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是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單位安全文化是單位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他既融于單位文化,又左右著單位文化的發展。因此要創建單位文化,就必須創建單位安全文化。
說起安全,很多狀況下不是大家不懂如何安全的重要性,而是從內心來說始終抱有一種僥幸心理。殊不知,很多重大事故的發生就在于這種“僥幸”。“曲突徙薪”的故事就為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曲突徙薪”出自漢桓潭《新說•上見證》,故事是這樣描寫的:一天,淳于髡來到鄰居家,見其廚房灶口突出,柴禾緊貼灶口堆放,便說這將引起火災,并就如何改灶,如何堆放柴禾提出建議。但這位鄰居卻將此忠言當做了耳旁風。不久,果然導致了一場大火,多虧眾鄰里相助才將大火撲滅。然而,在感謝眾救火者的宴席上,唯獨沒有請淳于髡。這位鄰居的邏輯似乎是,事發后幫忙的人才是恩人,而事前發出警告的人算不上恩人。
在預防事故的問題上,許多人至今還是這種“亡羊補牢”的思路。“曲突徙薪”,意即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應該說,上述故事中?鄰居家的火災,完全能夠避免,因為即便鄰居對隱患缺乏基本的防范常識,在淳于髡告知后也應當有所警惕。但是火災還是發生了。如果?鄰居家聽了淳于髡的勸告,很可能避免火災,也用不著眾人相救了。這里,誰的功勞大是一目了然的。對于安全事故的預防,兩千年前的荀子就說過:“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友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對安全的預防,荀子說了三種辦法,第一種辦法是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就預設警戒,防患于未然,這叫預防;第二種辦法是在事情或者征兆剛出現就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微杜漸,防止事態擴大,這叫補救;第三種辦法是在事情發生后再行責罰教育,這叫懲戒。荀子列出了三種方法后認為,預防為上策,補救是中策,懲戒是下策。
有了這一理念做武器,我們才能超越事后的、被動的傳統?事故追究型,管理,進入超前的、系統的?事故預防型?管理階段,才能不斷轉變我們的安全思維方式。
或許,我們見識了太多的安全事故,面對一個個事故,我們總是忍不住感嘆如果……也不會發生,太多太多的如果……我發現,這些是每一個事故的共同特征。
安全工作其實就像預防性的工作,安全預防工作沒有起點和終點,是永無間隙、永無止境的工作,必須常抓不懈,警鐘長鳴,不能忽冷忽熱、時緊時松,存有絲毫的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就象人們常說的,“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安全預防意識也必須滲透到我們的血液里去,朝朝夕夕,相伴你我。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由過去:“要我安全”到現在“我要安全”的根本轉變,才能做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才能發現安全預防工作方方面面存在的薄弱環節,特別是那些隱藏較深的隱患,及時提出必要的防范措施,實現超前控制。讓安全預防工作成為我們的工作的終身伴侶!加強安全預防工作,推進安全發展,讓我們為把一切危險消滅于萌芽狀態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安全文化――單位航行的帆
下一篇:淺談企業安全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