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人類社會在不斷遭受著各種自然災害的損害,同時也面臨著恐怖活動等人為因素災難的威脅。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各種自然災害吞噬了280萬人的生命,受影響的人口多達8.2億。有科學家預計,在未來的20年,地球處于相對活躍期,自然災害的發生率可能增加,傳統的救護活動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急救需求。1976年國際著名的麻醉科、內外科醫生在德國和美國首次發起并成立了急救和災害醫學俱樂部,之后不久更名為世界急救和災害醫學協會,標志著現代急救和災害醫學概念的產生。
美國災害救援體系
20世紀以來,美國共發生5次重大災難事件,造成12021人死亡,分別是1900年德克薩斯州颶風、1904年紐約州河蒸汽船事件、1928年弗羅里達州颶風、2001年紐約華盛頓特區“9.11”恐怖襲擊事件、2005年路易斯安娜颶風。為應對日益增加的災害事件,美國于1999年通過聯邦應急反應預案,用于指引國內的災害救援。“9.11”事件之后,美國對反恐緊急事件的處理極為重視,把人為事件和自然災害的救援作為重中之重,在全國自上而下建立了緊急救援組織機構,建立國家緊急事件處理系統,進一步加強災害事件應對能力。2003年3月,美國新成立了聯邦國土安全部,其目標是確保邊境和運輸安全、保護國家主要基礎設施。綜合、分析情報,準備、培訓、武裝第一線的應急救援人員,管理緊急情況。國土安全部下轄邦調查局、聯邦緊事務管理署、環境保護署、移民局、海岸警衛隊等22個部門。
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作為美國國家事故管理系統即NIMS的主要核心部門,是平時和戰時就緊急動員、民防、救災等活動制定政策與計劃的機構,統一管理全國的防災救災工作,其署長兼任國土安全部副部長,并直接對總統負責。
FEMA共有專業人員2600多人,后備人員4000人。同時,FEMA在國內10個行政區設有分局,每個分局負責3~7個州的緊急事務救援工作。各州、市、都設立了緊急事務救援辦公室,并在各地配備了許多合作救援機構和地震、醫療、消防、交通等各種相應的緊急救援分隊。如有緊急事件發生,逐級上報,直至總統,重大事件由總統發布命令實施指揮。
FEMA的主要職責包括:協調應付核進攻、核電站事故和核武器事故的準備工作;在緊急情況下協調資源動員;確定戰略和重要物資及其儲備指標;支援州與地方政府的救災計劃、救災準備、減災和災后恢復工作;對聯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應急管理人員進行教育和訓練等。
災害醫學救援體系
災害醫學救援工作是災害救援工作的核心內容,主管部門是美國國家衛生部,行使職能的主體是國家災害醫學系統(NDMS)。NDMS是軍民一體化的系統,其指導思想是在國內發生重大災害事件或對外發生常規戰爭時,對大批傷員進行救治。
美國各地區的急救醫療系統特別發達,目前每個城市都設有一個急救醫療系統和幾個創傷救治醫學中心,每個急救醫療系統每天可處理100-200例急診患者,創傷救治系統正常情況下每天處理5~10例重癥患者。這兩個系統具有較大的儲備救治能力,當大量傷病員發生時,可以處理平時3倍數量的患者,而且根據鄰近地區之間的互相援助協議,在地方救援能力不足時,鄰近地區的急救醫療系統可以提供救援人員和救護運輸工具。
但美國的急救醫療系統并不能真正滿足重大災害時產生大量傷病員的救護要求。美國國防部1980年建立軍民應急醫院系統(CMCHS),由較大的軍隊醫院或退伍軍人醫院作為聯邦協調中心進行協調指揮,并負責招募民間綜合醫院加入該系統,1985年美國國家衛生部和FEMA提出以CMCHS為基礎,與聯邦民防人員相協調,建立獨立的全國性醫療反應系統,即NDMS。平時NDMS的救援準備工作包括:災害衛生救援計劃的維持和發展、人員的訓練和演習、特殊事件的處理、召開年度會議。NDMS的演習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地方層次,如聯邦協調中心、NDMS醫院、NDMS救援隊、專科救援隊的演習;另一個是國家層次,如軍事緊急事件演習,以FEMA為主的應急災害救援演習。
發生重大災害事故時,州、地方或聯邦政府通過FEMA所屬的全國緊急協調中心與NDMS取得聯系,由衛生部主管助理衛生部部長下達命令,NDMS下屬的各個救災救援隊根據救災機構的請求作出反應,救援隊可利用軍隊醫療單位和特種救災隊(主要指放射性、生化災害)醫療資源。
NDMS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現有救災資源,提供確定的救援水平,協調各衛生救援機構的院外救援工作,協助降低衛生救援開支,降低死亡率;另一方面可以改進聯邦政府災害救援準備工作,包括動員與部署醫療隊、衛生裝備與物資供應的能力,提供傷病員后送系統的能力,提供確定性治療的能力。
防災救援領導機構
重大災害發生后不能局限于衛生部門的急救中心和急診科,應當形成以政府應急辦為核心的各種救援隊、衛生部門、消防、警察、軍隊等多部門參與的救援體系,統一協調。
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統管全國的各種災害救援與應急事件,是一個直接向總統負責的獨立政府機構,擁有數十億美元的預算資金,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當特大災害發生,超出地方處理能力時,經管理署評估鑒定后,聯邦政府接受地方政府請求,由總統宣布為國家級災害,管理署就災情狀況做出決策,20多個緊急情況及準備理事會的成員部門派代表到管理署的應急指揮中心,由管理署實施統一指揮,編組聯邦救援隊伍,協調相關政府機構和組織,提供救災資源,并隨時向民眾通告災情變化。這樣不致因太多層級的官僚體系而造成各個部門相互扯皮、救災工作效率低下。 美國的災害醫學救援系統可以統一協調軍隊衛勤力量與地方醫療衛生力量,并把軍隊衛勤力量作為國際災害衛生救援的首選力量和國內災害衛生救援的重要力量。2006年我國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只是在“醫療衛生救援的保障”中提到:總后衛生部負責組織軍隊有關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和力量,支持和配合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如能成立緊密的軍民一體化救援模式將更有利于突發災害事故的救援。
美國聯邦政府在各州、市、都建立了災害醫學救援培訓基地。他們采取循環培訓的方式,每年都對從事緊急救援工作的人員進行兩級的強化培訓,同時對一些自愿參加者也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全聯邦的應急救援能力。我國應當大力加強災害醫學救援的培訓和宣傳的力度,以提高專業化救援隊伍的救援水平和國民的防范意識、應急處理能力。同時應本著“重點是把緊急事件的威脅度告訴每一位國民”的指導思想,大力加強宣傳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國民的防范意識和自我應急處理能力。各級應急救援機構經常向國民印發各類宣傳資料,做到家喻戶曉、人人防范、形成了全民族共同應對緊急事件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