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頻頻發生的突發性災害面前,各個國家是如何應對的?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最有效地抵御災害對人類的侵害?各國又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應急防災機制的呢?
美國:提前準備
美國各地方政府普遍采用應對暴風雪最普通的“技術”——提前準備。
2005年1月暴風雪來臨前,紐約市政府建議當地居民在周末將車輛停放在遠離主干道的場所,以方便掃雪人員迅速清理長1萬多公里的主要路面。
紐約政府還取消了環衛工人的假期,要求他們堅守崗位應對大雪?夏岬蠂H機場早早準備好掃雪設備,每小時清除500噸積雪不成問題。
華盛頓市政府也警告說,如果把車輛停靠在主要街道阻礙政府、衛生和商業部門交通,司機可面臨250美元罰款,同時還得自掏腰包支付拖車費用。當地出動了180多輛掃雪車,沿路鋪灑融雪劑和鹽水。
波士頓等東部主要城市著手為需要者提供棲身之地。費城市政府敦促當地居民幫忙照看近鄰親朋中的老年人,確保其溫飽不受暴風雪影響。
德國:聯動防范
德國的災害預防機制由多個擔負不同任務的機構有機組成。在發生疫情以及水災、火災、雪崩等自然災害時,他們各司其職、協力合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和對社會的沖擊。
德國重視普及、加強公眾防災意識,在中小學開展災害預防教育。以預防洪水為例,德國在各州設立洪水預報中心,將洪水預警分為4級,并廣泛宣傳,向民眾解釋各級不同的風險程度和相應的預防措施。這樣,居民能夠根據洪水情況,自行判斷危險程度,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與生活。
德國還重視環境管理與生態保護工作。雖然沒有單獨的“防洪法”,但就防洪工程規劃建設和管理、洪水預警、抗洪搶險和災后救濟等不同方面設立具體法規,并指定有關執行部門。搶險救災工作由德國各州的內政部負責。一旦發生洪災,首先由消防隊員和警察參加搶險。各州搶險力量不足時,可向國家內政部提出申請,經德國總統批準后調聯邦國防軍參加搶險救災。
整個救災工作由該州內政部長統一指揮。如果洪災涉及到多個州,則由這幾個州的內政部長相互協調。救災所需的經費主要由保險公司、紅十字會、教會和慈善機構承擔,聯邦政府承擔的部分相當有限。
英國:各部門分工合作
英國應急防災機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英國政府各個部門根據自己的工作職責制定了不同的預警防災體系。一旦發生災害,英國政府會調動所有應急機制,從陸地、河道和空中提供急救和支援。
英國氣象局將“全國惡劣天氣預警服務”作為向市民和政府機構服務的一個重點。一旦出現大風、暴雨、暴雪、濃霧和大面積冰霜等災害天氣,英國氣象局就會啟動預警機制。在警告發出后,該系統會在短時間內,通過因特網、電臺和電視臺向英國13個區域提供極端天氣信息。
在風災頻發的地區,鐵路、高速公路和地鐵管理部門都設法減少在道路兩旁植樹,以防惡劣天氣到來時樹木被刮倒,阻礙交通。2007年冬季,威爾士地區發生洪水,完整的防災體系幫助政府在短期內控制了災情,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
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管得寬
復雜的自然地貌和社會環境,決定了俄羅斯是個自然災害和人為災禍頻發的國家。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的人員總是最先趕到現場。
緊急情況部是俄羅斯幾大強力部門之一,它的正式名稱是俄聯邦民防、緊急情況與消除自然災害后果部。該部1994年1月成立,專門負責俄羅斯的民防事業,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向受害者提供緊急救助,最大限度地減少災難帶來的不良后果。俄羅斯緊急情況部是俄羅斯效率最高、最忙碌的部門之一,它不僅要負責消滅俄境內出現的禽流感、撲滅遠東森林大火,還要向美國新奧爾良災區提供援助、幫助阿富汗戰后重建;一旦俄境內出現恐怖活動,它也必須第一個趕到現場組織救援。
緊急情況部按照緊急情況的種類,設有人口與領土保護司、災難預防司、部隊司、國際合作司等部門,同時下轄森林滅火機構委員會、抗洪救災委員會等機構。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緊急情況部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9個區域性中心,負責89個州的救災活動。每個大區和州都設有指揮控制中心,中心往往設在有化學工廠的城鎮。
除了救災,緊急情況部還要負責教育國民如何應對突發危機。1995年,緊急情況部成立了緊急情況保險公司,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向國民提供保險服務。1997年,該部又成立了緊急情況監測和預測機構,對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進行預測并采取預防措施,將危險堵在源頭。俄緊急情況部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居民生產、生活的安全。
日本:從容面對
近年來,日本成立了“防災省”,中央政府設有防災擔當大臣,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防災信息系統及應急反應系統。
首相是危機管理的最高指揮官。內閣官房負責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和聯絡,并通過安全保障會議、內閣會議、中央防災會議等決策機構制定危機對策,由警察廳、防衛廳、海上保安廳和消防廳等部門具體配合實施。內閣法第巧條規定,內閣官房內必須設有一名“危機管理監”,負責在國民的生命、身體以及財產受到重大傷害,或者面臨危害時,處理有關的緊急事務。此外,內閣還要將有關自身的防災情報在網上公布,供國民查詢。
日本還將災害對策職能轉到內閣直屬機關,制定了《防災基本計劃》、《地區防災計劃》、《災難對策基本法》等法律。兩年前首相官邸改建時,又增設了現代化的危機管理專用辦公室。
新加坡:民防看重志愿者
2005年9月被新加坡政府定為國內安全防衛月。在這期間,內政部將在新加坡的各工廠、學校、商業區和住宅區等地組織40多場演習。政府對應急防災的高度重視及其推行的民防計劃,使新加坡具備了較強的抗危機能力。
新加坡民防部隊作為國家民防計劃的一部分,成立于1982年,是國家緊急預案處理的先頭部隊,承擔著提供消防、救護、營救、強制執行消防安全法規等一系列職能。它由正式官員、專職國家公務員、民防公務員和志愿者組成,是隸屬于新加坡內政部的獨立部門。2002年,民防部隊增設了意外指揮和控制總部,可同時處理六起大宗意外事故。新加坡政府規定,一旦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民防部隊總監將是第一指揮官。這一職位往往由專家擔任,政府各部門要全力配合其工作,遵從他的指揮,提供軍隊支援、國民動員、物資調配、信息傳播、醫療救護等各種支援。新加坡政府各部門之間還建立了完備的網絡體系,以保證緊急狀態下的資訊共享和暢通。
民防部隊在各區的居民委員會都設有自己的民防執行委員,專門負責招收民防志愿者,組成志愿者小組,并協調各項活動。每個在編的民防志愿者,需要學習和掌握急救、運送傷員等各種知識技能。在緊急情況時,他們將負責幫助老弱病殘居民轉移到安全地點。志愿者小組還定期組織當地居民學習各類應急課程,參觀民防部門組織的各項防災展覽,并在民防部門安排下組織人們進行各種應急演習等。
2003年9月起,新加坡民防部隊的4個民防分區總部利用業余時間,免費為公眾提供緊急應變訓練課程,公眾自愿報名參加。這項活動一直持續到現在,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新加坡政府還于1999年建立了專門的民防學院。學院內設有逼真的模擬訓練設施,既可以培訓各級正規民防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還可以訓練民防志愿者。
上一篇:國外建筑質量監督管理做法之鑒
下一篇:英國:嚴格管理換來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