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鍋爐房鋼筋混凝土柱在施工中失穩(wěn)倒塌案例
該工程在施工中校正鋼筋混凝土柱時,柱身沒有纜風固定,一根柱傾倒,順次打倒23根。倒塌時間是1958年推行快速施工的時候,施工管理混亂。
原建工部二局一公司機修車間山墻在施工中失穩(wěn)倒塌案例
該機修車間由于屋面工程尚未施工,又未采取防風措施,剛砌好的山墻在大風中被刮倒。倒塌的時間是1960年4月25日,當時正值推行快速施工,施工管理比較混亂。
河南信陽某廠山墻在施工中失穩(wěn)倒塌案例
該工程山墻砌好后,未及時上屋面,缺少防風措施,在大風中山墻被刮倒。倒塌的時間是1960年7月6日,當時施工管理比較混亂。
原建工部四局四公司食堂山墻在施工中失穩(wěn)倒塌案例
該工程因砌筑高度超過規(guī)定,又是單排腳手架,在腳手架的振動下,山墻失穩(wěn)倒塌。倒塌的時間是1960年10月28日,當時施工管理比較混亂。
山西某廠溶劑車間鋼筋混凝土柱在施工中失穩(wěn)倒塌案例
該工程在施工中校正鋼筋混凝土柱時,柱身沒用纜風索固定,一根柱傾倒后,順次打倒四根柱。倒塌時間在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間。
上海玻璃器皿一廠加工車間倒塌案例
該工程建筑面積為3236m
2,其主體建筑為五層升板結構,面積為2348m
2。1974年7月20日,升板結構在施工中因群柱失穩(wěn)而倒塌,是一起造成15人死亡、13人重傷的特大事故。
該工程采用天然地基,筏片基礎,預制柱插入杯口深入地下1.25m;柱網5.5m*5.5m,東西向4跨,南北向3跨;柱斷面400mm*400mm。三層以下為預制混凝土柱;四層、五層為現澆混凝土柱。底層層高為5.5m,二層以上各層層高為4.5m,建筑總高度為23.5m;樓板為鋼筋混凝土平板,板厚180mm。
該工程于1973年12月開工,1974年5月10日吊裝完下面三層的預制柱。6月25日將屋面板升至預制柱頂。7月7日澆筑完四、五層現澆柱,7月12日開始在現澆柱上提升板。7月20日倒塌前,升板正在提升階段,二、三層樓板已經就位,分別擱置在5.5m、10.0m標高的鋼承重銷上;其他各層分別擱置在12.7m、16.0m、19.0m標高的休息孔的鋼銷上。所有柱帽均未開始施工,柱與板之間也無其他連接措施。當天7點30分開始正式提升;8點20分將屋面板從19.0m處提升到20.5m,并用鋼銷臨時擱置。8點45分,正當將第三塊板從12.7m處往上提升時,整個結構發(fā)生搖晃、傾側,數秒鐘之內五層升板結構全部倒塌。從倒塌后的現場觀察,樓板之間的水平間距大致接近于倒塌前的高差,二層樓板朝南位移4.55m,以上各層均朝北偏西位移。底層柱子在二層樓板下承重銷處折斷,有明顯的折點,柱腳鋼筋朝南彎曲。底層柱向南傾倒,其余各層柱全部向北傾倒。
倒塌的主要原因是設計計算的假定和施工實際情況不符。設計將五層的柱子分兩段驗算其強度和穩(wěn)定性。第一段計算下三層,下端為固定,上端為彈性鉸支。第二段計算上二層,下端(即四層樓面處)為固定,上端為鉸支。而實際施工中,各層樓板僅擱置在承重銷上,并未做柱帽,也無其他連接措施與臨時支撐。因此施工中柱子的實際受力情況是一根獨立的、長細比很大的懸臂柱,下端固定,受各層樓板傳來的軸向壓力和水平力。這兩種計算圖的受力情況有很大差異。按設計計算簡圖,不可能出現臨界荷載和失穩(wěn)現象;而按實際施工中受力圖計算早已出現臨界荷載和失穩(wěn)現象。該工程原設計意圖是待三層固定后,再在上面加建兩層,圖紙說明中也提出柱子的構造問題要與施工單位協商。但施工單位對此未予重視和研究;設計單位也沒有去落實這么重要的結構安全問題,使設計受力情況和施工中實際受力的情況相差太多。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管理比較混亂。此外,事故前已有倒塌預兆,沒有引起重視。如事故前一天下午,已發(fā)現提升環(huán)與柱間的空隙均呈北小南大的偏心現象。事故前半小時,提升屋面板后,提升設備找平后又發(fā)現不平,再找平仍不平,連續(xù)進行了四次找平。錨于屋面板上的纜索收緊后又見松,不得不再收緊。這些都說明柱子已接近傾倒狀態(tài)。
從倒塌現場情況和結構計算復核的結果分析,這次群柱失穩(wěn)倒塌是由于一層柱子在柱頂處被折斷造成的。從整個升板結構分析,這些獨立柱之間,雖然有平面剛度很大的鋼筋混凝土平板連接,但無論在提升狀態(tài)還是擱置狀態(tài),板只是通過提升桿或承重銷與柱連接,柱帽尚未做,又無其他連接和臨時支撐,因此板與柱之間不能傳遞力矩,板柱間只是有條件的鉸接。群柱在受力達到一定程度后,特別是受水平力使某個柱或某幾個柱首先達到臨界狀態(tài),它們所受之力只能轉加到其他柱上,這樣連鎖反應導致所有柱全部達到臨界狀態(tài),造成群柱失穩(wěn)倒塌。倒塌前還有井架纜索拉于屋面板上,鋼煙囪的纜索拉于柱上,又有陣雨前的風,這些力經事后測定數量雖然不大,但也是一個外因。
這是一起因設計假定和施工中受力情況差異太大造成的特大事故。它告誡我們建筑結構的安全,不僅要考慮建成后的受力情況,還必須考慮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利受力情況。
上海照相機廠中壓車間預制柱在施工中失穩(wěn)傾倒案例
該工程為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面積為9930m
2。施工時校正已吊裝的預制鋼筋混凝土柱,由于頂撐移動造成一根柱子傾倒,順次打倒其他已就位的柱子七根。倒塌的時間是1976年8月26日,未造成人員傷亡。
四川江津先鋒區(qū)供銷社辦公室山墻在施工中倒塌案例
該工程為二層磚混建筑。施工中違反操作規(guī)程,腳手架將山墻晃倒。這是一起無證施工造成的倒塌事故。倒塌時間是1980年,造成1人重傷。
江蘇泰州市儲運公司倉庫山墻在施工中倒塌案例
該工程建筑面積為1500m
2。由于施工質量不好,缺少支撐措施,山墻砌到頂部遇臺風被刮倒。倒塌時間是1980年,未造成人員傷亡。
江蘇蘇州昆山毛紡廠倉庫山墻在施工中倒塌案例
該工程建筑面積為]200m2。施工中不重視工程質量,違反操作規(guī)程,未采取支撐措施,遇臺風將山墻刮倒。這是一起無證施工造成的事故,倒塌的時間是1980年,未造成人員傷亡。
遼寧沈陽二電廠擴建工程預制柱在施工中傾倒案例
該工程有12根高44m的預制鋼混凝土雙肢柱,因缺少足夠的纜風又未及時完成永久性固定節(jié)點,在八級大風中12根柱子順次倒排。倒塌的時間是1981年5月5日,未造成人員傷亡。
浙江義烏通用機械廠鑄造車間墻體倒塌案例 1981年8月11日,該工程在建造過程中,在八級陣風下發(fā)生墻體倒塌,造成死亡5人,重傷2人的重大事故。
該工程為單層工業(yè)廠房,跨度15m,柱距6m,檐高8.8m,并設有30kN行車。采用鋼筋混凝土柱、鋼屋架、鐵皮屋面,一磚厚圍護墻,建筑面積為1158m
2。1981年1月3日開工,5月20日完成基礎工程,8月10日磚墻砌至8.8m檐口標高時倒塌。倒塌的主要原因是違反施工順序,先砌圍護墻,后澆筑柱子造成的。廠房的柱子是承受豎向荷載與水平荷載的主要受力構件,墻是圍護結構,不應該先砌墻后澆筑柱子,這種顛倒順序施工的方法是十分錯誤的。其結果是長24m,高8.8m,未與柱連接的一磚厚墻體,在八級風的襲擊下失穩(wěn)倒塌。此外,設計在墻內開洞太多,削弱了墻體的穩(wěn)定性;柱與墻之間也未按規(guī)范要求設置拉結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