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中毒窒息十條規定(4)
2006-02-20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七、對各類有毒物品和防毒器具必須有專人管理,并定期檢查
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或產生的毒物叫工業毒物。在勞動過程中,工業毒物引起的中毒叫職業中毒。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生產性毒物常以氣體、蒸汽、霧、煙或粉塵的形式污染生產環境中的空氣,從而對人體產生毒害。半數致死量常用來反映各種毒物毒性的大小。按照毒物的半數致死量大小,可將毒物的毒性分成六級:劇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基本無毒。
毒物進人人體的途徑有三個:即呼吸道、皮膚和消化道。在生產過程中,最主要的是經呼吸道進入,其次是皮膚,而經消化道進入的較少。
由于上述各類毒害品如管理不善,或失竊、或誤用、或污染,都有可能致人死命。因此,必須要設專人管理,并須定期進行檢查。尤其對劇毒、高毒物品的儲存、領取,更有其嚴格的規定:
(1)劇毒物品的儲存必須做到雙人雙鎖管理;
(2)存放劇毒物品的器皿要堅固、平穩、密封,無跑、冒、滴、漏等現象,并有醒目標簽,儲存處須配備一定數量的防毒器材和解毒藥品;
(3)領取劇毒物品時,領用人應填好“領取劇毒物品申請表”,保管員應當場作好發放記錄;
(4)使用后剩余的劇毒物品,應辦理退庫手續,不準隨意扔拋,私自留用或擅自送人等。如因違反規定而發生意外事故,當事人須承擔法律責任。
對有毒場所配備的防毒器具,也必須有專人管理,并定期檢查。
這些防毒器具都是在特定環境下使用的,直接關系到使用者的安危。如化學過濾式防毒面具濾毒罐中間充填物,多數為特制的吸附劑活性炭,當使用一段時間后便會失效,其面罩頭也是根據頭型大小專人使用;氧氣呼吸器的管理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當救護工作結束,無論早晚或疲勞程度如何,均應首先將呼吸器恢復到備用狀態,清凈罐在使用過2小時后要更換藥劑,用完的氧氣瓶要重新充氧,對氣囊、面罩、呼吸軟管要用肥皂水清洗,涼干后用酒精消毒,對外殼的污泥、灰塵要清洗干凈,清洗時減壓器不能進水,以免生銹致部件失靈。要定期檢查外殼有何損壞痕跡,各接頭墊圈是否完好等;長管式防毒面具要防止軟管堵塞,面罩在使用前要進行密閉性檢查,以防使用時泄漏而吸人毒害物。同時,這些防毒器具在使用時都與人體呼吸器官發生直接接觸,因此要求保持清潔。器具應放置在不易遭到灰塵的地方,以免影響生理健康。
八、涉及和監測毒害物質的設備、儀器應定期檢查,保持完好
在氣體防護工作中,涉及和監測毒害物質的有關設備及儀器是安全生產上的一雙眼睛,是對有毒場所定期監測的專用器具,是保障從事毒害作業工人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
涉及和監測毒害物質的設備、儀器有:有毒氣體濃度檢測器、光電比色計、分光光度計、氣相色譜分析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熒光分析儀、離子選擇電極儀等,還包括高效液相色譜儀、紅外分光光度計等現代化的設備儀器。對于這些設備、儀器要規定必須進行定期檢查,保持靈敏可靠。因為這些精密的儀器、設備在石化企業生產中經常要使用。如進塔人罐作業前要測定設備、容器中毒害物質的濃度是否降低到規定的允許濃度以下。職業病防治部門要對有毒、有害場所進行定期檢測,掌握有毒、有害生產車間、場所個體毒物接觸量的變化規律,以便作出一個時期內對操作環境的評估,作為提出改進措施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