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大家都說湘西某市油漆廠交上了好運——多年銷路不暢的油漆產品,一下子成了市場上的俏貨。8月份更是喜事連連。上個月高溫奪高產,產量、利潤均創建廠以來的最高記錄。借“八一”建軍節的東風,廠里舉辦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訂貨會,并大獲全勝,工廠方面初步估算本年度可首次實現利潤180萬元。
8月5日下午5點28分,工廠在全市最豪華的大酒樓宴請當地有關部門領導和全廠職工。整個工廠,包括倉庫,只留下一個保管員守著。
6點剛過,那邊酒宴尚在高潮中,這邊倉庫保管員離開廠大門口才幾分鐘,倉庫突發大火。等他聞訊趕回時,整個倉庫已在一遍火海之中。盡管市消防隊員全力撲救,大火足足燒了好幾個小時后才熄滅。
這場大火吞噬了整個倉庫,其中有第二天就要提貨出廠的產品800多噸,還有大量的原料,如香蕉水、二甲苯、松節油、桐油等,損失金額高達上百萬元。這產品、原料亂放一起的倉庫不僅是損失巨大,而且給滅火人員帶來極大危險。幸得消防隊員的正確施救,本次火災無一傷亡。可說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剛才還在酒席上興高采烈的人們,望著眼前一片漆黑并散發著難聞惡臭的廢墟發呆。有人輕聲抽泣,有人自言自語,“就像一場惡夢……”
有人引爆了硝化棉?
倉庫中央水泥地面炸出一個直徑兩三米的橢圓型大洞。保管員說,那里原先放有2桶硝化棉。經各有關部門現場勘定,這兒就是最先著火的地方。附近很多居民都聽到大火之前先爆炸了一聲。大火沖上屋頂之后,又聽到另一聲猛烈的爆炸。這些證明了現場勘定結果是正確的。
大火發生得十分蹊蹺,剛好在工廠慶功的時刻,又是惟一的值守人員離開的那幾分鐘內。此時只有廠區內惟一的一戶人家在現場,他們的住房離倉庫直線距離只有六七十米,中間沒有任何障礙物。這家戶主就是該廠一年前調離的前任廠長。由于種種原因,他與目前工廠的上上下下關系十分對立。事實證明,火災初起時只有他和他弟弟兩人在家,是他弟弟最先在現場撥打的119報警電話。
不少的人舉出很多例子說明他們有足夠的作案動機。還有好些叫人不得不信的作案線索。簡而言之,他們具備了作案的所有要素。最后公安部門把本次事故當著刑事案件立案偵察。
有人打賭:“要是沒有人點燃硝化棉,世界上的事絕沒有這般湊巧。”
證據在哪兒?
公安部門經過周密的偵察,許多說法、推測、線索均查無實據。例如說直接引爆硝化棉,那可是地道的“爆炸物”!玩命的事。直接點火,你就別想再回來。間接的,必須具備點火延遲或遠距離控制裝備…… 這么一來,現場總得留下蛛絲馬跡呀!現場仔細“過篩”一遍,可什么也沒得到。
倒是從倉庫旁邊山坡上一個小洞里找到2桶硝化棉(非炸藥級)。據工廠財務憑證與當事人的回憶,一致證明這2桶與倉庫中已燒毀的2桶硝化棉,都是5年前為試制新產品一起購買的。后新產品沒有搞了,這4桶硝化棉就一直呆在產品倉庫里。由于受到上級安全監督部門多次點名批評,前年就在廠內一塊山坡上臨時挖了一個洞。因為洞小,里面只放進了2桶。剩下2桶還是留在倉庫原地不動。
硝化棉,其一般商品“用25%以上的水、乙醇或增塑劑濕潤,儲存在鐵桶內(內襯兩層塑料袋封口)”,須使物品永久保持濕潤,有關資料證實,干燥的硝化棉是極易自燃爆炸的,而當它含水量超過20%時,用普通雷管也不能引爆。
照理說這4桶硝化棉最少也應檢查一下其濕潤狀況吧,可5年來其中3桶還從來沒開過蓋,只有倉庫中的一桶,因有買方要求取樣分析,打開過一次。
這2桶才找到的硝化棉,成為工廠在危險化學品管理方面出現重大失誤的鐵證。
他們又迷糊了一回
如果在新購進一種化學原料時,有關人員能查一查該原料的安全使用保管資料,并嚴格照章實行,能少出許多不該出的事故。如這硝化棉,本身就是一種相對不穩定的化學物品,具有緩慢的自行分解傾向,在分解同時能自動催化,加速分解,最后導致燃燒爆炸。在生產過程中必須用藥劑對它進行安定處理,使它的自行分解變得緩慢一些。
安定處理狀態良好的硝化棉,溫度達到180℃以上時才能爆炸。反過來看,當爆炸發生時的溫度遠低于這個值,說明其安定性受到影響,此時的硝化棉已不能保證安全使用、貯存了。
就在出事的三個多月前,工廠為積存多年的硝化棉找到了一個買主,對方是一家國有中型企業,提出先要取樣分析。通過取樣分析之后,對方不肯要了。負責聯系此事的生產技術科長,有個很出名的外號,叫“迷迷糊”。此人回來向廠長匯報原因:“這硝化棉什么溫度低了,只104℃了。”新調來的廠長情況不太熟悉,也就糊涂聽來糊涂應,根本沒細究這“104℃”是怎么一回事。當時只要稍留點心,多費點神,向對方搞清楚技術分析數據的含義,他們完全可能對硝化棉采取處理措施,從而避免事故。
可惜他們又迷糊了一次。
幸好及時把留在山洞里的硝化棉果斷處理了。負責此案的公安民警很值得我們學習,他們重調查,講科學,經我們了解還會遭遇第二次爆炸大火災。出事一定要查清真正的原因。不放過任何可疑情節,他們不僅避免了冤假錯案,而且防止了可能或即將發生的另一場大事故。
最后的疑問:最初的起火時間
在事故原因調查中,曾查詢了當地的氣象資料:8月5日那天室外最高氣溫為41℃,為當地入夏以來的最高氣溫。
“出事那天氣溫最高的時刻,應是中午前后。硝化棉自燃起火卻發在太陽落山,氣溫轉涼的傍晚。莫非這硝化棉也有了人的意識,知道我們大家都吃飯去了?”這話剌耳,卻是很多人心中難解的疑惑。
我們查到了一份關于日本上世紀30~60年代硝化棉發生自燃火災的統計資料,有東京都、大阪府、橫濱市等地共9起事故,發生自燃時間大多在當年8月份,而且絕大多數在當天16時~23時之間。文中還詳盡介紹了1964年7月14日東京品川區勝島倉庫硝化棉自燃火災事故,那次火災撲滅過程中,有19名消防隊員死于非命。兩千多桶硝化棉露天堆積,中午前后陽光直曬,桶殼表面溫度達60℃~70℃。而自燃起火卻在夜晚22點。
這份資料是這樣分析其中的原因的:硝化棉白天在較高溫度作用下,開始急劇分解,分解熱積聚幾個小時后才驟然發火自燃。
我們又通過互聯網檢索了國內2000年以來發生的同類事故。其中有:2000年7月10日16時20分發生在武漢新馬路一家油漆廠的火災;2000年11月16日19時10發生在漳州市臺福公司的火災;2001年8月15日0時50發生在中山市金桃化工公司油墨車間的火災;2002年8月21日23時30發生在寧海市飛轎漆廠的火災……
果然,硝化棉自燃起火很少有在白天,在中午時段的。
究竟是誰放的火?大多數人總算是有了一個比較一致地認識。
湖南省懷化市板橋巷1號市化工局院內 懷化市化工管理處 418000
上一篇:僥幸之余是后怕
下一篇:赤日炎炎當忌爆炸火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