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32屆國際礦山安全研討會
每兩年一屆的“國際礦山安全研討會”已經成為業內盛事,自1931年由英國礦山安全研究委員會發起第一屆會議后,迄今為止已輪流在世界各采礦國舉辦了31屆。9月28日上午,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32屆礦山安全研討會,是繼1987年在北京舉辦第22屆之后,第二次由中國主辦國際礦山安全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提高瓦斯防治水平,推動礦山安全科技進步”,主要任務是交流國內外煤礦瓦斯防治與利用技術及礦山安全技術的研究成果和經驗,進一步提高煤礦瓦斯防治技術和礦山安全技術水平。
群賢畢至
我國是世界產煤大國,煤礦安全生產一直是中國政府和煤礦企業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通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煤礦安全生產狀況不斷改善,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趨向好轉。但提高礦山安全科技進步,一直以來也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相關專家表示,造成礦山生產安全事故多發的原因是多樣的,需要一種更加清醒的認識,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理。
礦井煤層地質條件復雜,瓦斯災害嚴重是引發事故的主要原因。我國煤礦絕大多數是井工開采,煤炭總產量中井工礦井產量約占94%,礦井自然災害特別是瓦斯災害十分嚴重。目前我國煤礦高瓦斯礦井4462座,煤與瓦斯突出礦井911座;重點煤礦中,高瓦斯和突出礦井占49.8%,具有煤塵爆炸危險的占87.4%。存在沖擊地壓災害的礦井占5%;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或極復雜的占25.04%;
其次,煤礦安全生產基礎工作發展不平衡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狀。一些煤礦生產力水平低,抵御礦井災害的能力低。特別是一些小煤礦設施簡陋,開采技術落后,安全保障能力低,現場管理水平低,安全培訓不到位,安全制度不完善,措施不落實。今年上半年小煤礦產量占煤礦總產量的32.0%,其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占71.1%和74.8%。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副局長王樹鶴在此次會議上,主要從中國在煤礦瓦斯防治利用方面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中國煤礦安全生產仍面臨嚴峻的挑戰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他認為,近年來中國在瓦斯防治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建立了煤礦瓦斯事故控制指標和瓦斯抽采利用目標考核體系;二是推進了煤礦瓦斯先抽后采。按照“先抽后采,監測監控,以風定產”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針,制定了煤礦瓦斯抽采基本指標,從源頭上遏制煤礦重特大瓦斯事故;三是推進煤礦井下瓦斯治理向煤層氣綜合開發利用縱深發展;四是推進煤礦加強瓦斯監測監控;五是加大安全投入。國家制定專項政策,提高了煤礦安全費用提取標準,2005~2007年,國家每年安排30億元國債資金扶持重點煤礦進行安全技術改造;六是加強煤礦瓦斯治理技術研究。組建了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層氣開發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七是強化煤礦安全基礎工作。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國煤礦瓦斯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智者云集
這是一個各顯神通的平臺,這是一場智慧的盛宴。8個國家8種語言,200余名代表參加了本屆研討會,可謂智者云集,他們的每一道妙計都包含著經驗,來自于教訓,從而成為一次進步。
這些人中既有來自世界各主要采礦國國家礦山監察部門的政府官員,也有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及企業界的代表。研討會邀請了國內外30位知名專家和學者到會演講。共舉行煤礦瓦斯抽采與利用;煤與瓦斯突出防治;瓦斯監測監控與預警;煤礦瓦斯爆炸防治技術;煤礦安全管理與技術;礦山災害防治技術;礦山應急救援與職業危害防治等7個議題的研討。
淮北礦業集團的總工程師李偉提到的“一井三用”先抽后采治理瓦斯的新思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李偉介紹說,他們主要是通過井下或地面打鉆預抽瓦斯,并結合先采氣、后采煤的方案,從而實現壓裂井、采動區井、采空區井,“一井三用”最大限度地抽采開采煤層瓦斯,達到根治瓦斯的戰略目標。
而來自美國職業安全健康研究所Jurgen F.Brune博士的發言,則為我們介紹了美國煤礦在防爆方面的種種措施。美國井工煤礦為避免瓦斯和粉塵引起的爆炸而制定的法律標準和防治措施都非常嚴格。他們主要是通過通風稀釋瓦斯含量、貫穿采礦前、采礦中、采礦后等各個時期的瓦斯排出,以及通過除石、封閉采空區等技術來預防爆炸。
當會議進入到討論煤礦安全管理與技術議程時,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政府自然資源、礦產及水利部執行主任斯圖阿特•貝爾先生,也提出了一些問題。他認為,監察員能力的不足,對昆士蘭州采礦業和礦山的監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這在列席的各位聽來,貝爾先生似乎有些太謙虛。
昆士蘭州一直保持著世界最好的礦山安全記錄,損失工作日事故率為4.2,死亡事故率為0.03。但這一切并不是無功而得,為了創造如此安全的工作環境,他們大約在兩年多的時間里,進行了各種變革。實行管理結構扁平化,監察人員流動工作,并對昆士蘭州的相關法律進行改進,此外通過廣告來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這項工作等等。
不得不提及的是,美國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麥克•特拉維茨先生談到遠程滅火技術時,臺下熱議的場景。他所介紹的這項技術之所以重要,是由于當在條件危險無法直接滅火時,可以通過遠程遙控技術將火撲滅。主要是通過遠程遙控安裝通風控制裝置和遙控滅火,就是將惰性氣體、增強氣體泡沫和噴氣發動機廢氣注入到失火區。
此外,英國、波蘭、西班牙、印度、日本等國代表,也分別介紹了自己國家的礦山安全科技成果。
合作發展
當然,充分的交流是為了進一步的合作。無論是走出去的技術、還是引進來的妙方,都是技術的一小步,理念的一大步!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在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領域開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近幾年來,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積極和外國政府及國際組織開展了多次有關礦山安全生產領域的交流和合作。
王樹鶴介紹了中日煤礦安全技術培訓項目。為期5年的中日煤礦安全技術培訓從2002年開始執行,已先后有19期483名中國煤礦安全監察人員和煤礦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赴日本培訓,同時日本在中國13個省舉辦了41期培訓班,共有4190人次參加培訓。該項目為中國煤礦安全監察與管理培訓了大量人才,為提高煤礦安全監察與管理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鑒于該項目的積極作用和良好影響,經友好協商,中日兩國政府于今年3月又簽訂了為期3年的項目延續合作協議。
值得一提的,還有中美礦山安全合作項目。2002年10月,中美兩國政府開始了為期4年的礦山安全領域的合作,主要包括完善中國礦山救護體系,提高政府安全執法和監察人員的能力,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提高礦長和礦工的安全意識、管理水平及技能,建設樣板礦井等5方面內容。該項目通過舉辦研討會、組織人員培訓等方式,共培訓了110名救護隊員、45名教員和250名煤礦安全監察員,并對陽泉煤業集團330名礦級管理人員以及1000余名礦工進行了專項培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國煤礦安全生產仍面臨嚴峻挑戰,對煤礦安全生產的艱巨性、復雜性,我們還需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警鐘長鳴,常抓不懈。王樹鶴表示,我國將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組織以及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學習和借鑒礦山安全生產的先進經驗,引進先進裝備儀器和設施。他強調加快安全生產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課題和任務,國際礦山安全研討會為業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對職業安全衛生立法的思考
下一篇:應急救援 金秋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