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口前移抓防范 創新舉措抓落實
安全工作難在面寬、重在基層、貴在落實。針對當前安全生產監管工作中仍然存在責任不落實,特別是部分基層干部思想認識上有“誤區”、管理機構上有“盲區”、處罰手段上有“禁區”、投入保障上有“白區”,安全工作執行力不強的實際,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狠抓源頭監管,著力構建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收到明顯成效:截止2005年底,連續4年未發生一起重特大安全事故,水上交通連續四年保持零事故率,2005年“四項指數”同比明顯下降,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宣傳教育抓警示。嘉陵區現有客渡船只71艘,通航里程101公里,省、縣、鄉道公路通車里程500余公里;現有各類工礦企業500多家,煙花爆竹生產企業1家,危化物品生產經營企業7家,安全生產壓力巨大。區委、區政府居安思危、警鐘長鳴,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大力抓好安全宣傳教育和技術培訓,努力提高全民安全意識;利用每年“全國安全生產月”、“119”宣傳日等活動,通過新聞媒體、專欄、墻報和各種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國家的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宣傳安全生產工作的先進典型和經驗作法;特別是以一些事故教訓為反面教材,以血的教訓時刻警醒人們增強安全生產意識。通過開展安全宣傳進機關、進學校、進鄉村和“安全生產示范鄉鎮”建設、“安全社區”創建活動及舉辦安全培訓等,在全社會營造了“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良好氛圍。
──防微杜漸抓排查。“防范于未然,見之于未萌”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嘉陵區采取定期排查與不定期排查相結合、全面排查與重點排查相結合、自我檢查與交叉檢查相結合的“三結合”方式,每年都要對各行各業、各地各部門的安全生產工作開展10次以上地毯式大檢查,并對檢查中發現的隱患和問題登記造冊,建檔備查,督辦限期整改,及時采取各種措施,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從源頭上防止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突出重點抓整治。針對區內支小河流多、嘉陵江沿線鄉鎮涉面廣、交通干線交錯、地形十分復雜等實際,嘉陵區在抓好“十三條”線安全生產工作的同時,重點抓了水陸交通、“三場一館”(商場、市場、公眾聚集場所、賓館)消防、建筑施工、食品衛生等方面的安全工作。在元旦、春節、“五一”、“十一”等關鍵時段、敏感時期,對重點行業、重點部門、重點區域進行專項檢查和整治。針對過去農村客運市場上很多微型車輛不掛靠公司、不交納保險、不辦理相關手續而非法營運等行為,2005年集中開展了農村客運市場專項大整治。組織交通、交管、公安、交警等部門強力出擊,出重拳、施猛藥,在各鄉鎮的支持配合下,對鄉鎮從事農村客運的車輛進行了全面的排查摸底,對辦證的長安車和非法經營的“黑長安”進行了分類,對非法經營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同時,組織交管、稽征、保險等部門采取對運輸企業降低收費標準、搞好服務保障工作等措施督促微型車輛積極掛靠運輸公司,按期交納保險,合法營運,規范管理,并重新核定審批客運線路,統一噴印運政投訴電話,統一完善標志,實行掛頂燈營運,進車歸點接受管理,全區農村客運市場進入了良性循環發展軌道。2005年共掛靠農村微型車178輛,清退農村客運市場黑車20多輛,農村微型車輛掛靠率達到95%以上。
──嚴格執法抓查處。各執法部門和鄉鎮政府協作配合,“上下聯動”,加大查處力度,對安全生產違法、違規行為形成強大的震懾力。一是狠抓源頭監管。在鄉鎮設立車輛檢修站,重點抓好車輛的例查例檢,滾動發班,碼頭的簽單發航以及基層干部聯系車船,聯系企業安全的制度。對高危行業嚴格實行安全生產許可證制度。新開辦建筑施工和危險化學品、民用爆破器材生產企業,只有具備了法律法規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并依法向有關部門申請,才予以辦理安全生產許可證。對沒有按規定辦理安全生產許可證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予核發營業執照。二是做到“四不放過”。加大安全生產事故的查處力度,堅持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過,責任人員不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不落實不放過,有關人員未受到教育不放過的“四不放過”原則,對事故的直接責任人嚴管重罰、懲處到位,達到懲處一人,震懾一方的作用。對相關的國家工作人員依照問責制、行政不作為追究制度以及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嚴格追究責任。三是公正文明執法。采取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大對執法不公、徇私枉法、以權代法、以權壓法等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促進行政執法部門公正執法;通過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樹立正面典型,查處反面典型,從源頭上有效防止了重特大惡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積極探索抓創新。一是打破盲區,委托安全綜合執法。上級執法部門人手少、工作量大,基層安全監管工作容易出現盲區。區委、區政府大膽探索,在全市率先實行委托安全生產綜合執法。公安、交通、建設、農機、林業、水利、質監、海事、交管、衛生等部門明確了委托鄉鎮安全綜合執法的權限和內容,授予鄉鎮安全管理四項職權(即檢查權、糾正違章及批評教育權、責令整改權和現場處罰權),并依法實施了執法監督,公安派出所也給予大力配合,協助鄉鎮監管安全工作。區法制辦對鄉鎮安全執法人員依法行政進行培訓,頒發了委托安全綜合執法證,通過對安監人員的培訓,使其既依法行政,又切實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鄉鎮安全監管人員在安全工作檢查中,根據委托權限,對違法違章、故意肇事、不服查處等不安全行為,與主管部門一道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理,為了協助交警取證,區政府還為各鄉鎮的安辦配備了網E拍攝像機。二是歸并碼頭,選聘專職管船人員,強化水上交通監管。本著“管而不死,活而不亂,有利安全,便于管理”的原則,嘉陵區將原有的近百個客渡碼頭和客渡船舶臨時停靠點進行了調整、歸并,對歸并后的50多個碼頭和船舶臨時停靠點都選聘了一名專職管船員負責簽單發航等監管工作,既防止了碼頭、渡口監管上的漏落,又杜絕了“野”碼頭隨意上下乘客行為的發生。同時,嘉陵區還組織海事、漁政等部門和相關鄉鎮對客渡船舶進行技術改造,對達不到要求的船舶一律停止營運。三是大力創建文明運輸線,積極推進公司化經營。引導客運經營者走聯合經營、區域經營、股份合作等公司化、規模化路子。由投資者購置車輛,統一招聘駕駛員和乘務員,統一制服、佩證服務,滾動發班,實行公司化運營,既滿足了運力,又保證了運量,既節約了能源,又增加了營運收入。目前,嘉陵區已創建了嘉陵區大通鎮、雙桂鎮、龍蟠鎮至南充三條文明運輸線。李渡鎮、世陽鎮等10余條運輸線正加緊籌建,即將走公司化經營。四是建立了安全短信平臺。為加強對“三主一員”的管理,指導、幫助運輸企業采取每月數次手機短信群發的方式,將安全管理、事故動態、天氣消息、道路路況等信息內容,及時發送給業主和駕駛人員,提醒其安全生產,謹慎駕駛,安全行車行船,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進一步得到了增強。五是實行駕駛員“黑名單”管理制度。嘉陵區制定了《嘉陵區道路運輸行業駕駛員“黑名單”管理實施辦法》,將安全意識差、違法違紀突出、不服從企業管理等條件的駕駛人員錄入微機“黑名單”建檔登記,運管部門每月通報一次,并在駕駛員《道路運輸證》年度審驗時,查驗“黑名單”記錄,按照相關規定作出嚴肅處理。該制度的出臺,得到了運輸企業的支持,有效防止了駕駛員的違章違法行為,深受乘客好評。
──加大投入抓基礎。隨著基層政府,特別是鄉鎮政府職能的轉變,安全工作已成為基層政府的一項中心工作。為迅速扭轉安全生產基層薄弱、基礎脆弱的局面,區委、區政府加大了安全生產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強基層的安全隊伍建設,不斷改善安全生產基礎設施和條件。2004年在鄉鎮設立了安全生產辦公室,做到了有隊伍、有經費、有制度、有手段,夯實了安全工作的基礎。在經費投入上,僅2005年全區就投入各類資金600萬元,重點整治了危橋險路、危巖險坡,完善了安全警示標識標牌,在重點路段添置了波形防護欄、防護墩等。為確保水上交通安全,嘉陵區配強了海事部門的力量,每年投入15萬元用于海事監督艇在嘉陵江沿線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同時,明確了管船員的待遇(其月工資不低于300元),采取區、鄉鎮兩級共同籌集的辦法,補助管船員一定的工作經費。在區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區財政分一、二、三類給予鄉鎮安全經費補貼。全區每年用于安全補貼經費達到60萬元。
──明確責任抓落實。實行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安全工作重在落實。為落實黨委、政府領導不僅管生產,而且管安全的要求,嘉陵區出臺了《關于建立和完善安全穩定工作責任體系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各級各部門安全工作責任,嚴格按照分條分塊、分線分片的原則進行管理。一是落實縣級干部責任。把安全生產責任細化分解落實到聯系部門和鄉鎮的縣級干部,確保了分條分塊分線的安全工作都有縣級干部具體抓落實。二是落實部門和鄉鎮責任。按照“屬地管理”、“行業管理”的原則,各地、各部門“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層層簽訂責任書,把責任落實到鄉鎮、部門、村社,落實到“三主一員”頭上。三是落實企業責任。嚴格督促企業全面履行責任主體的法定義務,要求各企業把責任落實到科室、車間、崗位及特種作業人員頭上。同時,區上成立了安全生產工作督查小組,定期不定期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部位的安全進行“地毯式”排查,嚴防死守,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定期不定期對各地各部門的安全工作落實情況進行明查暗防、專項督查,及時通報正反典型。在安全監管的關鍵時節,特殊時段,區委、區政府都安排巡查組深入鄉鎮、村社、車站、碼頭和企事業單位督促檢查安全生產。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也親自掛帥,深入對部門、鄉鎮的一線帶頭檢查安全。區委、區政府還把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納入了一級目標管理,制定安全生產目標管理及考核辦法,把規章制度的落實以及安全生產監管成效作為剛性指標,嚴格考核,嚴格實行“一票否決”制,并把考核結果作為晉級、提拔、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兌現獎懲。對不履職盡責、安全監管不到位、疏于管理、隱患整改不力,存在突出安全隱患的鄉鎮及部門主要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進行警告或停職處理,嚴肅安全工作紀律。(四川省南充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何宗周 趙亮)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