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由河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文件,因為要求“今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1098人以下”而引發爭議。
支持者認為,事故死亡率是當前衡量安全生產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下達“事故死亡人數上限”實際上是為了少死人,這些年執行起來確有效果;反對者則認為,設定死亡人數上限易給人造成事故死亡人數不超標就不用擔責的“惡劣印象”。
據當地媒體報道,6月9日,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公布《安全河南創建2014年行動計劃》,要求今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工礦商貿、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鐵路交通、農業機械四項合計,需控制在1098人以下。
記者今天在這份豫政辦【2014】52號文件上看到,除了對事故死亡人數上限作出要求外,河南省政府對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作出了規定。
按照安排,河南18個省轄市和10個省管縣都要結合實際制定貫徹落實方案,細化分解相關任務。
此次河南有關安全生產的控制指標引發爭議,不少人將其稱為“死亡指標”,認為這等于為事故預留了空間。
“難道這1098人都該死嗎?這也分指標啊,真是計劃經濟,可笑!應該杜絕安全事故,出一起嚴查一起!”網友“糾錯斧正”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少一線職工也表示“很難理解”,他們認為這不僅沒有照顧到一線職工的心理感受,其背后還透露出“事故必然論”,這會造成少數領導和企業忽視安全,成為其推卸責任的借口和擋箭牌。
而河南省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認為,區別與其它增長性指標,“死亡率”這是一個控制指標,目的是通過硬性的指標,迫使各地政府和官員將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一個逐年下降的規定范圍之內。
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實踐中通過實行這些控制指標,全省事故總起數和死亡人數在逐年下降。“這并不是河南首次下達類似指標,現實中也不是河南一個省在做。”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相比2013年,此次出臺的各項控制性指標都有所減少或下降,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也從2013年的1120人以內,變成了今年的1098人以內。
“這項規定有其可以理解的難處,但也說明我們在安全生產的管理上依然受‘計劃經濟’影響。”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管理學教授史璞說,要求安全生產“零死亡”并不苛刻,因為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敬畏與尊重。而 “零死亡”也并非不可能,當務之急是轉變這種“事故不可避免,事故不能不死人”的安全生產理念。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