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中國正處于轉型時期,工人或雇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常常受到一些雇主或用人單位的漠視,這一事實在非公企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在一篇題為《市場難題考驗礦業安全》的報道中,記者透露:在礦業權不需要付出成本的情況下,誰的手快,誰的投入小,誰就可以獲得更大的利潤;而在利潤的驅動下,對那些非公企業的業主來說,必然會出現忽視安全投入和掠奪性開發的情況。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政府管理方式的調整以及非公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培育人們的維權意識與法治觀念已提到國家和社會的議事日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全生產法》所明確的“自律遵規的義務、自覺學習安全生產知識的義務、自覺接受安全生產監管的義務”等等,對非公企業的生產經營者無疑是十分迫切的。改革開放以來,非公企業的迅速發展一直都很引人注目。據統計,到2001年底,僅私營企業就有203萬戶,投資者461萬人,雇工2253萬人。再加上三資企業和個體戶,非公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地位獨立的部分,相應的,非公企業的生產經營者也已是社會結構中的一個獨立群體。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來頻發的事故中,非公企業占有很大的比重。究其原因,在他們眼里,貫徹安全法規、執行安全制度、落實安全責任、學習安全知識,是不能立即為企業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效益的。于是,用一兩萬元甚至幾袋白面就可以換取一個遇難礦工的生命;用廉價的勞動力、惡劣的操作環境、極低的生產成本就可以參與市場競爭等等便成為一種時弊,嚴重地擾亂和破壞著社會經濟秩序。更何況,即使一旦發生重特大事故,還可以逃之夭夭……其殘局由國家收拾、其民心由政府安撫、其亡靈由社會告慰。“風險”如此之低,“便宜”如此之巨,又有誰甘心不去躍躍欲試呢?
市場經濟是傾向于強者的一種制度安排,而作為非公企業的生產經營者,無疑是這一制度的最大獲益者。因而,在社會組織的安排和安全生產管理過程中,對于那些打工的,與“老板們”處于不平等地位的弱者——工人或雇員來說,實施有效而完善的勞動保護和合理的安全責任分工,則成為非公企業生產經營能否實現持續性發展的一種基礎性要求。因此,需要強調的是,《安全生產法》從著手立法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意識到了中國企業,特別是非公企業所面臨的安全環境、市場環境、技術環境和人文環境,明確提出了權利與義務平等的原則,并將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系的規范與設置,融入到“預防為主、過程控制、全員參與、持續改進”的機制之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公企業,只要你是用人單位,你要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對安全生產就負有同樣的責、權、利。相比之下,那些從總量上占更大比例的普通工人,倘若是在非公企業就業,就理應得到更多的至少是同等的安全關照和法律援助。尤其是在《安全生產法》面前,非公企業能否確立誠信觀念;能否將“安全第一”的思想真正轉化為實際行動;能否將安全問題視為社會、家庭與企業的“穩定劑”、“幸福源”和“加速器”,無疑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具備市場準入資格和競爭力的前提條件。
另外,應當看到,在《安全生產法》的推動下,要求各種所有制企業自覺地依從法律、認真地執行法律、全力地維護法律尊嚴的社會輿論氛圍已初步形成;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管理者和勞動者也在這種氛圍中各有領悟。但是從總體情況來看,非公企業與國有企業仍有較大的差距,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工作還很多,非公企業任重道遠,抓住當前大好時機,盡快結合非公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新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建立一套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中國國情的科學管理體系與安全自我約束機制,去參與競爭,應對挑戰,才是光明前景。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下一篇:來自“斷指之鄉”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