將安全意識融入日常管理 。例如,班前會增設“3分鐘隱患分享”,鼓勵工人主動報告現場風險;管理層需帶頭學習《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強化責任意識 。
案例:某工地推行“隱患隨手拍”積分制,工人發現并上報隱患可兌換獎勵,季度隱患整改率提升40% 。
2、“個個會應急”:強化實戰化演練
消防逃生、機械傷害處置等技能需覆蓋全員。建議企業開展“1+1”應急培訓:每月1次桌面推演(如塔吊傾覆模擬)+每季度1次實戰演練(如有限空間救援) 。重點崗位(如電工、焊工)需通過VR模擬考核,確保技能達標。
二、建筑行業隱患排查“三步驟”
1、精準識別:聚焦高風險場景
結構安全:排查腳手架連墻件缺失、模板支撐體系變形等隱患,借助無人機巡檢+AI圖像分析技術快速定位風險 。
消防安全:嚴查臨時用電私拉亂接、動火作業審批不全等問題,推廣“智慧消防系統”實時監測煙霧濃度 。
設備安全:建立塔吊、升降機“一機一檔”電子臺賬,每日檢查鋼絲繩磨損、制動器失效等細節 。
2、分級整改:閉環管理機制
將隱患分為紅(立即停工)、橙(限期3天)、黃(班內整改)三級。使用數字化平臺(如釘釘安全模塊)跟蹤整改進度,超期未處理自動推送上級督辦 。
3、長效預防:文化+科技雙驅動
文化層面:設置“安全之星”榮譽墻,評選年度零事故班組;推行“家庭安全承諾書”,讓家屬參與監督 。
技術層面:應用BIM模型預演施工風險,部署物聯網傳感器監測深基坑位移、高支模沉降等數據 。
三、應急能力提升“四項實戰”
1、預案動態化:每季度修訂應急預案,細化臺風、坍塌等場景處置流程,確保與屬地消防、醫療部門聯動機制暢通 。
2、裝備標準化:配置應急物資智能柜(定位AED、防毒面具等),掃碼即可快速取用并同步報警 。
3、響應專業化:組建“工地應急突擊隊”,成員需掌握心肺復蘇、止血包扎等技能,定期與消防救援隊聯合拉練 。
4、復盤常態化:事故/演練后召開“風暴復盤會”,用“5WHY分析法”追溯根源,避免同類問題重復發生 。
結語:2025年安全生產月的主題為建筑行業指明了方向:從“被動管控”轉向“主動預防”。唯有將安全責任壓實到每個崗位、每名工人,將隱患排查轉化為日常習慣,才能真正實現“零事故”目標。建筑企業可參考本文框架,結合自身特點定制實施方案,筑牢高質量發展安全基石。
上一篇:全員參與安全,這個能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