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民航安全文化建設
2007-08-09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針對民航技術裝備現代化程度高、運營風險程度高等特點,加強我國民航獨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設勢在必行。
筆者認為,“安全第一”是民航安全文化的靈魂。“誠信嚴實”是民航安全文化的精髓。“安全就是效益”是民航安全文化的價值反映。法規規章是民航安全文化的制度保障。設施設備是民航安全文化的物質基礎。
盡管中國民航已培育出了自己的安全文化,但目前還處于初建階段,建設富有競爭力的安全文化是中國民航面臨的任務。
一是要營造安全文化輿論環境。安全文化建設是行業預防事故的基礎性工程。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安全,加強安全文化理念的宣傳,使員工在心理、思想和行為上形成自我安全意識和環境氛圍;要加強安全知識、規則意識和法制觀念的宣傳,使“誠信嚴實”成為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和中國民航的行業精神。要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和消費者宣傳航空安全知識,使旅客、貨主和社會公眾了解民航,理解民航,在社會層面構筑起一道保障安全的堅固防線。
二是加強職業規范培訓工作。民航的技術性、系統性和風險性特征要求行業必須有一個統一的職業規范。職業規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職業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規范化的職業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可以幫助員工形成一種統一的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同時,可以明確崗位規范和職責,使員工各就其位,各負其責,提高工作效率和行業安全監管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安全文化評價體系。建設安全文化,既要有定性的要求,還要有定量的指標,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建立健全三個層次的安全文化評價體系:
(一)衡量行業安全水平的宏觀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全行業的安全生產周期、百萬架次事故率、與其他運輸方式同比運輸增長率、專業技術人員整體素質、安全生產法制建設情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等;
(二)衡量航空運輸企業安全水平的微觀指標體系,主要包括航空公司的安全業績、品牌認知率、旅客忠誠度、機隊更新情況、運輸增長率等;
(三)衡量航空運輸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控制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制度建設、專業技術、隊伍作風、工作環境、設施設備、思想政治工作等,尤其是人為原因在事故百萬架次率中所占的比例。
四是加強安全生產法制建設。法律、法規的實施監督的依據和保障。要使民航安全生產走向法治化的軌道,就應以法制建設為重點,推進安全生產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創新。
(一)以《安全生產法》和《民用航空法》為依據,抓緊清理、修改和完善有關行政法規、條例,根據新形勢研究制定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
(二)深化改革,理順關系,建立健全統一、集中、規范的安全生產執法、監管和監察主體,確保權力到位,責任到位,管理到位;
(三)根據航空運輸的新形勢和安全生產的新特點及其發展趨勢,研究和制定民航安全生產的產業政策和中長期規劃;
(四)依法強化安全生產監察,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戒力度,維護安全生產秩序。
五是賦予安全文化時代特色。建設安全文化,要與時俱進,不斷賦予其時代特色。要不斷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促進民航安全管理工作法制化;要研究新形勢下民航安全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尤其要研究針對航空安全的恐怖行為,尋求積極因素有效的防范措施;要進行管理創新,結合政企分開后企業規模、組織結構的變化和經營機制的轉換,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的安全管理機制,積極探索機場下放地方后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不斷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要跟蹤科技進步的步伐,不斷提高安全設施設備的科技水平和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