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趨勢,安全是人身受到外來威脅所能夠承受的系數。人類歷史上,發展愿望是一貫的,追求安全發展的足跡從來沒有停止過。胡錦濤同志洞悉安全發展的深刻意蘊,提出并倡導了安全發展理念。安全發展理念主要指提倡體現以人為本要求、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為前提來推進發展的觀念體系。安全發展理念,主要是就安全生產提出的。我們認為,深入理解胡錦濤同志安全發展理念的意蘊,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
2005年8月19日至23日,胡錦濤同志考察河南、江西、湖北時,做出了“安全發展”的指示,隨后,“安全發展”寫入了黨關于“十一五”規劃建議中,安全生產指標進入了“十一五”規劃,“安全發展”概念也第一次出現在黨的文獻中,第一次出現在國家發展戰略中。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又把安全發展寫入其中。特別是,胡錦濤同志極為重視安全發展,近年來多次就安全發展問題做了重要論述,形成了一系列理論觀點。
第一,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應是安全發展。安全發展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保障生命安全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類社會能夠持續不斷發展的最基本的保證。2005年12月15日,胡錦濤同志考察青海工作結束時指出,“實現安全生產,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也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近期一些地方重特大安全事故頻仍,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害,也給我國國際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安全發展是事關群眾生命財產和國家形象的大事,必須予以高度重視。2006年3月28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體學習時,胡錦濤同志則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胡錦濤同志在這里提出的“一個最寶貴”、“三個不能”,突出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應是安全發展的旨意。胡錦濤同志把安全發展與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目標、任務、要求等問題聯系起來,從而彰顯了安全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安全發展是一個關系全局和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理念。安全發展理念是在關注安全生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安全發展理念強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要以安全為前提和保障,要使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各個行業、各類企業的發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勞動者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到切實保障的基礎上,反映了安全發展的全局性意義。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體學習時,胡錦濤同志指出,安全生產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因此,我們要把安全工作作為關系全局的大事來抓,把安全發展作為推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重要理念確立起來,把安全發展理念納入了科學發展觀中。而胡錦濤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把安全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理念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戰略”,突出了安全發展在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各級要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安全發展工作。安全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安全生產。胡錦濤同志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2005年12月15日,他在考察青海工作結束時指出,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要實現安全發展,體現了中央對安全生產的高度重視。并且指出,“我們一定要痛定思痛,深刻吸取血的教訓,切實加大安全生產工作力度,堅決遏制住重特大安全事故頻發的勢頭”。而搞好安全生產,必須突出管理中的安全發展。2006年7月1日,他在青藏鐵路通車典禮上要求,要切實管好、用好青藏鐵路,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和安全發展的理念,確保職工、乘客、鐵路安全。2006年9月26日會見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代表講話、2007年3月12日十屆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講話都強調安全發展要加強管理。只有做好管理,才能提高安全工作的能力和效率。此外,實現安全發展,制度建設是關鍵。2005年12月15日,胡錦濤同志考察青海工作結束時指出,“要完善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健全安全生產管理體制和機制,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執行安全生產的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提高安全生產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制度建設是安全發展的基礎工程。
由此可見,胡錦濤同志不僅倡導了安全發展理念,而且詮釋了安全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系,并突出了安全發展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是對社會主義各個領域的安全工作的科學理論總結。
(二)
安全發展理念是從安全生產思想發展而來的。我們黨的安全生產思想是豐富而深刻的。如1975年,鄧小平指出,“現在鐵路事故驚人,去年一年發生行車重大事故和大事故七百五十五件,比事故最少的一九六四年的八十八件增加好多倍”,要加以解決。江澤民同志是很重視安全生產的。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在黨史上第一次把安全生產工作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并指出,“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胡錦濤同志倡導的安全發展理念概括總結了社會主義發展實踐的經驗教訓,揭示了安全發展與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揭示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以人為本的導向性和目的性,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里的安全發展精神。
第一,安全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展開。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解決的是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是指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安全發展貫穿、體現和反映在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整個過程、每個環節及具體實踐。胡錦濤同志關于“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安全生產“三個不能”、安全生產關系全局等論述,清晰地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思路和要求。試想:安全都不保,人的生命得不到基本關懷,何以談以人為本?安全都不保,工作漏洞百出、事故接連不斷,何以談全面發展?安全都不保,一邊是瓦斯爆炸一邊是太空行走,何以談協調發展?安全都不保,經濟損失連連、人員死傷不止,何以談可持續發展?2006年3月28日,胡錦濤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體學習會議時指出:“把安全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理念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戰略,這是我們對科學發展觀認識的深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安全發展,把安全發展與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并列起來,共同構成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安全發展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安全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二,安全發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諧是共處于同一體中的多樣性的事情或多元化的因素為自身的存在、發展同頻共振、協調運轉的一種理想狀態。和諧要求的是各種彼此聯系的事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長其長,各補其短;和諧社會則是指構成社會的各個元素,彼此依存,彼此推動,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協調社會關系,優化社會秩序,美化社會環境,激發社會活力,處置社會矛盾,提供社會保障,應對各種挑戰,防范各種風險,這一切都反映了安全發展理念。安全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據統計,中國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逾百萬,還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人民群眾反應強烈,極不滿意。不可否認,只有根本改善社會安全狀況,切實減少安全事故對社會造成的創傷,才能實現國家穩步發展、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外的經驗表明,大的災害往往引發社會動蕩甚至政治風暴,導致國家不穩,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就是很好一例。安全發展關系到各行各業,關系到千家萬戶。我們認為,從目前來看,安全發展作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切入點、著力點。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