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由美國特拉華大學災害研究中心、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風險管理中心和梅約爾斯協會工業咨詢服務及哈佛大學危機管理中心聯合組織了3次“城市與公司應急響應計劃與實施方案”咨詢專家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官員、城市與住房部主要專家、聯邦保險機構、國土安全部FEMA專家、核安全管理委員會、NASA,主要地震與洪水城市、主要航空航天設施城市與單位以及從事航空航天設施基地、原子能電站設施研究單位、生命線設施管理單位及其科學家、技術專家、計劃管理專家、危機管理專家、公司企業總裁等。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總結威脅上述設施的自然災害與恐怖事件造成的危害與教訓,提出處理突發危機事件的應急計劃與可行的方案(包括修訂現有的方案,新提的政府的、城市的、企業的方案),為政府、城市和企業的應急管理升級做好基礎準備。這次會議是前4次討論會的繼續,但不僅僅是研討,而更重要的是新的反恐和經濟好轉形勢下有必要強化管理、避免或減輕威脅——危險和提升危機——應急級別與水平,以保證國家、城市、工業、企業的安全程度。會議內容有:①政府部門主旨發言:涉及到新世紀新危機的形勢、課題與行動計劃、調用的力量與要達到的目的、資源與財政支持、為新發展作出的貢獻;②危機事件監測與應急響應:涉及到的危機事件類型、應急響應級別與相應的計劃及管理;③城市與企業的應急計劃以及災害減輕戰略;④綜合管理計劃、行動方案及步驟,包括法律、機構及區域顧問委員會、各級政府部門安全與衛生計劃、工商業應急管理手冊指南、培訓與宣傳教育、個人準備等;⑤應急響應隊及其組織程序及緊急狀態下的行動。
1、突發事件孕育的形勢在美國從杜魯門總統開始,于1947年曾經制定在戰爭危機法案,其中在戰前準備中就有應急響應計劃部分。在1946年8月1日成立原子能委員會時,明確指出核設施事故應急處置方案及成立應急響應隊的必要性。1947年7月26日建立美國軍事委員會時,同時成立了美軍事設施突發事故緊急救援隊,此后不久曾接受了軍用機場地震事件影響緊急支援任務。更早一些時在1940年6月27日,議會通過了美國國家緊急狀態法,也在附件中提及總統宣布緊急狀態時包括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災害,并實行應急救援行動。1949年7月25日總統簽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公約時,也對歐洲發生自然災害和政治經濟社會突發事件時給予支援、救援作出了應急響應規定。到了1989年10月17日美國舊金山地震和1994年1月17日北嶺地震時,時任總統布什和克林頓分別宣布全美處于緊急狀態時,啟動了地震應急響應計劃,劃撥了財政補助開支,開展舊金山和洛杉磯兩大城市的應急救援。無論是自然災害原因,還是人為原因造成的突發事件,任何國家和城市都應制定有效的應急響應計劃。現代社會的權力機關、行政職能響應機構、工商企業、團體和私人組織所擁有的資產、財產全都集中在城市,人力資源分布在各機構組織,從事著生產與可持續發展工作,一旦出現突發事件,社會可能極度失穩。現代工業和技術的復雜性在于他們依賴著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災害與危險的新物質源的可持續發展。在高密度人口分布的、先進技術巨大作用的及高速生產的中心城市內,有危險性技術的可利用性的增加會威脅著個人、團體機構的安全性。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機構有責任制定計劃讓人們了解所面臨的自然的與人為的災害危險及易損性,提供給城市、工業、商業和個人應付突然出現的危險事件的行動計劃和操作程序。在應急計劃與響應、災害與危險管理、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工業損失控制、環境安全與衛生管理、公司危險管理、個人與社區應急安置、緊急事件保險支持以及國家航空航天發射場地、原子能電站與電力系統、通訊與運輸系統及指揮機構、軍事設施的安全諸問題,給予應急培訓、演練和信息傳播的指導。作為國家級、州地方級、城市和工業級的應急計劃與響應,應以法律為前導組織實施行動。應急響應計劃會議提供了綜合性的法律和具體實施的法規的條例。例如有國家消防法,資源保護和恢復重建法,綜合應急響應、補償與義務法,危險物質管理與運輸法,化學過程安全法規,減輕地震災害法,地震應急條例,地震災害救助法,都提出了應急響應的要求。依照以上法律所進行的應急響應計劃和活動都是政府一級的活動,所需人、財、物都要求納入計劃,有組織的展開。例如,政府的行政部門環境保護局、公共衛生服務局、聯邦應急管理局、疾病控制中心、國家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局、消防局、警察局、相關法律機構等。
2、危機事件監測與應急響應危急事件是指歷史上或社會上突然發生的不平常事件,它們對社會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對這些危機事件的應急響應要付出物質代價、人員代價、重建代價、財政代價、后續代價、外交代價、機會代價、大災難代價、不確定代價。現代危機管理論劃分自然災害產生的應急危機事件和人為的應急危機事件兩大類,前者包括滑坡、地震、火災、暴風、洪水、火山爆發等,后者包括暴亂、火災、爆炸、生物災害、電力等生命線破壞、恐怖活動、戰爭等。其中有些災害是彼此相關的。對物理性和化學性災害事件是可用技術手段進行監測的,建有諸如地震監測臺網、洪水網站、火山監測網站等。用網站取得的各種參數對事件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經濟影響進行預測、評估和提出減災對策,并把這些資料匯集建成數據庫資源,繪制災害區域分布圖,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資料。對生物災害應弄清種群病原體、綜合預防措施、病害控制計劃以及非種群的病原體的處理對策。許多傳染病如鼠疫、艾滋病、SARS、天花等都需要研制疫苗接種,才能達到控制,但要嚴加防范復發。地震的發生造成直接損失主要是由房屋的倒塌造成的,它所造成的間接損失則包括停工停產、供應中斷和銷售中斷以及次生災害引發的損失,如滑坡、泥石流、化學物品儲罐泄漏、堤壩決口引發的水災、房倒電源引發的火災等。因此,在應急響應計劃中對危險源及其造成的可能災害要詳細列出清單,不同情況有不同響應步驟,這對城市和企業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救援計劃細目:危險源有:下水道、河流與洪水垃圾、洪水監測區(毒氣及氧氣指數變化,混合水、泳池和平靜水的救助,地面水和地下水救助,冰水救助)、工業設施(危險物質、毒氣輻射、限定空間的機械事故等)、懸崖、峽谷、溝底、山嶺(坡上和坡下的援助)、農業設施(可能出現的災害有垃圾爆炸、危險物質儲存在限定空間中、機械事故、施肥污染等)、污水坑及各種儲罐(毒氣、氧氣指數變異,機械事故,急救)、新建筑(有限空間內結構倒塌、機械事故、廢墟中救助)、老舊建筑物(有限空間內結構倒塌)、油井噴涌與崩落(有限空間井噴事故,危險環境)、高層建筑(高角度救助、電梯事故救助、火災)、地震、颶風、洪水(倒塌救助、災害響應、擺脫困境)、換乘設施(渡口與輸送機械事故、危險物質、毒氣、有限空間內的救助)、運輸(危險物質、毒氣輻射、機械事故、脫軌等)。
3、城市與企業的減災戰略一些研究單位和政府智囊專家提出了許多現今可行和未來可行的減災戰略與具體戰術方案。其中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和人為恐怖活動、破壞航空航天發射場地及核電站、通訊樞紐工程的可能性進行了特殊專題研究。美國專家對卡納維拉爾角航天發射中心、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的夏延山空中預警中心(北美防空中樞神經系統)及重要核電站,俄羅斯專家對哈薩克斯坦貝克努爾航天發射場、塔吉克斯坦太空監測系統,法國及歐洲專家對于南美法屬圭亞納庫魯航天發射場,日本專家對日本大崎(31°N)種子島空間中心發射場,印度專家對印度博克朗核試驗場與空間飛行器發射場地等都設有空間監測、預警網站和核設施微震儀監測網站(按國際核查物理化學、地震流體力學網站標準設置)。美國和俄羅斯部門用軍用地理學和地震學技術對各種機器設施進行工程地震和結構設計的地震設防和抗震結構的總體設計,對運轉期間地震災害破壞可能性和恐怖活動致災的形勢進行防御準備和演練。他們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和破壞采取中長期、全方位全手段的監測戰略,進行主動的積極的防御,同時作好一切應急處理和減輕危害性的戰略準備。對恐怖活動的應急準備計劃也是全面預防預警和應急措施計劃的,包括可能的恐怖武器,恐怖活動現場視為犯罪現場,威脅與危險觸發的評估,應急動員與計劃實施都有了事先評估、現場應急和后期安排,以減少損失和贏得時間。在這里可以看出行業專家對地震給予特別重視,因為突發的瞬時破壞造成的時間損失大于一切物質損失,通訊的中斷致使發射是成是敗,襲擊的發動也難以預料,次生災害可能更為嚴重,一切活動陷于混亂而無法控制,這可能是防震與應急中考慮的最重要問題(相關的戰略計劃和資料容后介紹)。至于美、俄、法、德、英、日、印的核電站、通訊樞紐的防震與應急計劃將另文介紹。
4、綜合管理計劃一個國家的重大工程和特殊工程從開始就設計了全套的管理計劃。成立各種職能機構,依據法律法規實施預定計劃(修訂、完善、更改、取消也有法可依)。綜合管理的流程圖規定了全部應急活動計劃的要素及相應的管理程序:(1)應急計劃的提出背景與范圍,包括應急預防(預案)、應急狀態出現時的準備和對應急狀態的實際響應。(2)危害與危險性評估,危險性(Hazard)評估是識別潛在的損害和傷亡,危害性(risk)評估是特定個人和團體損害和傷亡的概率。危險性評估是實際危害性評估的必要第一步,但是實際危害性的評估也與確定的面臨單個危險性的個人與團體可能受到的損害分析有關。(3)現場與遠場管理,一個實際應急的現場,就是一個典型實際響應行動展開的地點。(4)政府機構、專家委員會及其職責職能,在預防、準備和響應階段,應急響應計劃必須規定政府機構行動路線和職責。(5)通訊、運輸和掌握情報。(6)規定和支持,按規定準備工具設備和物資,充足耐用實用,分區分場儲備。(7)醫療處置與搜救。(8)補救措施與總結評價。(9)應急全過程檔案。
上一篇:企業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