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挑戰和機遇同時向我們走來。機遇促使我們前進,挑戰促使我們奮斗;機遇是我們走向成功的最好向導,挑戰是我們走向成功的最好老師。盡管安全生產形勢嚴峻,但我們對遏制重大、特大事故充滿著信心——
當我們高歌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也驚呼各種事故的頻頻發生:瓦斯爆炸,車船翻沉,建筑物垮塌,火災肆虐…… 死傷人數之多,損失之大,使人觸目驚心。我們被卷入了一場特殊的戰爭——人與事故之戰。
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普通老百姓都在積極地主動地尋求遠離事故的辦法;可一些專業人士卻表現出悲觀失望,陷入了“事故難免”的宿命論的泥潭之中。在他們看來,我國目前處于資本的積累時期,事故高發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等到GDP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后,事故高發的局面才會不再出現,因為發達國家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這種觀點在理論上是片面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
我們應遵循科學發展觀
以GDP為據推出的“事故難免論”,在實踐中越來越受到質疑。以我國為例:國內生產總值在過去25年中,以年平均9.3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這種高速的經濟發展正遭受資源、社會環境和各種事故災害的嚴重制約。這恰恰印證了如下觀點:人類過分地陶醉于對自然的勝利;然而,這樣的每一次勝利,都沒有逃脫大自然無情地懲罰。火的發現,使人類的文明前進了一大步,然而,也從此帶來了許多因用火不慎而導致的火災肆虐;汽車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大踏步前進,但從此,車輪下的悲劇不斷上演。
這種以GDP為惟一發展目標的做法,如今缺陷日顯,促使人們對以GDP為中心的發展觀進行深刻地反思,開始從教訓和實踐中尋求新的發展思路,科學發展觀應運而生。
經濟發展了,資本積累雄厚了,這對保證安全資金的投入和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安全本質化水平是有利的。然而,這不是絕對的,關健在強化科學管理。有文章這樣評論震動國人的重慶開縣井噴事故:“是設備陳舊嗎?不是。據稱,中國的井控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屬于一流的,而發生事故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則是中國井控技術的領先者;發生事故的川東鉆井公司無論技術還是裝備都是一流的,但為什么卻導致200多人的死亡呢?關鍵還在管理。如果管理者不是把‘以人為本’的口號掛在嘴上;如果事故前的預防機制不缺失,如果安全管理環節不斷鏈;如果事故后的處理措施得當,這起慘劇就不會發生。”
井噴事故后,同一個單位,同樣的技術條件,同樣的設備,由于強化了安全管理,就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2004年,四川石油管理局工業生產千人死亡率為零,杜絕了井噴失控、井噴著火和火災爆炸等惡性事故。
發達國家前車之覆,應是我們的后車之鑒
歷史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那不免帶有無所作為或不以史為鑒或故步自封的特征,這是不足取的。走人家的老路,重蹈人家的覆轍,絕非光榮之事;有人還說這是不可逾越的階段,是歷史的必然。倘若以此來指導實踐,實乃國人之大不幸也。溫家寶總理說得好:“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獲得補償,關鍵是要善于總結經驗和教訓。”歷史上的經驗是財富,歷史的教訓也是財富,是一種特殊的財富。為了防止悲劇的重演,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特殊的財富,使其成為我們的“前車之鑒”。
能否認識上述問題的本質,是我們能否遠離事故的關鍵。因此,人們在“痛定思痛”之后,提出了“以人為本”的觀點,把人的安全價值觀和行為規則作為研究的核心。這一觀點,恰恰與當代哲學界的觀點合流: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不能單純憑科學技術予以解決,需要社會技巧。我們遇到的許多問題,并不在于物,而在于人。”現在有現在的問題,將來會出現將來的隱患。我們只有從現在開始,積極探索事故的發生規律,把事故消滅在萌芽之中,才是對人民負責的正確態度,而不應“聽天由命”或單一地追求GDP的增長。
消極等待害人害己
如果真像一些人所說的,只能消極地等待GDP的提高,現在即使努力地去做,也不能遏制事故的高增長,僅能使增幅有所下降。這意味著不知還要用多少鮮活的生命為老板的資本積累奠基。怪不得,有的老板說,死人怕什么,大不了賠償幾個錢就是了。
在錯誤觀念的影響下,一些企業的決策者由于利益的驅使,在生產經營中往往背離客觀規律,靠僥幸片面追求高產量。同時,在“官員出數字,數字出官員”的“官本位”文化的影響下,某些貪贓枉法的官員更是會有法不依,違法不糾,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此下去,《安全生產法》怎能落實,事故怎能控制。
我們怎能為那些既害人又害己,把安全生產置之度外的“老板們”尋找背離“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生產方針的借口呢!
重特大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據國家安監局副局長王德學說:“幾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這話說得多好啊,這不僅是一句話,也是事實。在各種事故高發的情況下,安全生產抓得好的單位還是占大多數;礦難頻發,為什么大多數礦井都能保證安全生產?交通事故驚人,為什么大多數司機都能遵章守紀避免事故呢?火災常常肆虐人間,許多重點防火單位為什么能安然無恙呢?這說明,以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如果我們真正樹立了科學發展觀,強化了科學管理,我們就有能力、有條件將重大、特大事故遏制住。如果強化煤礦井下通風管理,確保通風條件良好,瓦斯怎能積聚;如果瓦檢員能堅守崗位,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按規定進行瓦檢,瓦斯濃度超標怎能不被發現;如果電工、放炮員和所有的井下作業人員都能按章程辦事,進行精細化操作,火花怎能發生?如此,瓦斯爆炸事故就可以避免。如果每位司機都不超載、不超速、不酒后駕車、不撞紅燈,交通事故就可以減少80%;如果無人在倉庫里吸煙,吉林中百商廈的大火就不會發生;如果新疆克拉瑪依市友誼賓館舞臺上方的電燈與幕布之間保持一個安全距離,電燈就不能烤燃了幕布,325個鮮活的生命就不會隨風而逝;如果河南省洛陽東都商廈的業主不雇用無證焊工,或者無證焊工能在施焊前清除現場的可燃物,就不會“造就”309個冤魂;如果“以人為本”的口號不是掛在嘴上,應急預案不缺失,安全管理不斷鏈,重慶開縣的井噴事故就不會發生,243條人命就可以幸存。這些淺顯得不能再淺顯的道理,人人都能懂得,執行起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講,重大、特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眾所周知,導致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為與物的不安全狀態,那未要遠離事故就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狀態。
國外的統計資料表明,70%~75%的事故是由操作者的不安全行為引發的;國內的統計資料表明,有80%的事故是由操作者的違章行為導致的。某企業的事故原因統計資料表明,人為的原因∶管理原因∶物質原因=5∶4∶1。這些統計數字清楚地告訴我們,只要控制好人的不安全行為,70%~80%的事故都可以避免。
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呢?如果我們能在建設安全規則防線方面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避免絕大部分事故的發生。
第一,健全規則,完善規則。
社會需要秩序,而秩序需要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來維護。有了規則,才有了諾貝爾獎,才有了世界杯,才有了聯合國,才有了關貿總協定。
同樣道理,為了保證安全生產,企業就要不斷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不斷完善各種安全規則。安全規則的制定,僅僅是第一步,其后必須增加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法規實施細則和實施檢查細則,以此來規范決策層、管理層和操作人員的行為。
第二,貫徹規則,落實規則。
不斷完善安全規則固然重要,但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安全規則更重要。因此,要以“殺雞用牛刀”的決心和力量去落實各項安全生產規則,特別是安全操作規程。我們為了遠離事故,就應在落實上下功夫。否則,再完善、再齊全的規章制度最終也會在一個“落實”上敗下陣來,這才是我們所面臨問題的要害所在。我們為什么事故高發,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這里。
在現實當中,我們往往并不缺少宏韜偉略的戰略家,而是缺少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我們往往不是缺少安全規則,而是缺少對這些規則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
規則歷來都體現著公平制約的原則。因此,在勸說人們自覺執行安全規則的同時,還要用約束手段來“強制”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執行安全規則。約束與自由是一對孿生的弟兄,只有受約束的心靈,才是自由的心靈。對此,企業所推行的《安全生產獎懲制》、《安全生監督檢查制》《安全生產互保聯保制》《安全生產監護制》和《安全生產確認制》等等都是制約人們不安全行為的有效規則。
第三,注重細節,強化管理。
安全管理無小事,因為對每一件小事的疏忽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在安全管理上,1%的錯誤,可能導致100%的失敗。安全生產這件大事是由許多小事組成的,只有將保證安全生產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才能成就安全生產這件大事。為此,作為決策者就要拒絕浮躁,真正把安全生產放在第一位;作為管理者,實施精細化管理,拒絕違章指揮;作為操作者,進行精細化操作,拒絕違章操作。
總之,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了,做到位了,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做到位了,就是不平凡。
第四,注重細節,強化培訓。
安全生產是一個企業素質的綜合體現,要確保企業安全生產,就必須提高企業的綜合素質。為此,必須提高員工的素質,因為每一位員工的素質提高一小步,整個企業的素質將提高一大步。提高員工素質的重要途徑就是堅持“始于教育,終于教育”的原則。
通過培訓,強化員工的安全意識;通過培訓,提高員工的安全心理素質,增強遵章守紀的自覺性;通過培訓,掌握和提高應急自救的知識和能力;通過培訓來營造企業的安全文化,這是遠離事故的最牢固的防線。
上一篇:目前國有煤礦安全保障能力
下一篇:呼吸防護用品的分類及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