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業安全文化——一個為政府有關部門和學術界首倡,而我國社會公眾還不甚熟悉的詞語,近年來已悄然進入了政府部門的決策思維和社會公眾的視野。在信息網絡和一些報紙上,學者們對此已開展了積極的討論。
雖然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安全文化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在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質修養等方面卻是不謀而合的。從這個角度,我們不妨把安全文化簡單地稱為“安全素質”或“安全素養”,它包括個人和集體的安全意識、觀念,自覺遵章守法的安全行為、習慣,以及維護自身安全的能力、技巧等。建設安全文化,就是用文化的方法培養和提高人的安全素質,從而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效果。一個社會如若缺乏安全文化,社會管理者和社會公眾缺乏安全素質,那么就不會有主動、積極、正確、負責任的安全決策,一切預防安全事故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就會因得不到敬畏、遵行而形同虛設,社會便缺失了“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珍惜健康,尊重人權”的氛圍和凝聚力,人的生存狀況只剩下弱肉強食的所謂“叢林法則”,人們在失去自身安全感的同時也失去了參與維護安全的道義精神,人類社會就不可能真正走入和諧、文明的時代。總之,安全文化建設和安全素質培養,是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和全面建設和諧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它對于安全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中國古人早已有樸素的安全意識和經驗。“趨利避害”,是說人在獲取利益的同時要規避、預防危害。“防患于未然”,是說要把事故隱患消滅于事故發生之前。“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是說事故危害發生的概率或許不高,但是不可不防。“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是說巨大的安全事故往往緣于人們對眼前一些安全細節的忽視。“亡羊補牢”,是說發生事故造成損失之后,要吸取教訓,采取防止事故再次發生的措施。“居安思危”,是說在平安中要思慮到危險、危機發生的可能。“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是說聰明的人不要在有事故隱患的環境下作業。“覆巢之下無完卵”,是說一旦事故發生,所殃及的就不只是一個人。“人命關天”,是說要以人的生命價值為本位。這些古訓都包含了“預防為主”、“尊重生命”等觀念,可以成為我們后人提高安全素質的思想資源。但是,在民間也同時存在著另一種觀念和態度:“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反映了傳統文化中某種重個體安全防范,輕群體安全互助的傾向。只顧自己不管他人,見死不救,甚至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他人的生存哲學,這是一種社會病態。它腐蝕了人的靈魂,吞噬了人的道德與良知,削弱了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所以,尊重和保護生命、健康、財產,不應只是對自己,也應包括對待他人的態度和行為,這才是一個和諧、文明的小康社會所應有的安全素質和公民品質,這樣的安全文化才是我們所向往的先進文化。
在我國安全生產領域建設安全文化,需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持久的、細致入微的各種形式的安全素質宣傳教育。各級政府領導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質,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和科學發展觀,在安全決策、安全監管、安全執法、安全投入、安全教育等方面切實負起責任來,確保一方平安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穩定發展。
企業作為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應正確理解和認識安全生產對于保護生產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和意義,正確處理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安全與效率的關系;要有珍惜生命、珍視健康的情感、道德與良知,而不是僅把自己當作經濟動物、發財機器;要在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和保證安全投入的同時,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職工安全生產的能力素質,要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通過文化的教養和熏陶凝聚人心,營造群體安全氛圍和安全互助的團隊精神,使企業安全文化成為現代化企業生產力的重要保障和企業文明素質的重要標志,使企業決策者、管理者及全體職工成為具有現代安全觀的財富創造者和文化人。
安全宣傳教育要覆蓋到農村,普及到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村流動人口,普及到家庭和學校。要從孩子抓起,使之自小養成良好的安全意識和行為習慣。有關教育部門應加強相關專業學科的建設,大力培養安全生產專業人才。媒體在安全素質宣傳教育上要發揮重要的輿論作用。
總之,安全文化的建設,要通過家庭、學校教育的養成;企業、社會組織的培訓;媒體輿論的傳播;司法判案的警示;公共行政的把關;社會公眾的監督等多方面努力。只有通過多方努力,才能在全社會共同構筑關愛生命、珍惜健康、尊重人權、遵章守法的“人心基礎”,才能有效增強公民的自我保護意識,以確立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的觀念,培養公民自護自救能力,弘揚幫助、救護他人獲得安全的人道主義精神。
上一篇:班組安全文化建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