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村電網改造前電力設施基礎薄弱,配電變壓器不在負荷中心,低壓線路過長或走向不合理,不能實現漏電保護器的三級保護,漏電傷人事故時有發生。網改任務完成后,供電線路設施有所改善,安全生產管理也隨之出現了以下問題:一是農網改造后收歸直管的低壓供電線路長、范圍廣,原用電設備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不安全因素嚴重,供電所承擔的安全責任加重;二是由于村電工的取消,新聘臺區電工一般要管理3、4臺農村公用變,工作任務重,住所離所轄臺區有一定距離,不能隨時隨地處理一些供用電上的突發性問題。為此,對供電所的安全生產必須實行規范化管理,筆者認為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是當務之急。
(1) 要組織人力對農網改造后接管直供直抄的農村供電線路進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檢查,查線路走廊的清理,查電桿、導線、絕緣支撐物、陳舊用電設施以及不規范接線用電等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組織人力物力,分輕重緩急進行有針對性的整改,徹底消除不安全隱患。
(2) 實行漏電保護器的三級保護。應對漏電總保護實行規范化管理,按照《漏電保護器運行管理規程》,臺區電工要定時進行測試并填寫記錄,對二、三級保護要經常不定點地進行模擬試跳,要及時更換毀損、動作不靈敏的漏電保護器,切實把住農村低壓電網的安全保障關。
(3) 建立農村變壓器臺區、線路設備臺帳和用電情況檔案(包括用電各典型時段負荷、電流、功率因數及諧波情況),定時檢測并形成報表資料,通過資料進行定量分析,求出各臺變的最高負荷、三相不平衡度、線路終端壓降情況以及進行線損的理論計算,準確評判供電線路設備的健康水平。
(4) 加強對臺區供用電設備的巡視工作,要按照《農村低壓電力技術規程》,切實做到設備的"一、二、三"巡視制度,即對一般用電設備每月巡視一次,對特種桿等設備每月巡視二次,對配變、表計、配電盤等主要設備每月巡視三次,發現缺陷要及時整治,保證供電主設備始終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
(5) 對各變壓器臺區實行低壓無功補償,實施時建議采用在變壓器臺上設置輕載定量固定補償,在無功需求最大的用電線路分支點附近及靠近低壓線路末端桿處設立自動投切裝置,并實行分相補償,根據實測無功負荷,合理地確定補償容量和分組數,實施最優補償方案,提高線路電壓質量。
(6) 應及時對聘用農村電工進行一次較全面的電工基礎培訓,使他們具有用電線路設備管理的基礎知識、電工常用技術和個人職業道德素養,懂得安全用電常識,并具備較好的線路設備安裝使用技術。這樣,可以讓農村電工及時處理線路設備突發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以上6個方面,若能認真完成落實,它們將是鞏固和延伸"網改"工作效果,加速發展農村生產和生活電氣化的穩妥而有效方法,是進一步完善農網建設,保證農網安全,杜絕農電傷亡事故的有力保證。
作者單位:安徽靈璧縣供電公司
摘自《電力安全技術》2004.1
上一篇:習慣性違章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下一篇:安全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