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文化與時俱進
中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經濟發展的規律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生存的理念和行為,特別是安全生產的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對社會各階層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一種新的安全價值觀念、安全科學的思維方法,一種更廣的安全視野和社會適應能力,一種更務實而珍惜生命的行動,一種善待人生而對安全和健康的追求,在國內工業界和社區里,形成了一種弘揚和倡導安全文化,提高大眾安全文化素質,推進安全文化建設的潮流。科技進步和社會文明需要安全文化,人民大眾生存和發展更需要與時俱進的安全文化,而企業安全文化和大眾安全文化的興起和發展有其特殊時代背景,現概要分析如下。
1.大眾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
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對自己的生活及人生的追求也有了全新的內容和目標。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向小康水平跨躍的進程中,更加需要安全、健康、舒適、長壽。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根本變化,安全生產、安全生活、社會穩定已成為社會文明和公民生活安寧的重要標志。
2.安全科學技術和科普水平得到了提高
安全科學技術在已成為國家一級學科(見GB/T13745—1992),表明我國對安全的本質及運動規律有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預測、預防和控制事故的安全科技的成果轉化為安全防護的設備和產品以及實用的安全工程技術,通過科普宣傳、教育,增強了公眾的安全科技文化知識,學到了事故應急救援、自救、互救、逃生的本領。大眾對安全生產、生活、生存的安全科技文化知識和技能,有了求知的欲望和和掌握技能的積極性,提出了保護自己身心安全與健康的新需求。
3.勞動安全衛生的法規體系逐步完善,人民的法制觀念不斷增強
保護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是勞動保護國策的基本內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已深入人心,在國家憲法、勞動法、企業法和地方政府行政法規以及相關的安全衛生標準中都有改善勞動條件,保護勞動者的安全與健康的條文,勞動安全衛生的法規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大眾的安全科技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識在不斷提高,法制觀念在增強,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保護身心安全與健康,已成為公眾保護自己的武器。
4.優生政策使人們更重視人的安全與健康
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為人民普遍接受。獨生子女在生育、培養、成長和就業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問題,必然成為億萬家庭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在求職就業中,那些不安全,欠衛生的職業或廠礦,那些危害性大,事故風險大的地方,將會面臨招工難的困境,21世紀的中國人,特別是獨生子女,比任何時期更看重自己的生命安全與健康。
很顯然,改革開放以來,億萬農民涌向城市,成了低素質而廉價的勞動力,這些低技能、低效率的合同工、臨時工、季節工、替換工,多半在最臟、最累、最危險、最不衛生的環境中從事生產勞動,這種用工現狀必然會降低職工隊伍的總體安全素質,也增加了控制意外傷亡事故的難度。
在經濟建設時期,把安全生產的重點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包括安全技術、安全知識、安全文化素質)的軌道上來,亟待提高勞動者,甚至全民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文化素質。這是社會文明的要求,也是政府和企業(雇主)不可推辭的責任和義務。
6.人們更加重視休閑活動的安全與健康
全國職工已享受每周40小時工作日的權利,無論是職工或是公民均有充裕的時間從事各自喜愛的活動。由于非生產性活動的方式、范圍和領域的不同,學習有關的安全與衛生的知識,掌握自我保安和救護的方法,創造一個安全、舒適、衛生的活動環境已成為大眾的急迫需求,例如:安全保健、安全旅游、安全健身、健美、安全休閑活動、安全美容、安全探險、安全娛樂等,也成了安全休閑文化的新內容。增長安全科技文化知識,創造休閑活動的安全文化氛圍已成為大眾的安全休閑文化新要求。
7.高新技術風險進入家庭,大眾更需要科學消費的安全文化
高新技術產品進入市場,給千家萬戶帶來了方便、實惠、享受,同時也帶來了事故隱患和風險。由于缺乏安全科技文化知識,例如:不會正常使用家電用品,看不懂說明書,違反操作程序,不了解產品特性或易出事故的地方等,造成了許多意外傷亡事故。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有關人士透露:“在我國,損害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一直是一個突出問題。據悉,我國每年因家用電器漏電便造成8000多人死亡;而僅在1994年,燃氣熱水器質量問題又使173人命喪黃泉。1985~1989年5年時間,共發生大的假酒事件11起,不法分子用工業酒精制作假酒致使129人死亡,4966人中毒,33人失明;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造成27人喪命的悲劇更令人觸目驚心。此外,交通、旅游、環境污染、娛樂、玩具、藥品醫療、化妝品等等,都存在大量不安全和不衛生因素,所有這些無不直接對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構成極大威脅”。
因此,消費者要學會保護自己,就必須不斷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質,樹立安全健康的消費觀。
8.非工礦生產領域的安全問題更加突出
從全國看,每年企業及礦山發生的意外事故,有1.5~2.0萬人喪生,而非生產領域的意外事故卻有8.0~9.5萬人死亡。實際上,人們在生活與生存領域的活動遭遇的事故和災害(洪水、地震、泥石流、氣象等)而危及人民的生命的數字還在增大。根據1998年官方公布的資料,足以說明非生產領域事故而死亡人數遠大于生產領域事故死亡人數:①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7.8萬人;②鐵路道口事故死亡人數8402人;③火災事故死亡人數2380人;④自然災害死亡人數5511人。
每年因煙花、爆竹、喜慶氣球、家電產品、休閑、旅游等意外的傷害事故,保守的估計至少也有1.0~1.5萬人不幸死亡。據報道:每年醫生用藥和自購用藥而造成50~100萬人的藥物傷害,嚴重的致命死亡。因此,大眾的生活、生存及社會活動領域的安全與衛生問題,決不容忽視。大眾安全文化及社區安全文化建設已成為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
9.安全文化素質教育要從孩童抓起
據有關專家統計,我國中小學生意外傷害死亡數字十分驚人,每年平均在1.2~1.8萬人,其中以交通、火災、失誤、淹溺等為主。這些都是因對安全和自護無知,缺乏最基礎的安全文化質量而造成的。
因此,專家們、老師們都呼吁:安全的意識、思維、習俗,安全防護、應急和自救的技能和知識,應從幼童、中小學生抓起,通過安全科技文化的傳播和滲透,提高下一代的安全文化素質具有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安全文化能最深刻地影響孩童的思維和行為,能塑造和培養安全的人生觀和安全價值觀,安全教育能使孩童從小就養成珍惜生命、自律安全的行為和品德,安全教育應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內容之一。
10.安全文化是建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基礎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已在世界范圍內推行ISO9000(質量管理與質量保證體系)、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我國企業也正在推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化(OSHMS)。質量一環保一安全與健康問題,其核心是人類的安全、健康、生存的風險問題,也是安全文化、文明生產、社會文明的問題。推行OSHMS標準化,是以保護人的安全和健康為核心,是以安全文化為基礎的,也是工業安全文化的重要內容。沒有高水平安全文化素質的全體員工的參與和積極響應,沒有形成宜人的企業安全文化氛圍,OSHMS是難以建立的,其績效也肯定是失敗的,更無法實現3個管理體系的整合與一體化。
11.大眾需要安全科技文化
中國人民正從“溫飽”跨入“小康”,由于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壽命增長,在衣、食、住、行方面更需用安全科技文化充實自己,保護自己。現在,一種自覺追求安全文化、善待生命及保護身心安全與健康的習俗正在形成,具體表現為:
(1)一切活動中都以追求安全、舒適、健康、長壽為目標;
(2)喜愛安全、健康的文體活動和休閑、健身、旅游等活動;
(3)戒煙、禁酒、健美、禮儀、時裝等吃、穿、住、行活動均以安全、健美為時尚;
(4)愿意學會使用消防器材,家庭積極裝配滅火器,掌握幾種滅火方法和有關滅火常識;
(5)認真學習急救、互救及逃生方法,參加野外、實地訓練;
(6)學會撥打急救電話(120)、火警(119)、匪警(110)、交通事故報警(122)、障礙臺(112)、氣象預報臺(121)、報時臺(117)、查號臺(114)等的電話,以防意外事故,臨危不亂;
(7)自覺訂閱、購買、學習有關安全、健康、災害方面的書報,增加防災知識和信息;
(8)更新消費觀念,愿意買安全、健康、環保型的產品;
(9)養花、種草、植樹、愛鳥,注意公共衛生,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人民安全健康的美德。
二、弘揚和傳播安全文化
1.宣傳教育是安全文化傳播的根本途徑
安全文化是隨著人類生存、繁衍、發展和社會文明而不斷繼承、吸收、優化、繁榮并滾滾向前的、奔騰不息的科技文化長流,安全文化弘揚和傳播的發展示意圖見圖1。它與時俱進地教育和指引著人們從事安全的生產、生活、生存活動,保護子孫后代的身心安全和健康,吸收、優化、繁榮當代的安全文化,匯成與時俱進的安全文化長流。
圖1安全文化發展示意圖
2.樹立安全生產文化宣教工作的新理念
要開創安全生產文化宣教工作新局面,繼承過去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必要的,但不能走老路,必須破除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打破以往行業宣傳存在的某些局限性,樹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安全生產文化理念。這種新理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安全文化觀。在安全文化宣教工作的戰略思想上,要樹立系統安全觀念、社會公眾觀念和文化產業觀念。系統觀念是指把宣傳教育放在安全工作的大系統中去思考,納入全國宣傳工作的總體部署中統一實施;社會公眾觀念是指安全宣傳教育要面向全社會,著眼于人民大眾安全生產意識的普遍增強,全社會安全生產風氣的鼎新,從國家政權形象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需要出發,放眼趕超世界安全生產先進水平,制定宣傳教育工作戰略;文化產業觀念是指要從社會效益和企業效益的結合上,在宣傳教育工作中有指導地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著手構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安全文化產業體制。
(2)營造關注安全,關愛生命的輿論和氛圍。在安全文化宣教工作的基本任務上,要突出黨和國家對人民生命與健康的人文關懷,喚起全社會對安全生產的廣泛關注,為安全生產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和思想保證。要通過向社會全體成員宣傳黨和國家相關的安全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灌輸安全生產基礎性知識,進行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方面的教化,在整個國家營造關注安全、關愛生命的安全文化輿論氛圍。
(3)樹立大眾安全觀。在安全文化宣教工作發展方向上,要下決心走社會化、公眾化和公益化的新途徑,堅決擺脫以往那種層層下發文件、逐級轉達學習的傳統套路。面向社會,把安全生產文化宣教作為一項公益事業來辦;以現代化傳媒為載體,努力推動安全生產文化宣傳的科學化和藝術化。
在安全文化宣教工作的手段上,要重視大眾媒介特別是電視的作用,實現手段的多樣化與多元化。大眾媒介的作用是宣揚真、善、美,曝光落后與丑惡,教育大眾,扶正壓邪,堅持真理,是安全生產文化宣傳的有效手段。要與電視臺、報社、廣播電臺等新聞單位建立鞏固的協作關系,通過插播安全生產公益廣告,創辦安全生產專題欄目,開辟新的安全宣傳教育陣地,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人們的安全觀念、安全意識,規范人的安全行為,實現大眾自律安全的目標。
(4)發揮各方力量拓展傳媒渠道。在安全文化宣傳工作的隊伍上,應注意發揮社會文化機構的作用,放手動員和使用各種社會力量。要善于借用社會團體和文化產業的特點,采用政府依法委托制作、委托發行、委托策劃、委托承辦等形式,把各方面力量組織起來做好這方面工作。
(5)正確處理安全文化宣教工作效益問題。在安全文化宣傳工作機制上,要盡快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接軌,逐步實現產業化經濟運作。要看到安全生產宣傳的廣闊市場和商機,鼓勵承擔這方面任務的機構和文化類企業,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逐步做強做大。安全文化產業應以保護人民大眾的安全與健康為宗旨,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
三、樹立新世紀的安全文化新觀點
通過安全文化的宣教和傳播作用,使大眾在建立安全的人生觀、安全的價值觀中受到啟迪,使大眾對不安全的行為和習俗得以反省,達到人人都要力行安全、力創安全、力保安全的目的。筆者認為,21世紀,全民應樹立與時俱進的安全文化的新思路與新觀點。
1.擴展和研究安全的新領域
僅研究以生產領域的安全是不完整的,必須不斷擴展和研究生活、生存領域的安全問題,只有這樣,才可能全面地認識安全、事故、災害的本質及運動規律。
1993年,在“國際共同安全”大會上,專家們強調:“世界上所有意外死亡事故中,僅有7%是職業事故,56%屑其他事故。”而同年美國的生產事故(職業事故)為10%,其他事故(非生產性事故)為47.2%。20世紀80年代,日本每年非生產性事故死亡人數為生產性事故死亡人數的8倍。英、法、德的傷亡事故統計表明,生產性事故也只占總死亡人數的10%左右。而這幾年國內的礦山和工礦企業生產性事故的死亡人數也只占全國總事故死亡人數的15%~20%。
因此,從安全科技文化的角度,要求人民樹立安全的新觀念,在重視安全生產的同時,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家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產品安全、藥物安全、保健和娛樂安全,以及環境保護與其他非生產領域的安全。
2.保護從事一切活動的人的安全
保護人所從事一切活動的安全觀點,就要以安全生產和保護職工的安全與健康為基礎,不斷擴充到保護一切活動的人的安全。例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減災防災、居家安全、休閑安全、食品安全、環境安全、農業安全、生存安全等非生產領域的安全,目的是保護人在從事任何活動時的身心安全與健康。人是一切活動中的最活躍的因素,安全和健康的人才能從事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的一切活動。這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珍惜生命”、“關愛人生”、“尊重人權”的崇高理念。
四、安全文化建設任重道遠
大眾要實現安全、舒適、高效的從事一切活動的愿望,就要提高人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質,就要樹立跨世紀的安全文化新觀點,這是安全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珍惜生命,善待人生,通過安全文化的傳播、宣傳和教育,使公眾覺醒、理解,這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保護人的身心安全與健康,是政府及社會的神圣責任。只有全民為之奮斗,世代繼承和發展,中國安全文化的長流才會滾滾向前,安全文化事業才會繁榮昌盛。
但是,人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安全文化建設仍任重道遠。當前,倡導、弘揚和宣傳安全文化,在全民、全社會還未形成宜人的大氣候,而國內安全文化的氣息和全球的安全文化氛圍,正在熏陶和誘發著中國安全科技文化的春天早日到來。安全文化需要不斷地宣傳、教育、再倡導、再弘揚、再激勵、再傳播,要世代持續奮斗,也許要幾代人、若干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今天弘揚和倡導安全文化的偉大功績。萬里征途始于足下,中國安全文化建設正在啟動,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長期指導和支持,需要全民的自覺投入和努力奮斗,創造和形成中國特色的安全文化,才會給華夏兒女創建出安全、健康、舒適、少災的未來。
上一篇:生命——在細節意識的那道弦上
下一篇:加強安全技能培訓 弘揚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