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工商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超過1000萬家,占全部注冊企業數的90%以上,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國的60%和40%左右。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從農業部門轉移出來的勞動力,絕大多數在中小企業就業。90年代以來,工業新增產值的70%左右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在每年的出口總額中,中小企業的出口值約占60%。由此可見,中小企業不僅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因素和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而且也是社會投資的重要力量和財政稅收的重要來源,中小企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與此同時,由于中小企業基礎薄弱,技術、工藝落后,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再加之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辦法,使得中小企業存在著嚴重的職業安全健康問題,具體表現在安全隱患多,事故頻發,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嚴重等方面。如何提高中小企業的安全生產水平,是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的重要內容。
中小企業的職業安全健康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針對其生產和風險特點,易采用和實行簡單、有效、系統的風險管理方式,從整體上解決中小企業存在的現實安全問題。
建立和實行職業安全健康計劃
職業安全健康計劃是指一套計劃好、策劃好的行動,用來保障用系統化的方式處理工作場所中存在的危害。
職業安全健康計劃的作用是可以幫助企業維持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保護員工、顧客的安全,同時職業安全健康計劃能夠使企業遵守職業安全健康法規,減少由于傷亡和職業病造成的損失。
可以通過對下列問題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來判斷一個中小型企業是否已經建立起了一個有效的安全健康管理體系:
1.是否針對本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已經建立一個職業安全健康方針;
2.工作崗位的各級員工是否知曉自己的安全健康職責;
3.是否已經辨識出工作場所中所有的潛在危險和安全健康問題;
4.是否已經評價出哪種問題是企業中最突出的職業安全健康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采取了措施,以此消除或減少這種風險;
5.是否同工人就安全健康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并同意工人對可能影響到自己的職業安全健康問題做出自己的決定和意見;
6.在企業目前所有的工作程序中是否已經包括了安全健康程序;
7.是否給工人提供了必要的安全健康信息、培訓及管理,以使他們能夠安全地完成其工作;
8.所有的生產工具、設備和機械是否定期檢查和維護;
9.企業是否建立了事故報告、事故調查與分析系統;
10.企業是否保持了與安全活動相關的記錄;
11.企業是否針對生產活動和程序定期開展評審活動,特別當作業場所發生變化時的評審活動,以此改善職業安全衛生狀況。
針對上述問題,如果企業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表明企業已經建立起了職業安全健康計劃,需要企業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不斷地加以維護和提高。
如果企業針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則說明企業尚沒有建立起一個有效的職業安全健康計劃,應該引起企業的重視并應著手予以建立和實施。
建立職業安全健康計劃的步驟
為了使中小企業能夠有效地提高自己在職業安全健康方面的管理水平,可以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重點策劃好和做好如下十個步驟的工作:
步驟一:明確各方職責
在《安全生產法》中明確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要對安全生產全面負責,也就是說,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因此要負責找出所有適合本企業的有關的職業安全健康方面的法規。據此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制定出一個簡明的職業安全健康方針。該方針應該表達出企業管理者在職業安全健康方面的一種愿望,并且指明管理者、監督者和工人在職業安全健康方面的職責。方針的制定要通過與工人進行商討,并通過具體的行動計劃來持續不斷地改進工作場所的職業安全健康水平。在制定職業安全健康方針時,應考慮如下一些職責要求:
1.企業負責人職責:
① 建立健全本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
② 組織制定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③ 保證本單位安全生產投入的有效實施;
④ 督促、檢查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生產安全事故隱患;
⑤ 組織制定并實施本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⑥ 給從業人員提供一個符合國家法規標準要求的安全健康工作環境,包括設備、材料和工作系統;
⑦ 提供相關的資源來實施和支持具體的安全工作;
⑧ 給從業人員提供各種方法來參與和交流安全問題;
⑨ 保證安全健康方針和所有的安全健康程序保持最新;
⑩ 及時、如實報告生產安全事故。
2.監管人員及班組長職責:
① 做好日常的安全健康管理工作;
② 保證新工人獲得相關的信息、培訓及適宜的監督管理;
③ 保證工人在從事新工作或使用新設備前獲得培訓;
④ 保證具有相應的安全工作程序;
⑤ 參與調查事故和事件,并維護好與安全健康相關的記錄。
3.從業人員的職責:
① 嚴格遵守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及說明,積極主動參加安全健康培訓;
② 使用安全設施來保護自己的安全健康;
③ 要及時向管理者報告工作當中發生的事件或潛在危害;
④ 主動參與解決職業安全健康問題;
⑤ 不干擾、移動任何安全警告、安全裝置和防護設備;
⑥ 正確佩戴和使用個體防護用品。
4.承包商和參觀者職責:
要清楚地向承包商和參觀者闡明本企業在職業安全健康上對他們的要求。通常包括要他們遵守工作場所的安全指示,并保證他們的業務或參觀活動不要給其他人員帶來風險。
5.評審職業安全健康方針:
要說明對方針的評審頻次,如一年一次,以保證方針對變化了的法規或工作的持續符合性。
步驟二:發揮工人在職業安全健康方面的積極作用
就職業安全健康問題與工人進行交流與商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工作場所的所有層面上擁有清楚和開放的交流渠道,將會激勵每個員工積極地支持并主動參與到安全健康的行動中,員工將更有可能在工作中很好地遵守安全規章和制度。
1.進行協商或交流可通過如下簡單過程進行:
①在一項工作開始時召集工人進行討論;
② 鼓勵員工提出他們可能面臨的安全健康問題;
③ 報告對已經辨識出的危害所采取的行動;
④ 討論新的危害和可能采取的安全措施。
2.通過管理會議進行交流:
有效的安全健康體系依賴于良好的管理,因此安全健康問題應該做為管理會議中的一項重要議程加以討論,并應確定具體的、適宜的工作方案。
3.通過工作交接會議進行交流:
在工作人員開始和完成某項工作進行交接時,應就安全問題進行詳細說明,這種規定應做為一種例行制度來執行。
步驟三:辨識危害
當進行危害辨識時,應考慮以下情況:
1.你的工作環境是什么樣的,如在辦公室、實驗室、大容器內、屋頂、送貨車中等不同情況;
2.你使用的工具、機械適合于當前的工作嗎;
3.使用的設備、機械和工具可能會直接傷害到工作人員嗎;
4.噪音、氣味、射線等可能會間接地傷害工作人員嗎;
5.工作人員在使用化學品和其他材料(包括油漆、溶劑、汽油、塑料、酸、農藥、氣體、生物樣品廢棄物等)可能會受到傷害嗎;
6.工作人員是否正確地使用設備和材料;
7.化學品是否有標簽或是否按說明進行儲存;
8.工作環境噪聲水平是否過高;
9.是否有未有安全防護的機械;
10.工作場所是否有易于移動的設備;
11.是否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搬運沉重設備或物品;
12.租用的焊接設備是否具有良好的耐磨絕緣層;
13.是否在對尖銳物體操作時總是保證佩戴手套;
14.是否在從事小型的噴霧作業時不佩戴防護呼吸器等等情況。
在進行危害辨識時,要注意檢查本單位曾經發生過的事故和工傷賠償的記錄,還要注意搜集同類型企業曾經發生的事故類型,同時要經常閱讀有關設備手冊或化學品安全數據表單中關于安全的預防措施等內容,最后應將辨識出的危害列成清單,以便對照進行分級管理。
步驟四:評價風險
在辨識出工作場所中存在危害后,下一步就要求判斷這些危害的危險程度。
風險是指一種危害實際造成傷害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度。為了確定風險的水平,需要考慮當某人暴露于一種危害之中時可能發生什么和發生的可能性。
在判斷可能發生什么時(后果),應考慮對暴露于辨識出的每一種危害中所造成的后果,通?煽紤]如下幾種結果:
傷亡:造成斷指,死亡,長期的腰背損傷,損失一天、一周或一月工作日;
疾。河谰梅尾繐p傷,頭痛,聽力損失,精神壓力;
公眾安全:客戶受到的傷害,可能受到危害影響的其他人;
范圍:有多少人可能受到傷害,要考慮到工作場所之外的人群可能受到的傷害。
在估計危害發生的可能性時,可考慮分析如下情況:
1.從事帶有危害性工作的頻繁程度;
2.工作人員接近危險源的頻繁程度以及接近到何種程度;
3.以前在本工作場所或其他場所是否曾發生此類危害,頻度有多大;
4.工人要完成此項工作需要獲得何種程度的培訓,培訓的復雜性;
在評價風險程度大小時,要注意考慮相關的標準、法規、職業安全健康顧問、職業衛生學家、人機工效學家、工程師提供的信息以及監測和測量的數據信息等。
在做風險評價工作時,要特別注意做好如下五方面的內容:
1.無論風險是大還是中等,也無論對風險采取的控制方法是復雜還是容易,應對所有存在的風險進行管理(處理),但管理的程度不同;
2.風險評價應包括對承包人及公眾可能受到危害影響的情況評價;
3.要特別關注對年輕工人、無經驗和喪失勞動力的工人群體的風險評價;
4.在引進新的工作,新的設備、機械或化學品時,要對原來的評價結果進行評審;
5.絕對不要憑通常的感覺來判斷行為是否安全,需要通過科學分析與評價做為判斷的依據。
利用合理設計的風險評價表來闡明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嚴重度是一種直觀、實用的方法。
步驟五:控制風險
在完成風險評價工作后,隨后就應考慮針對這些風險的控制辦法,首先從控制高級別的風險開始。
為了有效地控制風險,可以建立“風險控制方案”,在其中列出所要采取的方法,并明確由誰來負責此項任務,何時開始和完成。在確定控制方案時,應盡可能采用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或技術,通?砂慈缦嘛L險控制(解決)順序建立風險控制方案:
1.首先考慮盡可能的完全消除某種危害
控制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將風險完全消除掉。如將不需要的化學品完全處置掉,將工作場所地面或走廊中存在的絆腳物品完成移走等等;
2.采取措施降低風險水平
如果在現有條件下難以完全消除某一風險,則應嘗試盡可能多地通過相關技術或管理手段降低風險水平,使之達到目前可接受的水平。通?梢圆捎萌缦乱恍┯行У目刂拼胧
①用更安全的方法(材料、工藝、設備等)替代原方法。例如使用低毒化學品替代原高毒化學品以降低中毒危害,將原來人工搬運的大包裝貨物變成小包裝以降低扭傷危險,高處作業使用腳手架代替梯子以降低高處墜落危險等;
②隔絕(離)危害。如使用隔噪聲屏障降低噪聲水平,使用封閉的噴霧室進行噴涂作業,使用遙控系統操作機械,將化學品儲存在專用儲柜中等等;
③使用有效工具或工程控制手段。如使用手推車或叉車搬運重物,在移動機械周圍設置安全防護欄或自動斷開開關等;
④管理控制措施。例如,對危險性的工作使用工作票制度,對工人實施相關安全培訓和監督管理制度,對機械設備實施定期維護和保養制度,建立危險性作業崗位輪流制度以減少人員暴露時間等;
3.最后一種手段——使用個人防護用品(PPE)
PPE可以有效地保護作業人員免受傷害,例如手套,安全帽,耳塞(罩),眼鏡,高可視警示服等。PPE是最基本可靠的安全防護形式。大部分情況下PPE最好僅做為短期防護方法,在使用PPE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應選擇適合于本項工作性質的正確型號產品;
②在工作環境下,選擇的PPE適合于作業人員,并佩戴舒適;
③對工人正確佩戴、使用和維護PPE進行培訓。
在很多情況下,要綜合運用上述的幾種風險控制措施來降低風險水平。
步驟六:安全信息、培訓與監督
安全信息和培訓可以通過程序手冊、設備操作與維護手冊、化學品安全數據表單、工作指導書、安全提示板和培訓音像獲得。
當有新工人入廠、有與工作相關的特殊危害和風險存在、有安全作業程序、有應急程序、使用和維護個人防護用品等情況存在時,應該對相關人員提供相應的培訓。
當涉及新設備或特殊設備的安全使用時,可以請相關專家提供現場的培訓。
當要獲得急救技能、特種作業和安全健康的典型訓練,則應將工人派出參加外部相關資質課程的培訓。
只有實行充分的監督,才能保證了解工人是否已經理解了指導說明,已經具備安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本技能。監督管理的程度大小取決于每個作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經驗,通常對于新工人或技能不佳的工人應傾注更多的監管。
步驟七:將安全問題貫穿于采購當中
當企業為生產經營采購貨物和租賃服務時,可能會帶來安全健康問題,因為通過采購活動,可能會將危害和風險引入工作場所。
當購買新設備或化學物品時,有必要很好地檢查是否存在與所購貨物相關的固有危害存在。請供應商提供所售產品的安全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從設備使用手冊、相關的標準及化學品材料安全數據表單中獲得。
當企業購買二手設備時,要向出售者索要設備維護保養記錄。
選擇承包商時,要將安全健康情況做為選擇的關鍵性條件,并向承包商指明本企業在安全健康方面的要求。要重點了解承包商是否具有完成本項工作的經驗、資質,承包商的安全健康方針和實際工作表現以及監督管理落實情況。
在企業和承包商之間,需要進行安全健康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密切合作。在承包商開始正式工作前,雙方應就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安全工作方法、如何安全地完成工作任務以及雙方的安全管理職責等問題進行充分的協商和確認,并簽定安全健康管理協議。
步驟八:傷害管理
開展對與工作有關的事件和傷害的管理是相關法規中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使由此造成的損失和干擾降到最小程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管理內容包括應急程序、急救及事故(事件)調查與報告。
1.要考慮企業可能面臨的緊急狀態,包括:火災、爆炸、化學品泄漏、洪水、機械或交通事故等。應針對這些緊急情況建立相關的應急計劃和程序,以便事故發生時知道如何迅速和安全地做出反應。
工作場所的急救范圍和類型的要求應基于危害和風險水平,要保證擁有并可迅速獲得的急救設備、設施及訓練有素的急救人員。在建立急救工作時應考慮工作場所的作業類型、大小和布局,考慮工作場所離醫療服務機構的遠近,還要考慮作業人員的數量和分布等情況。
2.事故并非是不可預見的,也并非完全是一件壞事情。大部分情況下,事故的發生是事故鏈和該鏈中一個或更多的聯系之間的失效所造成的結果。事故調查就是幫助企業找出是什么出現問題(錯誤),為什么發生,為什么控制措施失效,即找出導致事故(事件)發生的真實原因。
危險的產生應該被當成一種警告信息,應該對產生的危險進行全面的調查。除了鼓勵員工報告當前的現實危害外,也應鼓勵員工及時如實地報告潛在的危險。
在確認了是什么出現問題,為什么出現問題后,就應針對這些問題采取預防措施,以防止類似的事故重演,而這正是作業場所安全管理最基本的任務之一。
另外,企業也應根據國家的相關法規建立和完善工傷人員的賠償和康復辦法與制度。
步驟九:保持相關記錄
使企業的安全健康工作文化化,并很好地保持工作活動中形成的記錄,對安全管理非常重要。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滿足法規的要求,也可以向作業人員提供相關信息,同時可以檢測企業實際工作運行當中的安全健康表現。
企業的工作活動很多,應該選擇保持哪些重要的安全健康活動的記錄?至少應包括如下幾種:
1.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活動記錄。該項工作活動中記錄包括:危害檢查表,風險評價信息,風險控制方案等。這些記錄一方面提供了本企業開展安全健康工作活動的證據,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評審和改進安全健康工作。
2.機器設備維護保養記錄。這些記錄可以指明定期檢查維護時間,可以提供維護證據。應將這些記錄與設備說明書和操作手冊一同保管。這些記錄的另一個作用是可做為設備出賣時的使用歷史情況說明,可提高設備買賣時的價值;
3.事故和傷害記錄。這些記錄通常可以指導企業開展危害辨識、監測事故發生趨勢和采取控制措施。與此同時也應注意對潛在的危險進行記錄。
4.有害物質登記記錄。應將企業中使用的所有有害物質進行登記列表,包括收集國家標準規定的危險化學品、劇毒物品目錄。這些登記記錄應保證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人員易于方便地獲得。
5.員工記錄。包括員工的相關經歷、相關資格、培訓情況。培訓記錄應詳細記載培訓內容,授課人及培訓時間等內容。
步驟十:監測、評審和提高
在完成了以上九個步驟的工作后,需要企業對每一步的運行情況開展定期檢查和評估,以評價安全健康計劃的運行效果。在做評審工作時,應重點考察下列一些問題:
1.風險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控制措施是否按照預期的要求工作,同時要確保所采用的控制措施沒有產生新的危害;
2.風險評價是否準確,是否辨識出所有的危害;
3.工人是否主動地參與到安全健康計劃中,是否明顯地提高了對安全健康工作的關心程度,是否能及時地報告出現的安全健康問題;
4.是否有更安全的工作新方法,新設備或新化學品;
5.作業人員是否嚴格遵守安全操作程序,是否正確地佩戴和使用個人防護用品(PPE);
6.對作業人員的安全健康指導和培訓是否對安全工作帶來成效;
7.由事件引起的傷害頻率和嚴重度是否減少;
8.安全記錄是否準確,是否及時記錄最新內容。
安全健康管理是一項持續不斷的過程,并且應該逐漸成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組成部分。由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作業內容和員工也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因此其風險也將隨之變化。應保證持續不斷地評審企業的安全健康計劃,以便使之不斷滿足和符合各種環境和法規的變化,達到持續改進,不斷提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