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礦生產過程中產生粉塵的主要環節有:電鉆或風鉆打眼、放炮、風鎬或機械采煤、人工或機械裝渣、人工攉煤、放頂煤開采的放煤作業、工作面放頂及假頂下的支護、自溜運輸、運輸設備的轉載以及提升裝卸載等。井下粉塵較多的地點有:采煤和掘進工作面、自溜運輸巷道、刮板輸送機和帶式輸送機的轉載點、煤倉和溜煤眼的上下口以及井口的卸載點等。
落煤時,煤炭經受破碎,在裝煤、運輸和轉載過程牛還會繼續碰撞破碎,不斷產生煤塵。隨著機械化程度提高和合理集中生產,煤塵的生成量也更大更集中。在現代化煤礦中,煤塵的生成量可以達到煤炭產量的3%。在煤層尚未采落之前,其內部許多裂隙中就已經存在著一些煤塵。這些煤塵是由于煤層在構造運動中受擠壓或在開采前受地層集中壓力的作用而產生的,它們和裂隙同時形成并存在于這些裂隙之中,隨著煤層的采落和破碎而進入井下空間,這些煤塵叫做原生煤塵。巖塵主要產生于巖石或半巖掘進工作面。巖巷中風鉆打眼將巖石粉碎為極細的顆粒,形成高濃度的浮游的呼吸性粉塵。在采煤工作面放頂或干式充填時也會產生大量巖塵。井下施工用的粉狀材料有時會成為高濃度的有害粉塵。
例如在掘進工作面進行錨噴作業時,噴射水泥砂漿或混凝土就產生大量的水泥和砂粒粉塵,它已經成為掘進工作面的主要粉塵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