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編制目的
預防、減少和控制職業病的發生,保護員工職業衛生與健康安全。
二、適用范圍
適用于車間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確定及預防措施的制定工作。
三、職業病危害因素現狀評估
通過對車間所有職業危害因素進行辯識,主要有:
(一)粉塵類
1、添加劑粉塵
2、電焊煙塵
3、其它
(二)化學物質類
1、硫酸酸霧
2、其它
(三)物理因素
1、高溫
2、局部振動
(四)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
1、導致接觸性皮炎的危害因素:硫酸酸霧
2、導致電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紫外線
3、導致化學性皮膚灼傷的危害因素:含酸液體
(五)導致化學性眼部灼傷的危害因素:硫酸酸霧、紫外線
(六)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1、導致噪聲聾的危害因素:噪聲
2、導致牙酸蝕病的危害因素:硫酸酸霧
3、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不良作業條件
四、職業病危害預防控制措施
(一)組織管理措施
1、配備專(兼)職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負責日常職業衛生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3、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
4、建立、健全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5、為員工提供符合規定的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6、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7、堅持對從業人員進行職業健康安全培訓教育和危害告知,提高員工自我防護意識和操作技能水平。
(二)現場管理措施
1、采用有效的與職業病危害防護相適應的防護設施,如通風、排毒、除塵、屏蔽、隔離、防護等設施,消除或降低工作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或者強度。定期檢查防護設施的運行情況。
2、設置職業危害警示標志,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在其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載明產生職業危害的種類、后果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用以提示并告知作業人員做好預防措施的落實。
3、配置現場報警、急救用品、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以及配套的更衣室、洗浴間等衛生設施。
4、堅持“六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管理。
5、定期檢查防護設施的運行情況。監督檢查生產作業現場人員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規范佩帶。
(三)衛生技術措施
1、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
2、改進生產工藝,進行技術改造,采用無毒或低毒的物質替代有毒物質或改造能導致大量產生有害因素的生產工藝過程。
3、落實職業病防治計劃,有計劃實施整治措施,消除有害物質的產生、降低有害物質的濃度。
5、落實有害作業過程中的個人防護,作業結束后的防護措施及個人生活中的保健措施。
上一篇:黑火藥職業安全及預防對策
下一篇:化學品危害預防與控制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