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讓安全成為習慣

2009-04-02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位沒有繼承人的富豪死后將自己的一大筆遺產贈送給遠房的一位親戚,這位親戚是一個常年靠乞討為生的乞丐。這名接受遺產的乞丐立即身價一變,成了百萬富翁。新聞記者便來采訪這名幸運的乞丐:“你繼承了遺產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說:“我要買一只好一點的碗和一根結實的木棍,這樣我以后出去討飯時方便一些。”

  可見,習慣對我們有著絕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影響著我們的安全,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于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規的違章,最終可以演變成為習慣性的違章。

  根據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結果:3周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3個月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復3周就會變成習慣性動作,形成穩定的習慣。

  有個動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將一群跳蚤放入實驗用的大量杯里,上面蓋上一片透明的玻璃。跳蚤習性愛跳,于是很多跳蚤都撞上了蓋上的玻璃,不斷地發叮叮冬冬的聲音。過了一陣子,動物學家將玻璃片拿開,發現竟然所有跳蚤依然在跳,只是都已經將跳的高度保持在接近玻璃即止,以避免撞到頭。結果竟然沒有一只跳蚤能跳出來——依它們的能力不是跳不出來,只是它們已經適應了環境。

  后來,那位動物學家就在量杯下放了一個酒精燈并且點燃了火。不到五分鐘,量杯燒熱了,所有跳蚤自然發揮求生的本能,每只跳蚤再也不管頭是否會撞痛(因為它們以為還有玻璃罩),全部都跳出量杯以外。這個試驗證明,跳蚤會為了適應環境,不愿改變習性,寧愿降低才能、封閉潛能去適應。

  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習慣的思維方式和習慣的行為方式,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習慣在工作、生活、與人交往或是思考問題。安全文化要求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以“安全第一”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和付諸行動。安全文化和群體習慣,無論是“圍墻內”還是“圍墻外”(指相關方)的,都需要正確的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最高管理層的領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當組織里“按章辦事”成為習慣,“三思而后行”成為習慣,安全問題的的確確“優先考慮”成為習慣……時,一系列“習慣”的總和所體現出來的力量是驚人的,這正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持續改進業績的組織所需要的。

  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人就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否愿意,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源自習慣和慣性;事實上,我們大多數的日常活動都只是習慣而已,這些習慣小到啃指甲、握筆姿勢、說話音量等微不足道的事情,大到關乎身體健康和安全的事情,比如開車系安全帶,定期進行體檢等。

  對于組織中的個人來說,他的工作可能是與人交流,也可能大部分時間是與機器打交道,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工作習慣。一個人工作習慣的形成或者改變,與他自身的情況以及他所處組織的內部環境密切相關。習慣會無意識地決定一個人所作的決策或行動,而個人的決策方式和行為方式往往對他所在的組織的整體業績的好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安全方面,這種影響會強烈得多,有時甚至是致命的或毀滅性的。

  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在總結前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報告中首次提出的。如今,這個概念早已經超出核工業界在全世界范圍被廣泛接受和使用。安全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對行為、態度和價值觀有著重要影響,而這些都是實現良好的安全績效的重要因素。

  習慣和安全文化在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對組織的協調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1個體習慣與群體習慣

  美籍德國人庫爾特•盧因(KurtLewin)提出了“群體動力理論”。該理論認為,—個人當前行為的方向和強度(B):是—個人的內部動力和內部特征(P)和當時所處的可感知到的環境力量(E)相互作用的結果,可以用函數式B=f(P,E)來表示。可以設想,這種行為在P和E的持續作用下得以較長時間保持,則形成習慣。

  關于群體中的各種力量對個體的作用和影響,盧因及其后繼者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以下群體動力的存在和作用:

  (1)群體領導方式動力。群體的領導方式不同,表現為專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其成員的行為表現也不同。對若干名10歲左右的男孩所做的試驗表明:在專制型群體中,成員的攻擊性言行,引人注目的出風頭行為,使用“我”而不用“我們”的頻率,推卸責任、做給領導看的行為,對群體活動缺乏滿足感等方面,都顯得很突出;在民主型群體中的表現則相反,而且同一個成員一旦從專制型群體調入民主型群體,其行為就立即起變化。

  (2)群體組織形式動力。研究人員發現,在歐洲戰場上被德國俘虜的美國士兵,反抗情緒和逃跑率都很高;而在朝鮮戰場被中國俘虜的美國士兵,反抗情緒和逃跑率都很低。心理學家薛恩(E.Schein)于1956年對此進行研究,認為這種行為反差是由群體組織形式造成的。在中國戰俘營中,看守人員與戰俘的伙食、醫療條件平等,戰俘經常調動而組成新的戰俘群,有意識地讓被俘士兵管理被俘軍官,戰俘被提審后不再回原來的戰俘群;在納粹德國的戰俘營中,組織管理方法與中國的恰好相反,因此導致了戰俘行為的不同,這一現象在管理領域也有借鑒意義。

  (3)群體結構性質動力。威爾遜等人將36名大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試驗,甲組成員都是以安全需要為優勢需要,而自尊需要較低的學生;乙組則是注重自尊需要,而安全需要較低的人,結果表明,甲組在平等型群體中的生產率低,而在層次型群體中的生產率高;乙組的生產率的高低則正好相反。可見,成員行為取決于個人需要類型和群體領導方式如何搭配。

  (4)群體公約動力。盧因40年代曾就公約改變人們行為態度的有效性做過一系列的試驗,如怎樣改變美國家庭主婦不喜歡用動物內臟做菜的習慣。試驗結果表明,群體的公約規則,比一般性的宣傳說服,更能改變群體成員的行為。

  (5)群體多數動力。社會心理學家阿奇(S.E.Asch)于50年代通過多次試驗證明:對于用來做實驗的問題,如群體中只有一個成員故意給出錯誤答案,就會產生群體壓力,被試者接受錯誤答案的次數達13.6%;若由3個成員故意答錯,被試者接受錯誤答案的比率就上升為31.8%。

  群體習慣是群體動力的表現形式。當一個被認為是組織所崇尚的和認可的行為規范或者行事準則,經過長期的強化后成為組織的群體習慣的時候,它將無時無刻不對組織中的個體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任何一個人都有一種群體歸屬感,都不愿意被他所屬的群體厭棄。當然,群體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階段,其發展的走向直接與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的素質密切相關。

  事實上,組織中絕大部分的工作,包括決策和執行都要由組織中的個體去實施完成。個體行為實施的好壞直接決定組織的整體業績,特別在安全作為核心價值的企業至關重要,即所謂“人人都是一道屏障”,“安全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除了個體的內在需要外,個體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受到群體動力的影響。

  2安全文化與習慣的關系

  2.1安全文化

  國際核安全咨詢組給出了安全文化的相對狹義的定義:“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中的種種特性和態度的總和……”英國健康安全委員會核設施安全咨詢委員會(HSCASNI)對這個定義進行了修正,認為:“一個單位的安全文化是個人和集體的價值觀、態度、能力和行為方式的綜合產物,它決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諾、工作作風和精通程度。”同時,國際核安全咨詢組也指出,除了人們往往稱之為“上帝的旨意”以外,核電廠發生的任何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都來源于人為的錯誤。然而人的才智在查出和消除潛在的問題方面是十分有效的,這一點對安全有著積極影響。正因為如此,個人承擔著很重要的責任,除了要遵守規定的程序以外,他們還必須按照安全文化的規范來進行每一項工作。

  安全文化是價值觀、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的融合,其目的在于必須保持一種超越遵守法規要求的自我約束的方法以不斷提高安全水平;因此,安全文化必須根植于組織中每個層次的所有個人的思想和行動中。作為一種手段,安全文化能使所有的單位和個人都能對安全密切關注。

  安全文化作為企業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時甚至是核心部分),具有文化的所有屬性。總的說來,文化通常表現為三種力量:信念的自導力、道德的自律力、心理的自激力,這三者一旦形成合力就能對職工精神動力和精神狀態產生長久的影響,并以此促進生產發展和效益增長,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2安全文化與群體習慣的相互適應

  “文化若水,因勢而為”,安全文化的建設必須努力去挖掘出與其要求相符的有利因素,尤其是組織中現有的群體習慣,并順勢而為。

  一方面,組織中不是所有的群體習慣都與安全文化的要求相適應,不相適應的群體習慣的長期存在將嚴重影響安全文化的發展;因此,不相適應的群體習慣必須得到改變。舊習慣是一種勢力,改起來不容易;同理,在理念造成的氛圍支持下,新習慣的力量也同樣不可小覷。

  另一方面,安全問題因為不同地區的人們存在著信仰、價值觀以及風俗等方面的差異,因而對同一個問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習慣不盡相同。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影響深遠的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和群體習慣。充分利用其中有利的文化和群體習慣來發展安全文化將事半功倍;反之,與當地文化和群體習慣的不協調或沖突,將不利于組織安全文化的發展。可口可樂全球化經營的成功,得益于其“本土化思維,本土化營銷”的策略。“本土化”策略無疑也是安全文化發展的基本策略。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體習慣不應成為安全文化發展的障礙,因為安全文化所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即尊重人類的健康、安全與幸福,是被文明社會普遍接受的。

  2.3安全文化與群體習慣的動態發展

  安全文化定義中所談到的特征和態度是共同持有的和相對穩定的。安全文化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而非革命性的。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組織得益于技術安全過程與組織過程之間的相互依賴。實際上,高水平的安全文化意味著系統化的組織和實施旨在創造高質量的技術系統、人的系統和結構系統的活動。

  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其《發展核活動中的安全文化》一書中將安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只以規則和條例為基礎的安全;第二階段,良好的安全績效成為組織的一個目標;第三階段,安全績效總是能夠改進的。每個階段顯示出人們對人的行為和態度對安全的影響所具有的不同意識和接受程度,每個階段都有其可以觀察到的諸多特征,比如第一階段中表現的特征有“犯錯誤的人只是因為其未能遵守規則而受到責備”等。

  習慣在較長的時間內是保持相對穩定的,比如在十幾年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是很多國有企業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習慣,而現在已經明顯少見了;再比如隨地吐痰是我們中國人的“惡習”之一,很多人已經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但是經歷SARS之后,人們在衛生習慣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勤洗手,開窗通風,不隨地吐痰等。而這些在鄰國日本早已經習以為常,也正是因為這些良好習慣使得日本人免遭SARS之災。

  組織的外部環境和內在需要是組織中安全文化和群體習慣發展的動力。

  2.4安全文化與習慣都需要干預和引導

  “繁花似錦的花園圍墻里一旦失去人為的影響,很快將變得與墻外的草地一模一樣。”這既是進化論的主要觀點,也是群體習慣的屬性。當組織中的習慣有悖于安全文化的發展或組織的價值觀時,必須及早進行干預,以避免日積月累而根深蒂固,頑疾難去;其次,良好的群體習慣在形成之初需要得到正面的積極的引導,倍加呵護以使其茁壯成長。

  組織中的安全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要求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管理者親自領導并參與其中,使得浸潤在這種文化中的人群認同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并通過不斷的滲透和影響,而后成為組織中每一個人的一種習慣。

  長期的文化積淀就形成一種習慣與自覺。用安全文化推動人們良好習慣與自覺的形成,那樣的話,企業安全就可免除后顧之憂。

  2003年2月1日,美國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發生爆炸,7名宇航員遇難,令世界為之悲痛。是年8月26日,由13名專家組成的調查委員會經過長達半年多的詳細調查,花費2000萬美元,發表了長達248頁紙的最終調查報告。然而,這一調查報告同樣又一次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震驚。這個報告用大量篇幅披露了美國航天局漠視安全的現狀,報告中充斥了“缺乏有效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沒有獨立的安全程序、不善于學習和總結,如不進行徹底改革,可預見的事件還會再次發生”這樣的字眼。從中我們悟到了什么呢?美國是個經濟發達、技術設備非常先進的國家,他們在總結和反思類似事故時,不是僅局限于技術和物質層面的剖析,而是著重于從組織結構、管理體制、行為模式上吸取教訓,這不能不引人深思。這一事例也從反面說明了企業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鑄就習慣的力量!那么怎樣建設安全文化呢?

  強化領導者責任意識

  安全文化屬于企業文化體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是企業在安全工作中形成的行為方式和結果。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強調責權利對等的原則。因此,從國家出臺的安全生產法到企業內部的一系列規章制度,都對企業負責人在安全生產中的地位予以明確,作為“第一責任人”是理所當然的。責任的含義有兩層:責任意味著你應該做對做好的事情一旦出錯,你必須接受相應的處罰。在管理體制中,責任是中心,權力和利益是支撐。企業內部人的責任可以有大小,相應的權力也有多寡,但每個人承擔責任的大小相對于利益是對等的。

  我們說企業文化是領導者倡導的文化,是因為領導者個人素質會影響企業文化風格的形成,因為領導者處于權力中心,他有資源支配和利益驅動的能力,可以有效地組織和推動安全管理工作。因此領導者應具備良好的素質,要對安全工作規律性有更好的把握能力、洞察力和推動力。中遠集團安全工作的“二三八”理論的提出,就是作為企業領導者善于總結和歸納職工群眾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經驗和教訓的成果,揭示了事物本質,體現了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把抽象理論變成工作實踐的指導意義。

   “二三八”理論的核心,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二是把握安全工作規律性,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三是強化安全工作的責任意識。比如,“二八規律”和“結果滯后性規律”,揭示了各種事故發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的聯系,闡明了在安全工作上做好基礎性工作、立足于長遠發展的重要性。三個關系,特別是安全與政治的關系,在當前更具針對性。什么是政治?政治不是喊口號、表忠心。對企業來說,政治就是維護企業工作的大局。講政治就是講企業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貢獻,講對人民和國家生命財產的安全保障。八個觀點,集中體現了中遠在安全工作的歷史上用鮮血和生命、國家財產換來的教訓,反復強調安全工作的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要把這種理念變成人的自覺行動,就是安全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什么是自覺?自覺就是能認識到事物的意義、并在采取行動時不由自主地下意識的習慣行為。養成安全工作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實質上就是文化的養成。企業文化就是要造就這樣一種習慣勢力、習慣的力量。列寧曾把社會的舊的習慣勢力,即千百萬人的自發勢力比作是最可怕的勢力。這種勢力實質上就是文化的勢力。毛澤東也有一句名言:“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所以他在歷史上能夠造就一支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當然,文化有先進與落后之分。我們對先進的文化要大力發展,對健康有益的文化要積極支持,對落后的文化要加以改造,對腐朽沒落的文化要堅決反對。如果領導者在指揮決策時、職工在各自崗位操作時,每一個行為都體現“安全第一”的自覺性時,安全工作的局面就可以真正得到改觀。根據“二三八”理論,為什么有20%的常見原因造成80%的事故?為什么有80%的海損事故與20%的人的責任有關?這20%的常見原因(常見的就是反復出現的)和20%的少數人的行為習慣,正是要求我們從事故偶然的不可控性走向事故可預控、可預防的必然性的過程中,需要作出努力并加以克服。隨著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水平提高,以及先進科技手段的運用,特別是安全習慣勢力(文化)的形成,昭示著人類必將從安全生產的必然王國,逐步走向安全生產的自由王國。

  不斷完善制度建設

  既然安全文化屬于企業管理文化范疇,在建設企業安全文化的過程中,突出制度建設應是題中之義。涉及安全工作的制度有許多,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在眾多的制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制度又是什么呢?

  文化鑄就習慣力量

  安全文化說到底就是企業員工的行為方式(習慣)的選擇和行為結果的統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抓住問題的本質,就可以拋開繁煩的“文化”定義,從中解脫出來。這種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對造就優秀的行為結果至關重要。安全文化應該有自己的產品,產品是什么?產品就是安全穩定的局面和企業經濟效益的最終體現。這種良好的安全文化的意識和習慣如何形成?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的形成要靠潛移默化的日積月累,要靠制度的約束和意識的培養。其途徑不外乎一靠外在的灌輸,二靠內心的升華。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職能部門,企業文化部(宣傳部)擔負著極為重要的企業文化推進職能。安全文化工作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事事講。這是職能部門的職責,也是企業黨政工團組織和全體員工都應該堅持的。對安全工作“老生不怕常談”,為什么呢?這在心理學上是有道理的。這是因為外界反復的信息刺激、暗示和從眾心理,對個體的行為能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要使企業每個人養成安全工作的良好習慣,成為自然的條件反射,這種宣傳和灌輸是少不了的。當然,宣傳工作要符合自身的規律。如何“入耳入腦”,聽得進、記得住,又賞心悅目,是有藝術審美要求的。宣傳決不能千篇一律、形式刻板、空洞無物,甚至大話、廢話連篇,造成逆反心理,宣傳就會適得其反。現實中人們對企業文化工作有一些誤解,認為宣傳僅僅是對企業形象的“包裝”,這是一種片面的理解。“包裝”往往關注外在形式(審美傾向),而宣傳工作、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更注重的是對企業內在品質的揭示。只要形式多樣、內容貼切、手段新穎、功夫到位,宣傳形式和內容做到“新、奇、特、趣”,宣傳就能發揮威力、產生作用,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人們安全習慣的自覺。那樣的話,安全工作就一定能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員工的身體、生命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熟市| 大丰市| 郴州市| 桂东县| 微博| 齐齐哈尔市| 临朐县| 宜宾市| 耿马| 宝鸡市| 延边| 浑源县| 丹阳市| 德安县| 乐陵市| 定陶县| 竹山县| 孝感市| 汝城县| 连江县| 岳西县| 明溪县| 曲周县| 宜都市| 松溪县| 长葛市| 淮北市| 四平市| 秦皇岛市| 鹿泉市| 察哈| 南木林县| 大足县| 上犹县| 永和县| 沿河| 思茅市| 长垣县| 横峰县| 永登县| 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