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忌管理思路頻繁改變
眾所周知,安全管理不同于生產技術改造,它本身是有“滯后性”的,尤其是企業安全意識形態的塑造,更是需要幾任領導或者是幾代人為之不懈地努力。管理思路頻繁改變,非但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造成“事倍而功半”的直接后果。
二忌監管手段疲軟乏力
監管手段體現在企業長效機制的建設上。首先是激勵機制,要有一套完整健全的對單位或部門、對第一責任人、對安全工程師、對員工的全方位的獎懲體系,獎懲不但要保證不漏一人,同時又要考慮到不同時期員工的承受能力,做到懲罰不但要觸動其利益,獎勵能保持其動力。其次是約束機制,要有一套細化到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的管理標準和操作標準,要讓員工明白在安全生產工作中什么可以為,什么不可以為,若能為如何為。第三是監督機制,即要給員工包括領導設置一只“隱形眼睛”,讓其始終有一種被人監督的感覺,這就要廣泛借助輿論工具、工會、團委、黨組織等各種力量共同營造。此外,要確保監管手段長效持久地發揮作用,就要有一支堅強的“視安全為事業”的管理隊伍,能夠獨立于行政指令之外、有足夠震懾力量、敢于堅持原則、鐵面無私的監管組織。
三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一段時間以來,“創新”成為各個企業的主旋律,尤其是在《安全生產法》出臺以后,“系統安全”、“OSHMS”、“風險辨識”、“危險評價”、“無隱患管理”等詞語不斷出現在企業的各個文件之中。這些安全管理理論固然是可以廣為推崇并能行之有效的,但何時實施、如何實施,未必各個企業都能把握得很好,結果往往出現“真經被念歪”的尷尬后果。仔細分析便不難發現,國內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目前尚處在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安全生產剛剛引起重視”,“抓安全不知從何下手”,“先進的安全技術尚未被應用”,“安全技術人才匱乏”,“安全工程師的工作還未受到尊重”,“安全欠賬較多”,“‘我要安全’的意識還未深入人心”等。在此情形下,顯然那種追求“形式創新”而忽視“內涵創新”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安全生產決不能浮于表面,要從實際出發,分階段循序漸進,圍繞“人”和“物”做文章。提高人的安全技能,消除物的事故隱患,依然是當前企業安全管理的兩重要方面。
四忌安技人員無所適從
安全生產責任制是明確企業各級各類人員安全職責的基本制度,長期以來一直是企業安全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可實事求是地講,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至今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安全生產是安全部門一家的事”的觀念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企業各級領導的頭腦中,“管生產不管安全”、“管設備不管安全”、“管工程不管安全”的現象時有發生,以致于安全部門由監管部門逐漸演化為“被動處理煩瑣事務”的業務部門,不僅要接受其它部門的指使,同時還要為其承擔管理責任。而一旦發生事故,不是安全部門去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而是有關部門和人員去追究安全部門的責任。此外,目前企業工傷事故的考核大多都與安全部門掛鉤,發生事故后,經濟上受到損失最大的往往不是事故單位的領導,而是安全部門的管理人員,再加之部分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待遇不高,造成了安全管理人員“進退兩難”、“騎虎難下”、“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五忌空喊口號不抓實效
當前,一些企業存在有“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的“空喊口號”現象。類似此種現象的還有:安全檢查“重查輕改”、安全處罰“明罰暗補”、安全教育缺乏針對性、事故處理“輕描淡寫”等等。一些企業在安全管理上雖有聲勢,但缺乏具體的應對措施和辦法,面對事故頻發的局面束手無策,只能一味地被動應付,找不到問題的癥結,安全管理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安全生產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工作,必須說實話、辦實事、交實底,要一周一個主題,一月一個重點,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要堅持“持續改進”的管理理念,事先列出詳細的改進計劃,然后逐個攻破。在當前的安全管理體制下,企業是安全管理的主體,安全是企業管理的永恒主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安全必將成為企業決勝于全球“商海”的重要砝碼。
上述5種現象的存在,再次提醒我們:安全生產任重而道遠。企業只有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方能長治久安,進而決勝于千里之外。
上一篇:如何加強企業安全管理
下一篇:設備的三級保養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