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是生命的基礎條件之一,在空氣中氧氣的比例約占21%,在這種正常狀態下,人與動物、植物得以生存。但是當氧氣在空氣中超過正常比例時,有時候會給人們帶來不曾意料的災禍!人類為探索宇宙的奧秘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也經歷了慘痛的失敗。
然而誰會想到,有兩起事故的起因竟然與氧氣有關。
[案情介紹]案例一 =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員遇難,是人類宇航史上最大的慘劇。事后查明,爆炸的原因是燃料箱滲漏,用作航天飛行器燃料的液態氫和強助燃劑液態氧在飛行器外混合。氫氣本就是一種極具危險性的氣體,其爆炸極限相當寬:4—75%,在正常情況下遇空氣即會發生猛烈燃燒,何況遇到液態的純粹的氧氣,而航天器在高速飛行時,機體與空氣摩擦所產生的熱量已足夠點燃這氫氣和氧氣組成的混合氣體。于是釀成了人類航天史上的慘禍。
案例二 1961年4月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駕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又安全返回地面,從而揭開了人類征服宇宙歷史的首頁。加加林就此永垂史冊。
本來,這一榮譽的享有者不是加加林,而是一位名叫瓦連京•邦達連科的宇航員。然而,他在20天以前,因一次事故而喪生了。1961年3月23日,瓦連京•邦達連科在進行起飛前的最后一次地面訓練。這時他在訓練用的減壓艙內已經完成了按計劃的第十天的試驗項目。就在做完最后一場藥物試驗后,為了清理現場,他用酒精棉球擦洗器械,然后隨手將棉花球一扔,正好扔在一塊發熱的金屬片上。酒精的燃點很低,純酒精的閃點僅13℃,其著火點僅比閃點高出1—5℃,于是立即燒了起來。由于艙內正在減壓,氧氣的比例較正常狀況高,所以燃燒很猛烈。邦達連科身上的棉工作服著火了,他想自行撲滅.沒有及時向控制室發出信號。等到控制室發覺異狀后,為了讓壓力與大氣干衡,才能打開壓力艙,這樣又耽誤了幾秒鐘。等到邦達連科被抬出壓力艙時,只說了一句:“是我的過錯,不怪任何人!卑诵r后,他死了。是超過正常比例的氧氣引起的猛烈燃燒,奪去了他的生命。
[事故原因分析]氧氣,聯合國編號1072,屬第二類•氣體。常溫下為無色無嗅無味的氣體,本身不燃,但能助燃;化學性能活潑,可與絕大多數元素生成氧化物。氧氣與可燃氣體,如氫、乙炔、甲烷等接觸后混合生成爆炸性氣體,與有機物和其他易氧化物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液態氧在高壓情況下遇易燃物時具有爆炸的危險性。
氧氣的危險性就在于其“助紂為虐”的特性。投入運輸的氧氣通常是經過高壓低溫處理的壓縮液態氧,當其發生泄漏時,就會迅速與外界的易燃物結合,引起燃燒或爆炸。
[案例評議]一個細小的疏忽,一個偶然的不經意的失誤,一處肉眼不易覺察的紕漏,就都有可能釀成大禍。在危險貨物運輸和作業過程中,這樣的教訓不勝枚舉。希望上述案例能引發大家聯系本職工作進行思考。
上一篇:被誤認為是棉花的爆炸品事故
下一篇:對危險品特性不明而引起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