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窯一詞,其意不言自明,是歷來多數人約定俗成的稱呼。但是由于各地語言習慣的不同,以及對煤窯觀察角度的不同,因而除"煤窯"這一稱呼以外,還別有一些另外的稱呼。這里舉例加以說明。
炭洞、煤洞、煤硐 光緒《永川縣志》載:"踏蹄溝,有數炭洞。......又龍蕩溝亦有數炭洞"。"白馬寺,迤邐交壁山界,此山橫亙百里,......山腰多炭洞,掘土數尺即得,便于他山。"有些煤窯則被直接稱為洞。洞的稱呼在南方一些地方志中多有出現。硐與洞在這里是一個意思,指窯洞、礦坑,故有些地方又稱煤硐。
炭 、煤 即窯。 四川《合川縣志》載:"邑東華銀(瑩)山,眾山之尊。由三匯壩上行六十里至頂,多礦質。......木龍洞一帶炭 林立。其厚不可言狀,火力之雄,小炭必和以黃泥始能燒。"
煤槽、炭槽 《重修彭山縣志》載:"樓子山有煤槽"。《三省邊防備覽》上講:"山腰開煤洞、煤槽取煤,用四輪小車推載坡下。"
煤窿 《大竹縣志》載:"鑿煤窿者,往往由下而上","煤窿形成分順槽、斗擋形兩種。順槽煤窿在山凹之間,斗擋煤窿在巨壑之下。"
門子 《宣漢縣志》:"炭窯,一呼門子。"
煤窠、炭窠 窠有穴之意,故煤窯又稱炭窠,特別是陜西銅川一帶此稱呼較為普遍。民國《同官縣志》卷二上講:"舊稱煤礦為炭窠也。"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當地煤窯主曾聯合制定了一份煤窯規定,稱之為窠規,并刻在石碑上。碑文云:"近來人心不古,不安本分,妄生事端,失窠正規。"又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同官縣令告示碑》上也講:"同邑(銅川)山多土瘠,無恒產者皆指炭窠為生。因窠多人眾,屢奉上憲飭令嚴查。......如有來歷不明及窠主刻苦工人等情,即隨時稟究."
煤廠、炭廠 這個名稱比較普遍。廠是勞作的地方,所以清代晚期特別是民國時期,不少地方把煤窯稱為煤廠或炭場。如民國《漢宣縣志》上就有"炭廠情形"一節,專門講了該縣煤窯內的生產、經營和勞動組織等方面的情況。又如《續修建水縣志》卷二講?quot;礦之屬為煤者,有馬坊后山之煤廠,在縣西四十里。"應該注意的是,有些地方把制售煤球、煤磚或出賣煤炭的地方也稱作炭廠、煤廠,這需要加以區別。
煤窩 這是少數地方的稱呼,在地方史志中出現較少。這里"窩"即洞的意思,煤窩即煤洞。據清康熙《重修靖遠衛志》卷一記載:"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春三月,煤窩火觸人,死者三人,其一人霧氣提起數十丈,墜地手足俱碎。"
煤宕 這種稱呼極少見。宕在古代有石礦的意思,這里是借用其意。個別地方志中稱煤窯為煤宕,將領取采煤執照,辦窯納稅的窯戶稱為宕戶。
煤窟 窟有洞穴的意思,稱煤窯為煤窟是有道理的。但挖煤人自己絕少稱煤窯為煤窟。有的文人在詩中使用煤窟這一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