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12日,位于山東半島的黃島油庫發生大爆炸。黃島油庫始建于1973年,勝利油田的配套項目,每年經黃島油庫進出的原油在1300萬噸以上。距油庫僅百余米,即是黃島油庫碼頭。油庫東南方向數千米外,投資數十億的黃島電廠正在進行二期工程。整個黃島地區的建設,及其對山東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喻自明。
[案情介紹] 入夏以來,青島地區沒有下過一場雨,這天上午九時左右,天空烏云密布,滾雷陣陣,不一會就下起大雨,夾雜著電閃雷鳴。正當為酷暑所苦的人們欣喜不已時,9時55分,2.3萬立方米原油儲量的5號混凝土油罐突然爆炸起火,巨大的混疑土罐頂被掀起,滾滾濃煙拔地而起,煙霧中烈焰騰起。油罐內1.6萬噸原油隨著輕油餾分的蒸發燃燒,形成了一股熱波向油層下方傳遞。當熱波傳至油罐底部的水層時,使罐底部的積水和原油中的乳化水受熱汽化、罐內的原油沸溢后猛烈地噴射出來。下午3時左右,5號油罐噴射出來的油火點燃了距離37米處的4號油罐頂部聚集的油氣層。4號油罐引起爆炸。炸飛的罐頂混凝土碎塊將相距30米的1號、2號、3號油罐的鋼鐵結構的頂部震裂,并且很快引燃了這三座油罐。整個油庫的老罐區全部陷入火海,失控的外溢原油像火山噴發的巖漿,帶著烈焰向低洼處亂竄。大火分成三股:一部分油火翻過5號油罐北側的矮墻,進入儲油規模為30萬立方米的新油罐區,幸虧這些新油罐還沒有儲油。但是新油罐區的1號、2號、6號浮頂式金屬罐的四壁已被燒紅。第二股油火沿著地下管溝流淌,匯同輸油管的外溢油形成地下火網。第三股油火則從生產區向庫區的其它設施蔓延,直接威脅了鄰近的油港碼頭和其它企業、單位。下午6時左右,外溢的600噸原油在海面上形成幾條十余海里長、幾百米寬的污染帶。
青島地區及山東各地的廣大公安、消防干警緊急動員奮力撲救,當地民眾一萬余人全力以赴搶險救災,全國各地緊急調運了大批救災物資,經過104個小時的奮斗,到8月16日的18時,才徹底撲滅了這場大火。
這場大火造成19人死亡,7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540萬元,被污染的膠州灣全部清除油污則用了一年的時間。
[事故原因分析] 經過專家實地調查和科學論證,對黃島油庫爆炸燃燒事故的原因作了以下的論定:
1、事故發生之時,青島地區為雷雨天氣。該庫區遭受對地雷擊產生感應火花引爆油氣是事故的原因。其根據是:(1)8月12日9時55分左右,有6人從不同地點目擊,在該地區有對地雷擊;(2)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測得,當時在該地區曾有2-3次落地雷,最大一次的電流強度為104安培;(3)由于5號油罐已超過原定的設計使用年限,其罐頂保護層已脫落,混凝土預制板出現裂縫,鋼筋外露。罐頂部為避雷裝設的防感應雷屏蔽網連接處的鐵卡銹蝕嚴重,鋼筋及金屬部件的連接處不可靠,從而出現因感應電壓而產生火花放電的可能性。(4)根據電氣原理,50-60米以外的天空或地面雷感應可使電氣設施100-200毫米的間隙放電,從5號油罐的頂部金屬間隙看,在周圍幾百米內發生對地雷擊時,只要有幾百伏的電壓就可產生火花放電。
2、按照規定,在雷雨時候油庫應當停止作業。但是5號油罐在8月12日凌晨2時起到事發之時,一直在進油,共輸入1.5萬立方米的原油。在進油的同時必然要將油罐內的空氣排出來,加上年久失修,罐頂預制板出現裂縫,油氣外泄的孔隙縱橫交錯,于是在罐頂的外部形成一層油氣混合體,當對地雷擊感應產生的火花放電點燃了達到爆炸極限的油氣層時,事故就此發生。
3、每個油罐都有配套的消防設施,5號油罐頂部的消防系統為一臺每小時流量900噸、壓力為784KPa的泡沫泵和罐頂上4排共20個泡沫自動發生器。按理講,當罐頂起火時,泡沫滅火設施會自行啟動滅火。然而當5號油罐起火時,自動滅火裝置無法啟動。當消防隊員到達罐頂后,想盡辦法也無法使其發揮作用。開上去的一輛泡沫滅火消防車無法控制火勢。為撲滅大火,消防車使用冷水噴射,然而效果適得其反。由于油比水輕,著火的原油浮在水上,隨著水流向低處擴散,形成一股股火龍,使火情進一步擴大。而流入罐底的水在受熱后汽化,形成一股巨大的水油混合體噴射到空中,使燃燒的原油向四處噴濺,造成周圍設施大范圍著火燃燒。
4、油庫安全生產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從1975年以來,該油庫已發生雷擊、跑油、著火事故多起,但是從領導層開始卻設有引起重視。如前面提到的泡沫自動發生器失靈,說明平時設備檢修保養工作沒有做好,又沒有定期做性能噴射試驗,致使喪失了施救的最好時機。油庫原配備有35名消防隊員,但其中24人是臨時性的合同工。這些人平時缺乏必要的培訓,技術素質差,事發之日也只有23人可供調遣,有12人竟然自行離庫返鄉。就在事發當天,值班的消防人員卻在室內打牌、看電視,無一人在現場巡查。
5、黃島總面積僅5. 33平方公里,而黃島油庫和青島的油港碼頭油庫都集中在1.5平方公里的坡地上。早在1975年,黃島油庫就形成了34.1萬立方米的儲油規模,由于不斷擴建,到事發時已達76萬立方米的儲油規模;形成油庫區相連,罐群密集的布局。按照安全防火規定,油罐之間的間距不得少于33米,由于一些領導同志的個人意愿,將原定5000立方米的儲罐改造成10000立方米的油罐,結果油罐之間實際罐距只有11. 3米!油罐之間的消防通道是路面狹窄、凹凸不干的山坡路,且無環形道路,消防車開上去沒有回旋的余地。災情發生后,想集中優勢使用消防車搶險救火也不可能。
黃島油庫大火絕非偶然。
[案例評議] 黃島油庫在這次失火前就發生過多起事故,1985年就發生過因滾地雷擊中混凝土罐的火情。在這次事故發生前,其他地區的油庫因雷擊油罐的火災事故已發生數起。就在一個月前,秦皇島一只油罐就發生雷擊起火事故,這些居然沒有使當時的油庫領導人警惕。例行的消防安全檢查并非沒有發出警告,據說當時對安全隱患嚴重的單位作了一次“評比”,黃島油庫是全國十大火災隱患單位之一,而且是“名列前茅”。
加強企業生產的安全管理,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加強應急救援設施、器材的維修、保養,一旦發生事故時能立即投入施救并有效的發揮作用;組建一支訓練有素的施救隊伍,一旦需要能自覺地進入預定的崗位,進行有效的施救。這些都是每一個危險品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必須認真對待的,絲毫不能麻痹大意。
上一篇:油駁碰撞引起燃爆事故
下一篇:靜電——散裝易燃液體作業中的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