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毒害品造成人體傷害的案例中,因苯胺引起的事故比較多。
[案情介紹] 案例一 1988年10月16日,南通市一家運輸公司的一輛十噸載重的卡車到天津裝載日本進口的苯胺,在行駛途中司機聞到一股異味從車廂中傳出來,就到車上檢查。當他發(fā)現包裝破損,有苯胺外流時,用隨身攜帶的膠布和肥皂去粘貼、堵漏。但是效果不理想。在情急之下他就把無法堵住滲漏的桶子翻身,讓滲漏處朝上。車上一共有九個滲漏桶,大約半個小時后才處理完畢。接著他開車繼續(xù)行進,只駛了六公里,就感到頭暈,想嘔吐,等到人掙扎著下車后即失去知覺。幸虧路人發(fā)覺,及時將他送進當地醫(yī)院救治,才脫離了危險。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經常感到頭暈、乏力,經醫(yī)師診治,苯胺中毒已經在他的身體內留下后遺癥。
案例二 1988年6月27日,北京一家化工原料公司安排三輛卡車和16名工人,到火車站接運西德進口的苯胺198桶,每桶重259公斤。三小時后,有一名工人出現臉色青紫,嘔吐等中毒癥狀,接著又相繼出現多名工人中毒。這樣前后送醫(yī)院治療的有13人,幸虧醫(yī)治及時,沒有出現嚴重狀況。
這批苯胺進入公司倉庫后,發(fā)現有異味出現。經業(yè)務人員查看發(fā)覺有的容器又出現滲漏現象。于是公司派工人去將滲漏貨物剔出整修或更換包裝。工作沒有多少時間,六名工人又出現中毒癥狀。
案例三 1968年8月,上海某運輸公司一輛卡車去裝運苯胺,因天氣酷熱,隨車的一名裝卸工就爬到敞蓬車廂內,坐在苯胺桶上。沒想到苯胺的蒸氣在當時的氣候條件下溢出,直接傷害了這名工人。天氣炎熱,人體出汗之后,濕潤且油脂溢出的皮膚更容易吸收苯胺的物質。當天下午,這個工人就感到不適,嘴唇發(fā)黑發(fā)紫。人已處于不能自控的狀態(tài)。經醫(yī)院搶救,全身換了三次血液,命是保住了,人卻癡呆了。
[事故原因分析] 苯胺,別名氨基苯或阿尼林。聯合國編號為1547,屬第六類•毒害品,為無色透明油狀液體。苯胺在常溫下能強烈揮發(fā),有特殊氣味。由于其極易揮發(fā),因而外包裝往往被污染。又因為易溶于有機溶劑,所叫很容易經皮膚和呼吸道吸收。苯胺不溶于水,因此一旦污染后用水沖洗也不易清除。苯胺的這些特性使其對人體更具傷害性。苯胺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工業(yè)原料,用于染料、醫(yī)藥、橡膠、塑料、香料等行業(yè),是常見的危險運輸物品。由于作業(yè)人員對其性質缺乏了解,因而受傷害的事故時有發(fā)生。
苯胺在毒害品中并不是極毒物品,中毒后的反應是漸進狀的,恰恰是這一點對人的傷害更甚,等到人們有所察覺時,已經是中毒有一段時間了。毒性在體內一旦積累,因其易溶于油脂中,所以較易于被人體吸收,要治愈的難度也大。
[案例評議] 液體危險品發(fā)生滲漏怎么辦?我們應當立即更換包裝,或者將滲漏容器放進另一個更大一些的包裝容器之中。這在港口作業(yè)過程中完全是可以辦到的,而且應當這樣做。如本文案例一,在運輸途中發(fā)生情況時,司機或隨車人員又應該如何處置?可以采取一些臨時性措施,及時堵漏。盡管這位司機也這樣做了,但他使用的肥皂和膠布材料無法堵住滲漏。堵漏的材料應當是膠粘劑或環(huán)氧樹脂。
因此,制定針對性的事故應急預案,配以相應的防范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在從事危險貨物作業(yè)時,作業(yè)人員還應當盡可能地使用機械和各種工具,注意避免人體與危險物品的直接接觸。在接觸不可避免時,也要做好個人的防護,戴口罩甚至防毒面罩,穿戴工作服、手套和防護鞋、鞋罩等。象案例三那樣與危險物品“親密接觸”的事件是必須制止的。
以上三起案例中的苯胺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包裝的外觀似乎都不錯,會給人一種迷惑。實際上經過長時間的海上運輸,這些貌似優(yōu)質的漂亮包裝卻是隱患多多,在繼續(xù)運輸過程中間題就暴露出來了。
所以在危險貨物運輸全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業(yè)務人員和操作人員都應當認真檢查包裝,發(fā)現包裝不良的貨物.就不能繼續(xù)投入運輸和作業(yè)。
上一篇:惰性氣體造成的窒息危害事故
下一篇:印度博帕爾市特大泄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