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災難“健忘癥”要不得
松花江兩岸,每至寒冬,霧凇長垂,晶瑩剔透,婀娜多姿。在人們的記憶中,吉林市給我們的印象是那般美好——北山公園、豐滿水電站、隕石雨……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國人開始為這座美麗的江城曾經遭受過的災難而感嘆不已,若干年前,一場無情的大火吞噬了這座城市的一座博物館,使大量珍貴的遠古恐龍骨架化石付之一炬。如今,令人震驚2004年“2.15”特大火災又在這座城市的一座百貨商廈肆虐,造成53人慘死的又一人間悲劇!
盡管媒體報道說,這場大火發生后,當地省市的有關領導已向廣大群眾表示道歉,有關部門已經開始反省“問責”制度落實得如何。但是,當一遍遍地反復瀏覽報紙、網頁,除了看到大量的有關這次火災各種消息外,卻沒有發現有一篇反思前后兩場大火的文字,心卻不由得涼了一半?磥砣舾赡昵鞍l生在吉林市博物館的那場大火,已被許多人忘記了,這座城市在那場火災后并沒有“長了記性”,也沒從中吸取了什么教訓。都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但一旦大難臨頭時,又有多少人能記得我們這座城市曾經有過相同的災難?這是一種病,想來想去,索性將其稱之為“城市災難健忘癥”!因為農村地廣人稀,即使出了什么大事,也不像城里傳播得快,又因為許多災難偏偏都集中在城市里。
“城市災難健忘癥”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災難駕到,感慨萬狀:災難消遁,記憶全無;空談預防,不舍一金。換句話說,就是平日里不記得一座城市曾經發生或有過的災難,不吸取曾經以血換來的諸多教訓,使得沒有多長時間又有相同的災難來臨,給國家和人民群眾造成極大損失。應該說,許多自然災害固然難以預料,但是許多人為造成的災難卻是可以提早預防的,就看這座城市是不是平日就有了準備,市民是不是都成為“有心人”,而有關主管部門也是不是在災難未來之時舍得花些本錢,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予以抵擋和防范?陀^地說,現在這種“城市災難健忘癥”仍比比皆是,好好地查訪和觀察一下你周圍的各種災難隱患,你不能不感到心驚膽戰!有了病就得下決心去治。“城市災難健忘癥”并非是不治之癥,而是有辦法治愈的。至于治療措施也不外有三:一是時!皯洃浛唷保嬲]人們記住這座城市過去所經歷的各種“天災人禍”,培養一種應有的災難憂患意識;二是“思思甜”,多算算防范災難所能帶來的諸多好處,鼓勵有關部門舍得花大本錢投資,以防患和減災。對每個家庭來說,花點錢購買一個消防滅火器,并不是一件難事,這件事不能光鼓勵,有時還得來些硬措施!第三個措施最難辦也最重要,就是要采取一切必要的實際措施。各級政府那就請你騰出位置,讓愿意有作為的人去大膽地干事,使其有所作為。反之,就是對國家和人民犯罪,貽害無窮!
二、博物館防災應早做預案
2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北京密云群眾在元霄晚會上,發生人群擁堵踩踏事件,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傷,這是1949年以來罕見的特大事故,震驚了京城。人命關天!這件事對于公共場所安全的管理又一次敲響了警鐘。由此,我們也再一次將眼光投向博物館。作為公共開放場所,博物館對于安全工作還是很重視的,特別是在防火防盜方面,許多博物館都達到了風險等級標準。除了防火防盜外,博物館安全管理上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保障觀眾的安全。觀眾安全涉及的方面有:
1、博物館設施:道路、電器等不合規范造成傷害。
2、突發事故:觀眾中間可能發生的打架斗毆、惡意挑釁以及恐怖活動。
3、人滿為患: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火爆大展、節假日、免費開放日等,觀眾如潮,很容易造成擁堵踩踏,如密云事件那樣招致傷亡。
長期以來,在博物館安全管理上,對“本位安全”比較注重,強制博物館本身文物安全,對于防火防盜有較好的制度安排。在總結評比上,安全月、安全年,也多半指此。而對于人的安全,對于觀眾的安全則少有關注,意識比較淡薄。近些年來,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觀眾的權利保護,情況有了很大改觀。博物館開門迎觀眾,不僅要滿足其精神文化上的要求,還要保障其在館內的人身安全,這是不可推卸的責任。觀眾持門票進博物館,從法律上講,博物館與觀眾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合同關系,保障觀眾的人身安全,應是這合同的應有之義。因此,博物館的責任是法律規定的。那么,可能有人要問,實行免票參觀的博物館,是否可以“免責”呢?博物館是國家公益事業,觀眾是納稅人,博物館的費用,從根本上講,納稅人已先行支付了。但由于國家還不富裕,博物館經費不足,賣票收費也是可以理解的,F在有些地方財政情況好轉,加大了對博物館的投入,可以讓觀眾免票參觀了。應該說,觀眾參觀的費用是由政府財政“埋單”了。如果說,觀眾買票參預與博物館形成的合同關系是“顯性”的,那么免費形成的合同關系則是“隱性”的。博物館在保證觀眾安全上,無論什么情況,都是不可以免責的。如何保障觀眾安全、博物館要有完備的規章制度。在設施建設上,要有完好的“綠色通道”,在有可能發生意外事故的地方,要有明顯的警示標牌。要強化安全的預警意識。對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與公安機關協商合作,制定應急預案,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對于博物館的觀眾容量,要劃定科學的嚴格界限。博物館不是廟會,不僅要保障觀眾安全,還要讓觀眾有自如的“參觀度”。經常人滿為患的博物館,要在門前標明觀眾人數量最大容量的告示。當博物館人氣急劇高漲,觀眾人數超過容量的最大界限時,必須采取措施,強制啟動禁入機制,防患于未然。
三、公眾安全文化教育迫切呼喚紀律意識
密云踩踏事故這個深刻教訓提示我們大力提高國民安全文化意識已刻不容緩,它關乎著人民的生命安全。密云重大傷亡事件固然有組織方面不可推諉的責任,但是從更深層次上講,這是對于我們長期忽視紀律性教育的一個必然結果。我國著名記者蕭乾先生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一直在倫敦,談到其自身經歷的兩次倫敦大轟炸,蕭乾先生認為,英國之所以能戰勝兩度空襲,英軍的戰斗力和防空設施固然重要,但最為重要的是民眾素日養成的良好紀律:在空襲報警時,市民仍保持鎮定和秩序。他回憶說,“我記得,只有一回,在地鐵入口由于秩序亂了,一個人倒了,后邊就全堆了起來。結果沒人被炸死,卻因擁擠,許多人壓在底下窒息而死。所以每次見到北京人擠公共汽車的那種爭先恐后的勁頭,我就想,萬一打起戰來,這可怎么得了!”
蕭乾說這番話時是1995年。近十年過去了,我們對于紀律性培養仍然缺乏足夠的重視,密云重大傷亡事件的發生應該說也并不是偶然的。對于缺乏良好的秩序意識,我們平時的體會已經足夠多了:蕭先生所說的擠公交車自不待說,人們都多次遇到擠公交車是有人被擠倒的情況;馬路上的交通堵塞也十有八九是由于亂擠亂搶造成的,一些超市舉行的促銷活動導致搶購顧客受傷的消息也屢見不鮮。在爭先恐后中,搶先的先不了,大家最終都成了混亂無序的受害者。英國人的紀律性無疑應該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其實,幾年前上演的大片《泰坦尼克號》不僅向我們展示了人間的真情,而且提示我們時刻要保持良好的紀律,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候。不然,我們可想如果泰坦尼克號的事故發生在自己身邊,會有幾人生還?難道我們的生還者都應該是最強壯的“大老爺們”?
其實,紀律性作為一種“軟件”無論是對從國家這樣的高級組織到一個幼兒園這樣的低層次組織,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缺乏組織紀律性,再強大的硬件實力也往往會失去其應有的力量,而這種影響卻經常被人們所忽視。對于缺乏紀律性,歷史曾經給過我們深刻的警示。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最出名戰爭是“淝水之戰”。其時前秦帝苻堅擁兵百萬對東晉發起進攻,而其時晉軍總數不過8萬人。在這樣一場強北懸殊的較量中,秦軍遭遇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后撤時亂了陣腳而一發不可收拾。
也許有人認為,紀律性是人的一種自身素質問題,在短期內難以提高。我們不能不說這其中有民眾自身素質的問題,但機場登機的秩序遠遠好于公共汽車的上車秩序。這當然并不能說明坐飛機的乘客就比坐公共汽車的乘客素質要高,這只是提示我們,對于缺乏紀律的表象中還包含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資源的稀缺問題,如同公共汽車無法提供給每人一個座位,密云燈展的最佳觀賞點就只有那么一個小橋;一個是管理問題,其實,在很多秩序混亂的場合都有著某些主管者的失職。在學校里,操場散操時的混亂往往沒有教師去糾正。在一些公共場所,如電影院、火車站,其管理人員往往不自覺地放棄自己維護秩序的職責。在密云的事故發生現場,管理者也沒有對人員的迅速集合進行有效的組織。對于資源的問題,我們相信,在短期內是無法得到有效滿足的,而對于管理的加強,我們相信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以新加坡為例,其居民主體正是我們華裔,但其城市的良好面貌、居民的良好紀律卻在世界上受到贊譽,而新加坡的良好秩序正是來自于李光耀時代的嚴格管理。我們認為,對于紀律的教育,秩序管理,是一種長期的培育過程,在其沒有成為民眾的一種習慣時,政府各種擔負管理職能的部門就不能放棄這項責任。如果能夠喚醒民眾紀律意識的全面提高和有關部門對加強秩序序管理的重視,密云37名死者的血就沒有白流。
下一篇:淺談質量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