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風險評價過程的兩個任務

2007-08-08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在建立和實施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過程中,按照《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以下簡稱《審核規范》)的要求,應對用人單位在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危險源)進行辨識,進而對風險進行評價,以策劃出對職業安全健康風險的管理控制措施。這一重要的環節是整個體系的核心和基礎,組織好這些工作,無疑對用人單位按照計劃的要求管理和控制風險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僅對風險評價及其風險評價過程的兩個任務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
  1風險評價過程兩個任務的提出
  《審核規范》要求,用人單位要針對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作業場所內所有人員的活動和所有設備及設施,進行全方位的風險管理,同時,也提出了進行危害辨識和風險評價的方法原則。
  根據《審核規范》對風險評價的定義:“評價風險程度并確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圍的全過程”,風險評價有兩個任務,一個是“評價風險的程度”,一個是確定風險“是否在可承受范圍”。評價風險的程度,可以認為是評價風險的大小職高低,為風險分級提供依據。而確定風險是否在可承受范圍之內,是確定某一風險的存在狀態是否可允許的過程,為策劃風險管理措施提供依據。風險評價過程的兩個任務是相輔相成的,是用人單位在進行風險評價中必須要做的工作,如果只進行了其中的一項戴沒有正確理解兩個任務的不同作用,則經過風險評價得出的結論可能是背離《審核規范》要求的。
  2風險評價兩個任務的作用
  《審核規范》中提出的風險管理的概念,同以往傳統的安全管理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傳統的安全生產管理,是針對某一危險源點或某一存在危害的崗位,直接提出要求,采取措施,一般不進行風險評價的活動(針對高投入的高風險行業如核設施、航空系統已進行風險評價)。而(審核規范》要求用人單位針對危害辨識的結果都要進行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的任務,就是在辨識危害的基礎上,總結出用人單位所要采取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方向。風險評價的基本作用,就是為風險管理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
  那么,結合評價風險的兩個任務,它們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評價風險程度即評價風險大小,是為用人單位明確風險狀況,確定風險分級,也包括對不同級別的風險在用人單位內部分級管理的問題。評價風險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圍,一是評審用人單位在當前活動過程中法律、法規符合性(在持續改進中,還包括評審對職業安全健康方針的符合性);二是為制定整改方案、確定優先性整改提供依據。如果用人單位沒有確定所面臨的風險的大小和風險是否可承受的范圍,是無法正確進行風險控制策劃的。首先確定每一風險的大小和是否在司承受范圍,再按照《審核規范》中提出的風險管理控制措施的要求,分別采用不同的措施,如目標和管理方案、運行控制、應急預案魷績效的監測及倍訓等。
  3評價風險程度的方法
  評價風險程度是評價風險的任務之一,也是評價風險的基礎工作。評價風險程度就要評價特定危害性事件在單位時間內出現的概率和損矢的嚴重度。應該注意的是,評價風險是針對特定危害性事件的,即評價風險的對象是在某一具體作業活動中,由于種種原因可能發生的危害性事件所涉及到的具體風險。現在一些用人單位在進行風險評價時離開具體的作業活動,只是宏觀考慮風險狀況,這樣的評價結果無法策劃出可以實施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措施方案,是無的放失。
  評價風險程度的方法可采用定性法和定量法。所謂定性法,就是確定一些評價準則,如果某一情況的存在或發生符合某一準則的特征和條件,則直接確
  定為一定級別的風險。如有的用人單位規定:“當下列情況出現時,可確定為重大風險:
  (1)凡是違反法律、法規要求且易發生重大事故的;
  (2)歷史上發生過死亡和重傷事故的;
  (3)相關方有重大合理報怨的;
  (4)有明顯的不安全因素且立即需要整改的。”
  定性評價的方法,筆者以為僅適用于風險和規模不大或風險級別可簡單劃分為2~3個的用人單位,而風險狀況較復雜,規模較大的用人單位不太適合用定性法。
  所謂定量法,是用一系列數據對風險的狀況進行分析的方法,這一方法需要大量技術數據和資金支持。目前,一些重要的且投資額較大的工程項目,在工程建設前一般都要進行系統的安全預評價,即系統風險評價。在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實施過程中,如果用人單位將面臨的全部風險都按照這一方式進行評價,是不現實、不經濟的。因而,更多的用人單位采用風險評價的半定量法,其中D=L·E·C(即打分法)是較為普遍應用的一種。它將風險分為3個因子,包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員工在作業場所暴露的頻繁程度和損失的嚴重度。
  將L、E、C三項相乘,D為該事件的風險值(D的數值一般由用人單位確定)。同時規定出,在一定的數值范圍內,屬于一定級別的風險。此方法的長處是簡便、易操作。但目前很多用人單位在運用上述方法時,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頂目和數值的調整,因而會出現分值偏高或偏低,不好確定風險級別的現象。筆者認為可將每夭工作時間暴毖程度,再分為三項,即每天暴露6-8小時(8分),每天暴露2-6小時(6分),每天暴露2小時以下(4分)。這樣的分配方法對于管理崗位、實施點檢制的崗位、高危作業、實行工作時間內輪班制的崗位比較適用。對于損失的嚴重度,也應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分別斌值,如作業場所人員接觸危害作業可能造成傷害的人數,可根據國家對工亡事故的分級人數來確定。加一到兩個級數,以縮短分值的差距。
  4風險是否可承受的評價
  將風險分級之后,如何進行風險是否在可承受范圍內的評價呢?現在一些用人單位將已評價出的不同級別的風險,再確定2-3個風險類型,將較高級別的風險確定為不可承受。其它級別的風險確定為重大絨-般,并明確一般級別的風險為可承受風險。這樣,實際上是將不可承受風險理解為高風險,低風險就是可承受風險。
  筆者認為這樣的理解是不正確的。風險是否可承受,與風險的高低無關。如果高風險就是不可承受風險,則定義中沒有必要再要求進行一個確定風險是否在可承受范圍的過程,只要評出高風險就直接確定不可承受便可以了。看采,評價風險的是否可承受過程是一個獨立的任務,它同評價風險程度是兩個不同的階段。
  《審核規范》對可承受風險給出了定義:“根據用人單位的法律義務和職業安全健康方針,已降至用人單位可接受的風險”。這條定義告訴我們,判定某一個風險是否可承受的依據有兩個,一個是法律義務,即法律、法規的要求,一個是用人單位的職業安全健康方針。評價風險的可承受狀態,是針對所有風險的,而不是僅針對高風險級別的。舉例說明:
  例一,有兩個平臺,一個高30m,一個高2m,員工要在這兩個平臺上作業,如果作業頻繁程度、作業環境等作業條件是相同的,而由于平臺高度不同,在作業中可能發生的高空墜落事故造成的后果是會不同的。在進行風險評價時,30m高臺作業確定為高風險作業,而2m平臺作業確定為較低風險作業。如果兩個平臺都按照要求安裝了符合標準的防護欄(2m以上作業均為高處作業),則這兩個作業的風險都屬于可承受風險的范圍。但如果2m的平臺沒有安裝防護欄,雖然這個平臺的作業是低風險,但這個風險是不可承受的,因為它不符合法規的要求(當然還要滿足其他條件)。
  例二,兩個作業現場內都有粉塵,一個作業現場的粉塵濃度為1mg/m3,一個作業現場的粉塵濃度為9mg/m3,粉塵濃度為9mg/m3的作業應為較高風險,如果國家標準是10mg/m3,則這兩個作業場所存在的風險都是可承受風險。由此可以說明,風險是否可承受與風險高低無關。
  認為某一個作業符合法規要求,就應該確定為低風險的看法是站不腳的。比如,誰也不會否認核設施、航空運輸是高風險,如果認為這些行業遵守了國家的法律,就是低風險行業,是誰也不會接受的。核設施、航空業是高風險,只要符合法規要求,風險就是可承受的,也正是由于這個高風險是可承受的,國家才會允許符合規范要求的核設施的運行,才會有人乘坐飛機去旅行。
  確定風險是否可承受,基本的依據是法規要求和用人單位的職業安全健康方針。這樣,要求用人單位在進行風險是否可承受的評價時,首先要了解和掌握適用于本單位的法律、法規及一系列規范要求,是否可承受的范圍才會準確地加以確定。用人單位職業安全健康方針作為另一個評價岡險是否可承受的依據,這個要求應該比法規的要求更嚴、內容更充實、更具體才會有實際的意義。
  用人單位在確定了風險分級和風險是否可承受的評價過程之后,就為提出風險控制措施的策劃提供了依據。用人單位首先要對不可承受風險制定相關措施,凡是不符合法規和職業安全健康方針要求的,都應策劃出具體的管理控制措施。措施的類型取決于風險的性質、范圍和時機,這樣才能保證風險管理和控制措施達到消除、降低風險的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县| 高邑县| 揭东县| 巴楚县| 宿迁市| 寿宁县| 玉林市| 东山县| 通榆县| 平潭县| 安阳县| 乌什县| 治多县| 观塘区| 久治县| 麻城市| 遵义县| 美姑县| 深水埗区| 泸州市| 金阳县| 浙江省| 肃南| 张家川| 泾阳县| 紫金县| 上虞市| 科技| 镇巴县| 九江市| 阜城县| 田阳县| 汪清县| 海淀区| 陇南市| 扎囊县| 米林县| 河源市| 黎川县| 虹口区|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