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是我國煤炭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始終是煤炭企業頭等重要的工作任務。安全文化是企業安全工作的靈魂,是企業全體員工對安全工作集體形成的一種共識,是實現安全常治久安的強有力支撐。因此實施安全文化工程,堅持以“安全塑文化,用文化保安全”的原則,突出安全文化建設,真正以安全文化鑄造安全盾牌,從而保證和推動安全生產工作的穩定發展,已是所有煤炭企業的共識。本文就什么是煤礦安全文化及安全文化建設這兩大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安全文化觀點
煤礦行業作為一個高危行業,煤炭開采的特殊環境對人自由度的限制,較之其他行業要大得多。水、火、瓦斯、頂板、煤塵五大自然災害時時威脅著員工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煤炭員工相對較低的文化素養,簡單的勞動技能和閉塞的社會視野又制約著安全開采、科學開采。因此,培育煤礦特色安全文化,塑造出具有科學知識和正確思維方法的高素質的煤礦人,顯得尤其必要和迫切。但安全文化內涵深刻,外延廣泛。目前為止,對于什么是安全文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一)安全文化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持廣義說的一般認為,安全文化是在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歷程中,在其從事生產、生活乃至實踐的一切領域內,為保障人類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適、高效地從事一切活動,預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災害(自然的、人為的或天災人禍的);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諧、協調的環境和匹配運行的安全體系;為使人類變得更加安全、康樂、長壽,使世界變得友愛、和平、繁榮而創造的安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種無所不包、統而論之的觀點指導意義不強,工作中不易把握。
英國健康安全委員會核設施安全咨詢委員會,對安全文化給出了相對狹義的定義:“一個單位的安全文化是個人和集體的價值觀、態度、能力和行為方式的綜合產物,它決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諾、工作作風和精通程度。”這一定義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養方面,體現了安全文化的本質。
(二)煤礦企業在實踐中對煤礦安全文化的定義
從理論上提出廣義安全文化的觀點是合理的。但對于促進安全工作來說,使用狹義安全文化的概念則更有實際意義。由此,煤礦企業在安全工作實踐中把煤礦的安全文化定義為“全體員工所共持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愿景,以及良好的安全心態,這種理念、愿景和心態能夠有效地塑造員工和團隊在煤炭開采中的行為舉止。”其內涵有三點:
1、安全理念和愿景,不僅領導者持有,還要“全體共持”。煤炭開采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所共持的最高價值,就是“生命至上、規章至尊”;我們所要追求的愿景,就是講科學、遵規律,不斷減少人與環境的對立,實現人與環境的協調,提高員工通過駕馭現代科學技術,征服自然的本領,增強員工高尚文明的社會地位感。
2、培育安全文化關鍵在塑造“員工和團隊的行為舉止”。煤礦的復雜多變性,給員工心理、意識帶來深刻影響。塑造員工的行為舉止,必須扭轉員工在特殊環境中形成的僥幸、壓抑、擺脫、盲目的扭曲心理和湊合、馬虎、應付的行為習慣,使員工在煤炭開采中,始終滲透著良好的心理、作風和行為,提高應對、處置、規避各種危害的能力。
3、由“理念和愿景”到達“行為舉止”上,必須經過一個中介,這一中介稱之為:“文化的制度化”。 它是安全文化建設的核心和“樞紐”,決定著安全文化建設的成敗。
(三)安全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塑造本質型安全人
“本質安全”,其實是指安全管理理念的變化。即煤礦發生事故是偶然的,不發生事故是必然的。其基本特征是:人的安全可靠性;管理的科學性;環境的安全可靠性。人與環境的協調統一才能達到本質安全,而管理的科學是實現人與環境相互協調的紐帶。從系統的方法論分析,結論便是:人的本質安全是其矛盾的主導方面,培育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塑造本質型安全人。?
1、人是安全開采的主導因素。
當今中國煤礦事故頻發,究其禍根在于低素質的人。只有用安全文化啟迪和教化,塑造具有科學知識和正確思維方法的高素質的人,才能掌握安全開采的主動權。
2、人的行為處于安全開采的基礎地位。
相對于設備、制度等方面,人的行為的不確定性是安全中的一個極大的變數。安全工程專家海因里希說過,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中國煤礦事故當中,人的因素幾乎達到90%。
3、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
安全開采本身是對人的生命權益的維護。“生命至上” 是本質安全的基本準則。人是人的活動及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和歸宿。安全開采說到底是人的素質的提高、生命質量的提高和生存價值的提高。?
基于上述觀點得出:培育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塑造本質型安全人。同時,人又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因此,塑造本質型安全人的過程就是培育安全文化的過程。
二、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煤炭企業安全文化是社會文化與企業安全生產長期結合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產物是在煤炭企業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安全管理、管理制度、群體意識行為規范的綜合反映。因此,搞好煤礦安全文化建設,對于實現煤炭企業安全生產的持續穩定好轉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強安全文化建設有助于提高職工的安全思想境界
大量涌入煤礦的農民工帶著農耕文化特點,對于井下違章作業可能導致的后果缺乏認識。同時,部分社會閑散勞動力進入煤礦,其中有些人員安全道德水準過低,貪圖一時便利而為自己和他人留下安全隱患,甚至還出現為個人利益無視他人生死的可恥行為。安全文化的傳播與普及將有助于職工摒棄陳舊落后的安全觀念,樹立科學的安全發展觀。
(二)加強安全文化建設有助于職工識別和處理“物的不安全狀態”
煤礦生產作業場所在地下,受環境制約因素較大,隨時會受到各類自然災害的威脅。如果作業人員對井下不安全因素認識程度不高,就極易發生事故。長期的生產實踐證明,受過教育而又經驗豐富的井下作業人員,對不安全因素和事故前兆具有一定的認識和處理能力。安全文化能夠幫助人們識別事物的不安全狀態,并指導人們對不安全因素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
(三)加強安全文化建設有助于職工約束“人的不安全行為”
人的行為受思想的支配和控制,安全思想進入到人們的頭腦當中,就會成為安全行為的支配力量和不安全行為的控制力量。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其中包含的精神理念、價值和道德準則就會在企業里廣泛傳播和滲透,成為促進企業安全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加強安全文化建設有助于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內在基礎。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把安全價值觀落實到安全管理工作之中,創建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圍,引導職工用安全文化理念想問題、辦事情,使安全文化理念成為自覺的行為規范,最終實現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三、安全文化建設的內容和重點
要充分發揮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必須立足于實際,不斷培育發展有特色的安全文化,以適應企業安全生產的要求。
(一)培育和發展安全文化理念
總結和培育出符合企業實際、具有企業特色的安全理念,是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煤礦職工構成的復雜性和文化觀念的多元性要求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必須以提升全員的安全思想境界為著眼點,重新構建員工的安全價值觀,當前突出“安全發展”這一主題,抓好傳統安全理念的普及,做好崗位職責、崗位工作標準和職業道德規范的修訂完善工作。通過安全理念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營造團結互助的“安全團隊精神”。
(二)培育和發展安全行為文化
安全行為文化要以建設本質安全型企業為目標,積極探索安全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營造不安全行為的“自控”氛圍,建立持續發展、不斷改進的安全監管體系。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的自身素質和責任心。只有增強職工的安全責任意識,養成遵守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的習慣,并通過引進先進的安全管理體系及自我認證、第三方認證等形式,才能促進安全體系建設水平的不斷改進和提高。
(三)培育和發展安全制度文化
安全制度文化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重點。培育安全制度文化,就是要把安全制度機制建設放在煤礦安全實踐過程中加以應用和把握,不斷對規章制度進行整合和完善,從而建立為廣大職工所主動接受、自覺遵循的安全管理制度、機制和行為規范。其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是重中之重,企業必須堅持領導干部入井帶班、隱患排查、現場管理等各種安全制度,確保安全制度責任落實到位。
(四)培育和發展安全環境文化
安全環境文化是企業安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部分。硬環境包括安全綜合監測監控系統的開發,安全監控設備的管理使用和維護,資金的投入以及安全基礎設施、職工的生產條件,工作環境等;軟環境包括職工的精神需求、安全周期、安全品牌、企業形象等。加強安全環境建設要從提高裝備水平入手,轉變煤礦生產方式,加大安全投入,不斷完善安全設施,探索現代安全管理手段。同時,還要抓好質量標準化建設和安全品牌文化建設,提高工程質量和工作質量,為安全生產奠定堅實基礎,改善職工的勞動條件和作業環境,保證員工的身心健康和企業的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安全文化的本質核心是塑造本質型安全人。實現人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是安全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而人的本質安全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導因素。因此,煤礦安全文化建設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核心主題。
塑造本質型安全人必須堅持以理念為先導,以制度做支撐,以環境為基礎。三者是一種蘊涵與互動的關系,只有理念引領,沒有制度依托,理念就是魂不附體;只強調制度約束,沒有理念指導,制度是沒有靈魂的軀殼;同樣,沒有人化的環境基礎,本質型安全人就無可靠的物質保證。理念、制度、環境的蘊涵互動,是塑造本質型安全人的根本所在。
塑造本質型安全人是一個過程。其實質就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提高人的生活價值、工作價值、生命價值過程;是確立人作為安全開采的主體地位,培養人的主體意識,弘揚人的主體性過程。堅持把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貫穿于安全開采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把造就人、造福人作為基本著力點,做到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是實現安全開采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