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多只作為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被提及,并且一代而過,沒對交通文化做深層次的探討。而隨著我國交通的日新月異發展和我國的成功入世,我國交通的文化性缺陷正在逐漸顯露,急需交通領域和文化領域的研究者對交通文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交通文化的含義交通文化作為一種具有特殊內容和表現手段的文化形態,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賴于以交通、交通資源、交通技術為支點的信息活動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廣義的交通文化同樣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把握:作為物質形態的交通文化,作為社會規范的交通文化,作為行為方式的交通文化和作為精神觀念的交通文化。
作為物質形態的交通文化是交通文化的“塔基”,屬于交通文化的物質軀殼,是形成交通文化的基本實體,承擔著人的空間流動和物質、能量、信息的社會流轉的基本職能,集中物化了生產力系統中的滲透性因素——科技文化的優秀成果。這里面包括交通工具、交通設施等。
作為社會規范的交通文化是交通文化的“塔腰”,是交通文化的生態機制,以追求效率為I!il標,以協調交通諸要素問的關系為核心。首先,嚴格的交通工程建設與保養法規保證了交通工程、設施的施工質量和使用壽命。其次,強有力的交通行政體制確保了交通行政功能的有效發揮。交通行政管理體制中的關鍵是交通行政部門職與責的劃分。再次,嚴格的交通倫理規范規定了交通營運中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從而保障交通活動的井然有序。
作為行為方式的交通文化是交通文化的“塔頸”,是交通文明程度的具體體現,標志著人在交通過程中文化作用。它是由于交通文化影響而形成的人的交通需求、交通意識、交通能力、交通心理、交通活動等交通選擇、接受、利用等行為方式的總稱。交通行為指的是與交通活動各個環節相關的人類心理與活動。不同階段的交通技術和手段,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不同歷史階段人類交通行為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作為精神觀念的交通文化是交通文化的“塔尖”,是交通文化生態良性演進、健康發展的靈魂與方向。交通安全文化是交通文化的目標和核心。在交通運輸中,交通安全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和衡量標準。交通運輸在實現人、物和信息的位移和流通這一目的基礎上,安全成了首要的目標。
二、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
1.駕駛員素質培訓和安全教育
在我國現有條件下,出交通事故的責任約80%在駕駛員,大大超過其他國家約30%的比例數。駕駛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行車的安全性。因此,加強對學員進行思想素質、技術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培訓l,達標后,才可發不同等級的駕照。嚴禁以贏利為目的、亂辦班、亂發證,嚴禁發“人情證”,“權利證”,“收費證”。這樣將會大大減少因駕駛員責任而發生的事故。
2.培養交通參與者交通安全意識
我國是一個尚未完全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人民群眾尚未形成工業化社會所要求的基本行為規范,在道路交通領域具體表現為廣大道路交通的參與者還缺乏應有的交通安全意識。這是導致大量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就需要大力開展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其中對行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駕駛員要分別采取針對性的宣傳策略,注重傳播交通安全知識,減少道路交通事故。在我國,強制佩帶安全帶法令雖已經頒布,但執行效果不理想,還沒有變成駕駛員的自覺行動,因此加強對汽車安全裝置的研究,加強安全立法執法力度,從而達到降低由于交通事故(或沖突艟成的傷害程度,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量,這是一條適合我國現階段具體狀況的發展道路。
3.加強道路管理。
我國的交通事故,70%以上發生在一、二、三、四級普通公路上。各交通管理II{f-],要弄清所管路段內事故多發地帶,增強警力。并在相關地點設置醒目的警示牌。要嚴格采取限速措施,不僅在事故多發地段,在其他地段,對不同道路,包括高速公路,要有相應的限速措施。可見,限速不但節能,而且使事故率下降。我國應該對不同的道路,采取相應的限速措施。對交通擁擠,易出事故的情況,管理部門應研究不同國家與我國不同地區的先進經驗,靈活應用。實踐證明,卓有成效的分離原則、疏導原則、節源原則(公交優先、合乘優先)等,可提高道路通車率。尤其是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低、交叉路口交通混亂、混合交通、亂停車、行人亂穿馬路等等,不但影響交通,而且事故多發。
4.重視交通道德建設。
交通安全主管部門及安全生產管理部門積極配合,采取適當的措施,有效促使社會公眾對交通安全監督的積極參與,促進自覺遵章守紀、關愛他人、救死扶傷等良好道德精神風貌。考慮到當前交通違章行為普遍、交通事故以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發頻發、社會救助精神和意識淡薄、交通道德整體水平下降等具體情況,有必要在民政部門的支持、協助下設立專門的交通道德風尚獎勵基金,對救死扶傷、見義勇為的高尚行為進行獎勵,并依靠輿論,“抓好典型,樹好榜樣”。特別是在<公民道德建設綱要>頒布實施之后,交通道德建設也當然應該納入其中。
上一篇:小議企業安全文化建設
下一篇:“三位一體”模式構建特色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