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違”原因與對策淺探
2007-10-10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提起安全管理,許多人都知道有一個著名的海恩法則,它告訴我們:一起重大的安全事故背后會有29起事故征兆,每個事故征兆背后還會有300起事故苗頭,這些事故苗頭又大多是由一系列的“三違”作業造成的,由此可見“三違不除,安全不穩”。為了根治“三違”頑癥,各級的安全規章制度制訂了不少,各種形式的安全檢查也接二連三,但在現實工作和歷次檢查中,“三違”現象卻屢查屢有,“三違”何以屢禁不止?結合現場工作,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安全意識不牢。突出表現在工作前的安全預想流于形式、作業中的安全卡控措施不能嚴格落實以及某些“三違”現象因看慣了、干慣了而被視為正常等等。
二是責任心不強。表現在工作中馬馬虎虎,干起活來吊兒郎當、滿不在乎,尤其是隨著設備自動化、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部分職工過分依賴機器設備,對自己放松了要求,降低了標準,豈不知在違章、違紀的同時,往往也給事故以可乘之機。
三是僥幸心理在作怪。有些人自認為聰明,嫌麻煩、圖省事,擅自簡化作業程序,還總認為“沒有那么巧,事故偏偏會落在自己頭上”,殊不知有句俗話說的好:“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難說那一次“萬一”不正是在等著他呢?
四是無視規章、違章蠻干。眾所周知,“條條規章血寫成”,可偏偏有人視規章為兒戲,把它當作束縛手腳的繩索,一心只想由著自己的性子干,其結果必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出事只是早晚的事。
五是干情緒活、行眼面事。情緒好時認真一點,情緒差時湊乎一點,檢查時嚴一點,平時松一點,領導在時標準一點,領導不在時簡化一點,豈不知往往是“安全松一松,事故攻一攻”,不定哪天事故就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六是管理上的“嚴不起來、落不下去”。部分管理人員疏于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對某些“三違”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視而不見、見而不管,總認為職工干活也不容易,存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想法,造成考核上的“心慈手軟”、“點到為止”,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慣性“三違”的蔓延。
找到了病因,就要對癥下藥,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藥到病除,根治“三違”。針對以上原因,我認為要扭轉“三違”屢禁不止的局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地開展安全教育,增強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安全教育的方式,不能僅僅滿足于“文件發了、會開了、精神傳達了”,而應與時俱進,講究方法,增強針對性、有效性。段、車間要在深入調查研究、分析職工“三違”原因的基礎上,建立職工個人安全檔案,針對具體情況,區別對待,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和落實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如新職工安全知識匱乏,就要對新職工注重加強基本安全法規和規章制度以及相關安全常識的教育;對慣性“三違”就要在嚴格考核的基礎上,采取包保幫促、現場監控相結合的方法,促其轉變;對全員就要經常開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采取“以案說法”、“現身說法”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用慘痛的事故時刻警醒職工:關注安全、珍愛生命,提高職工自覺保安全的認識。
二是要重視和抓好職工的責任心教育。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每一件事故的背后都伴隨著一系列“三違”作業的發生,因此我們只有時刻從細微處入手、從小事抓起,抓小防大,防微杜漸,不斷增強職工的責任意識,使職工自覺嚴格地按標準化作業,才能有效地杜絕“三違”的發生,這樣事故這只人見人煩的蒼蠅也就無處下口了。
三是嚴格落實“逐級負責”的安全管理和考核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嚴不起來、落不下去”的現象。“蜻蜓點水、點到為止”式的管理與考核,只會使規章制度喪失應有的權威性和警示作用,更會使職工產生“違章亦不過如此”的錯覺,導致“三違”的屢禁不止;而每一次慘痛的事故又無一不在警醒我們:嚴是愛、松是害,不要等到出了事故才醒悟“悔不該如此”,由此可見,要求職工按章作業,管理人員就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切實負起責任,“依法”大膽管理,這樣“落實”才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克服管理上的官僚主義、檢查中的形式主義、考核上的好人主義,徹底解決“嚴不起來、落不下去”的痼疾。四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情感教育。職工發生“三違”,原因有多種,比如是否是因為操作規程不盡完善、流水線工藝流程的設計不符合人體工程力學及工作實際所導致的;是分配、分工等利益關系協調不好所引發的一時情緒沖動還是屢教不改的一貫違反等等,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在處理“三違”時不能粗暴對待、一棒子打死,而應區別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講究策略、方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用和風細雨的語言、潤物無聲的行動來感化和啟發職工,使其自覺遵守安全規章制度,杜絕“三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