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與“惰性”從字面上看似乎不相干,但事實上慣性與惰性卻緊密相連,慣性容易滋生惰性,惰性常由慣性產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慣性與惰性的關系我們都有切身體會。比如,一雙襪子放在那里,看一遍不想洗,再看一眼不想動,實際上真動手,只需要幾分鐘。再比如,打開電腦寫文章,在寫累時告訴自己只玩半小時游戲放松一下,結果一玩就沒了時間概念。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曾經聽同事講起現在與過去的變化,說老師讓上小學的孩子用“網”組詞,孩子組詞“網絡”,而在過去我們最容易組的詞卻是“魚網”。由此讓我感慨頗多,也自然讓我想起“慣性”的問題。由于時代的進步,,我們過去的一些思維和觀念必須改變。結合我們鐵路行業,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好多設備都進行了更新換代,我們的一些“慣性”也必須改變,那種“我以前就是那么干的就沒事,現在也可以那樣做”的思想和“憑經驗包管不出事”的觀念就沒有了立足的理由。靠感覺去工作未必是對的。作為鐵路職工,我們的觀念和思想對保證鐵路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轉變固有觀念,提高思想認識,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只有這樣才能打好安全基礎,把好安全關口。
再談我們工作中的惰性,也自然讓人不敢輕松。售票員因“省略”一句該脫口而出的工作禮貌用語就可能失去旅客信任;貨運員因一輛“無所謂”的貨位就有可能丟掉貨源;調車員在檢查了100個車輛中的99輛,就有可能因“最后一輛也不會有問題”而悔恨終生;扳道員有可能因道岔的一個鎖未摁上,“掛著也沒事”而釀成悲劇;信號員憑感覺少確認一個指示燈,就有可能錯放信號,錯排進路,造成事故。不想多說一句話,不愿多問一聲;不想多重復一個動作,不愿細看一眼,就有可能改變好形勢,改寫新“百日”。
改變“慣性”, 克服“惰性”,才能保持形勢穩定,才能保證鐵路太平!
上一篇:“破窗理論”的啟示
下一篇:有感于“移動”的“溫馨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