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安全走路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同在一個文化圈里。但是,如果不親自在日本體驗一下,總覺得中國與之差不到哪里去。實際上,日本人的衣食住行都與我們有差異,就說走路,只有到日本走一走,才能體會走路有什么不同。
初到日本,首先遇到的就是左側(cè)通行問題,這與我國的右側(cè)行駛正好相反。有人不以為然,認為不就是走個路嗎,走路誰不會?結(jié)果卻不是那么簡單。
日本的馬路大多只是用白線區(qū)分車行道、人行道和自轉(zhuǎn)車道(日本稱自行車為自轉(zhuǎn)車),這樣在路上行走,時刻不能越線(不像我國人行道要高出車行道一截)。剛?cè)ト毡咀咴隈R路上總感覺那飛駛而過的車會撞上自己,尤其是身后一串兒自行車鈴聲,就不知該往哪邊躲好,經(jīng)常發(fā)生與對面行人和自行車迎面相撞的尷尬事兒。
日本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可以隨著人流行走,但有些路口是多交叉路口,各種燈光眼花繚亂,僅憑感覺走就不行,要仔細觀察,千萬不能闖紅燈。遇到?jīng)]有自動紅綠燈指示的小路口,一般在路邊都有一個人工控制開關(guān),因地形而設(或樹上,或墻上,或電線桿上)。要想過馬路,一按開關(guān),對面的綠燈亮了,就可以安全過馬路。筆者第一次去日本,不知有這個裝置,在路邊傻傻地站著等,也不見車流有斷線的時候,后來還是看到當?shù)厝藘H舉手之勞,馬路上南來北往的車輛就停下了。
在沒有人工控制裝置的小路口,按國內(nèi)的習慣,都是人讓車,見有車來了,人要趕緊站住,讓車先過去。可在日本這種禮讓往往讓司機大為惱火。因為,司機見你要過馬路,就將車停下,而我們見有車來,就趕緊止步,司機見你站住,又要啟動車,反復幾次,就要遭到司機的白眼。日本一般都是車讓人,司機見到有人要過路,就會馬上將車停下來,這是日本的習慣,也是他們平時養(yǎng)成的良好素質(zhì)。日本的司機有良好職業(yè)道德,平民百姓也有較高素質(zhì)和良好的習慣,有自動紅綠燈裝置的路口,就是沒有車輛行駛,也沒有人闖紅燈。
港口印象
進入日本港口,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高樓大廈,也不是霓虹閃爍的各種標識牌,而是港口吊車上的“安全第一”。“依法戴安全帽”,“依法著裝”,“依法停車”等這樣的標語口號在港口作業(yè)區(qū)也是隨處可見。
日本港口不但將相關(guān)安全事項成文上墻,天天講時時講,還必須落實在行動上。著裝不整或不按規(guī)定著裝上崗,工頭就有權(quán)力拒絕你參加今天的勞動,不勞不得,一天不上崗,一天就沒工資。所以日本港口工人上崗時都是統(tǒng)一工作裝,安全帽、皮靴、皮手套,就是在炎炎夏日也不會能裸露皮膚干活。如果你工作時不按規(guī)定戴安全帽、戴手套,受傷時待遇都不一樣。
一次筆者所在的輪船在日本大阪裝貨,大副去甲板查看裝載情況,被日本工頭勸阻。大副當時并未理解其意,覺著日本工頭沒有什么理由不讓查看?后來日本工頭指指自己的腦袋,又指指在高空運轉(zhuǎn)的吊車鉤頭,大副恍然大悟。因為此時開岸吊的,艙下作業(yè)的,現(xiàn)場指揮的都是日本工人,凡是進入這個范圍內(nèi)的人都得戴安全帽,才能確保安全。假如吊車的鉤頭真的碰在戴安全帽和沒戴安全的人頭上,其后果肯定不一樣。大副明白其意后,連忙道歉,后來還成了好朋友。
漢字在日文里占有半壁河山,“安全第一” 這四個地地道道的中文大字,不僅從視覺上沖擊筆者的眼球,他們踏踏實實落實安全事項、認認真真按履行安全職責的行為也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
從垃圾處理看環(huán)保
有人說到日本看不到垃圾,是不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垃圾呢?其實不然,筆者曾先后去過日本各港口城市。就大中城市而言,他們的垃圾車都是清晨出來,上午9時全市的垃圾基本就收完了,9時以后,街面上是看不到垃圾的。給人的印象街上總是干干凈凈的。總結(jié)幾條如下:
一是垃圾箱(場)很講究。垃圾箱為藍色環(huán)保箱,箱是加蓋的,垃圾是裝袋的。放垃圾箱的地點一般都有消防栓,垃圾收走后,必須用高壓水槍沖洗干凈,基本無味、無塵、無蠅。二是垃圾分類清楚。凡是能回收的垃圾與生活垃圾都分開投放,各放其箱,有些金屬、小家電之類的廢棄物就放在垃圾箱的旁邊。9點以前,居民區(qū)門前可以看到人們廢棄的大型家電,如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有人說,到日本就不用買電器了,滿大街撿拾就夠了,這也不是沒有道理。)三是垃圾車很講究,不影響市容。日本的垃圾車是自動封閉式、自動加壓式,裝車的垃圾可以自動壓實,易拉罐之類的廢棄物可以壓扁成片。曾有一份資料說,日本一個5萬人口的小城,一個垃圾處理工廠占地面積5100平方米,僅有工作人員10名,每天可處理可燃垃圾150噸,一年可收回再生鋼筋1334公斤,玻璃制品 1050 公斤,塑料制品1000公斤,經(jīng)濟價值一目了然。
日本有些城市還規(guī)定,每周回收不同的垃圾(包括玻璃制品、塑料、橡膠、皮革、金屬、家電等),居民們很清楚這些規(guī)定,一般都是按規(guī)定拋棄舊物。固定回收的好處是,垃圾車出來后,裝運同一種垃圾,就可直接送到處理廠去處理,省工、省時,垃圾直接就可以變?yōu)樨敻弧?BR>日本全民族的環(huán)保口號是“保持清潔,保護健康”,就是因為環(huán)衛(wèi)、綠化工作做得好,所以大街小巷才干干凈凈,看不到垃圾,看不到白色污染。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之高,道德觀念之強,確實讓人佩服。有人說是靠管理、制度、法律來約束的,但這只是個前提,最為重要的還是全民族的環(huán)保意識、道德素質(zhì)在普通提高,習慣成自然,又養(yǎng)成了全民自覺性。
環(huán)保見成效
日本陸地從南至北的緯度與我國的上海到哈爾濱平行,除了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自然條件外,就是幾十年堅持不懈在美化綠化上下真功夫,才達到現(xiàn)在處處樹成蔭,處處有綠地,處處見花園的美景。那一片片郁郁蔥蔥的綠洲,無不展示著日本在市政建設、交通設施、環(huán)境衛(wèi)生及人們的精神面貌等方面,發(fā)展之快,變化之大。
還是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日本的工業(yè)高速發(fā)展,但環(huán)境卻遭到人為的破壞,不少大港口海水發(fā)黑發(fā)臭,嚴重影響人民的健康,一度成為“公害列島”。日本政府在1967年制定了《公害對策基本法》,逐步建立健全防治公害和保護環(huán)境生態(tài)的法律體制、行政管理體制和科技研究開發(fā)體制,在組織管理法律政策、發(fā)展戰(zhàn)略和計劃,以及經(jīng)費投入都不斷予以加強,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治理環(huán)境污染。數(shù)年間過去,就見海水碧波澄清,市民可在碼頭閑庭散步。筆者1977年初次到日本九州島的大分港還不敢吃海虹,而到九十年代,再去該港裝運鋼材,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偌大的鋼廠全部微機控制,室外根本看不到人,路兩邊櫻花樹成蔭,路面一塵不染。礦砂船靠泊后,全是機械化作業(yè),這邊由傳送帶送入高爐,那邊通紅通紅的鋼錠自動出來。正值退潮時候,離船不遠岸邊的礁石上露出海虹,問過作業(yè)的工人,他們說可吃,我們晚上就有美味可餐了。
日本的廠區(qū),絕對沒有露土路面、破爛不堪的廠房,他們的廠區(qū)都是廠房整齊,綠化合理,很少見到楊、柳、刺槐等檔次低的樹種。即便是化工廠,那些室外的管道也是排列整齊,標語醒目。一個工廠就似一個花園,所有的場地都很干凈,看不到油、氣、水有跑、冒、滴、漏的跡象。原來,每個工廠都有環(huán)境保護監(jiān)控室,管理人員坐在明亮的室內(nèi),開啟電視監(jiān)控器,電視屏幕上立即就反映出全廠各主要設備、碼頭、海域的現(xiàn)場情況。還有用電子計算機來監(jiān)察各處噪音和空氣污染,哪里噪音、污染,只要超過了限度,就會發(fā)出警報,有關(guān)人員就會立即趕到現(xiàn)場進行處理。可見除了人民的環(huán)保意識高以外,還應用先進的設備進行監(jiān)控,環(huán)保豈有不上檔次之理。
劉少才(老海) 遼寧省凌海市廣播電視局 121200
安全文化網(wǎng)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