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細節決定成敗的事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每當同事們用這句話來概括一個事例的時候,我都覺得是老生常談,甚至覺得有些空洞的感覺。仔細著磨吧,有些由細節導致失敗的結果雖然有些牽強附會,是意料之外,但也不無道理,恰是情理之中。其實,就一些安全生產類的事故而言,其發生的過程,往往就是挑了我們工作中一些不注重細節的“刺兒”。
近日,公司一員工在作業的過程中,由于違反了特種設備的安全操作規程,最終導致一只瓷瓶傾倒致毀。事后,公司相關職能部門也就此事做過一系列的調查和處理,最終形成了一套事故調理報告草案提交領導審核批準。領導在批閱時覺得內容基本完善,想表達的意思也基本能看出來,但作為公司備案的材料、作為“后車之鑒”,在內容的完整性和邏輯性上、文本的格式上,和上級業務部門的做法還有差異,責令相關人員就部分細節向當地安監部門咨詢后再作完善……雖然這起事故并非有多嚴重,但這足已能夠說明,領導對細節關注的程度已經越來越高!
作為參與此次事故調查的成員之一,我覺得雖然最終形成的事故調查報告很簡單,原因也很清晰、普遍,但無論是引發事故的直接原因也好,間接原因也罷,仔細分析這些原因,無不是一些不經意間的細節所致:
細節一:對管理規定的執行打了折扣,偷工減料。事故發生后,當事人在回憶時這樣講到:在調整瓷瓶位置的過程中,他剛把第一臺定位后拉著吊鉤、移動行車準備吊運第二臺時,安全帽的帽檐下垂,擋住了視線,于是就把抓吊鉤的一只手松開去矯正安全帽,也就在松開的剎那,鉤子刮在了第一臺產品的上法蘭處,而另一只手則按在操作手柄上……對于安全帽的正確佩戴,公司以前強調過,在去年對第二版安全讀本重新排版時也將相應的要求加了進去,而很多操作人員在執行的過程中只滿足于戴上了,偷工減料,沒戴嚴實,忽視了要求里的細節,給事故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細節二:忽視了操作規程中量化的數字,我行我素。特種作業人員在學習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定時只注重領會如何正確使用,而忽視了如何做到安全操作的細節。當我們問及當事人有關行車的使用管理規定時,發現其對行車的日常點檢、保養維護、“十個不吊”及安全裝置的完好性如何辯別等內容對答如流,而對行車在空載運行時其吊鉤必須提到地面三米以上;載物運行時貨物離地面0.3米、離障礙物半米等細節知之甚少。其實,這些看似不經意的數字,都是有道有理有根據的。當然,類似這種細節性的、可測的量化規定,管理人員在平時的培訓教育中也應不斷地強調。如果說,安全生產的管理規定是 “面”的話,那具體的操作規程就是“點”,管理人員在宣貫的時候要注重從面到點,操作人員在執行的時候則要做到由點到面。
細節三:管理教育滲透的面不深、不廣。事故的調查處理中,我們從當事人的同事及領導處了解到其一貫的工作作風和表現在整個單位都是屈指可數的,也正是基于此,所有的瓷瓶卸運全部交給了他一個人,事發之后都表示完全沒有預料到已成功卸下幾千只瓷瓶的他會出事……而從記載的臺帳資料看,主管未能經常性地對該員工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即使教育,也只是泛泛而談,只強調安全第一、安全生產等“口號式”教育。從辯證的角度看:一個單位,安全的時間越長,距離發生事故的時間相對就越短。所以說,對值得“信賴”的下屬也要常吹“耳邊風”。單位主管對越是值得信任的下屬越是要做好經常性教育,要從掌握人員的思想、情緒等細節入手,有問題時及早做好思想轉化工作,在安排作業時應合理、妥當,考慮充分,保證特種作業人員在操作中無抵觸情緒、無思想負擔。
關注安全生產,就是善待工作、善待他人、善待自己。關注安全生產,就要從點滴細節抓起。許多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事故的發生,往往是由于微乎其微的小事而釀成的。在生產中的細節多如牛毛,而細小不安全操作行為也是不勝枚舉。只要每一個崗位操作人員多一點精心,多一點細心,抓好每一個環節、細節,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做,就必然有一個好的結果。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從“三不傷害”想起的
下一篇:安全生產容不得“松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