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班組事故預防
1.事故基本知識
(1)事故的分類
根據事故的屬性,可以把事故分為兩大類,即生產事故和非生產事故。根據事故的原因,分為自然事故和人為事故。根據生產事故產生的不同后果,又可把事故分為傷亡事故、物質損失事故和險肇事故。
(2)傷亡事故
傷亡事故是指員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傷亡事故的報告處理,國務院專門頒布了《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對于企業的傷亡事故管理,則應當把全部傷亡事故,進行全面管理,包括輕傷事故。無論上級機關要不要傷亡事故的統計報告,企業自身必須把輕傷事故包括在嚴格管理范圍之內。
(3)事故的一般規律分析
事故的發生是具有客觀規律性的。通過人們長期的研究和分析,安全專業人員已總結出了很多事故理論,如事故致因理論、事故模型、事故統計學規律等。事故的最基本特性就是因果性、隨機性、潛伏性和可預防性。
●因果性。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事故由相互聯系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傷亡事故調查分析過程中,應弄清事故發生的因果關系,找到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隨機性。事故的隨機性是指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后果的嚴重性是偶然的。這說明事故的預防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事故這種隨機性在一定范疇內也遵循統計規律。從事故的統計資料中可以找到事故發生的規律性。因而,事故統計分析對制定正確的預防措施有重大的意義。
●潛伏性。表面上事故是一種突發事件,但是事故發生之前有一段潛伏期。在事故發生前,人、機、環境系統所處的這種狀態是不穩定的,也就是說系統存在著事故隱患,具有危險性。如果這時有一觸發因素出現,就會導致事故的發生。在工業生產活動中,企業較長時間內未發生事故,如麻痹大意,就是忽視了事故的潛伏性,這是工業生產中的思想隱患,是應予克服的。
●可預防性。現代工業生產系統是人造系統,這種客觀實際給預防事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所以說,任何事故從理論和客觀上講,都是可預防的。認識這一特性,對堅定信念,防止事故發生有促進作用。因此,人類應該通過各種合理的對策和努力,從根本上消除事故發生的隱患,把工業事故的發生降低到最小限度。
2.事故原點及其特點
事故原點就是構成事故的最初起點。也就是事故隱患轉化為事故的具有初始性突變特征的,與事故發展過程有直接因果聯系的點。如火災事故的第一起火點,爆炸事故的第一起爆點,車輛傷害事故的第一接觸點等。
事故原點具有以下三個特征:1)事故原點是從事故隱患轉化為事故的具有突變特征的點。2)事故原點是從事故隱患轉化為事故的具有初始性的點。3)事故原點是在事故發展過程中與事故后果有直接因果聯系的點。
(4)查證事故原因的方法
事故原因就是事故原點處危險因素轉化為事故的激發條件和技術條件。激發條件主要指誤操作和外界條件;技術條件是指事故發生的理化條件。查證事故原因的方法可采用:
●直觀查證法。凡是事故情況比較簡單,能用定義法確定事故原點的事故,均可用此法確定事故原因。
●因果圖示法。就是利用事故隱患轉化為事故的因果關系,來確定事故原因的方法。它是把事故原點處事故隱患轉化為事故的條件,盡可能全面地羅列出來,根據因果關系,作出因果圖。
●技術分析法。就是根據事故原點的技術狀態,與發生事故時的產品、工藝、操作、設備運行等情況密切結合,分析危險因素轉化為事故的技術條件,和管理缺陷與外界條件對事故原點所起的激發作用。這種方法適用于不能用前兩種方法查證事故原因的事故情況。
(5)怎樣查清事故責任
分清事故性質,主要是劃清事故的界限,弄清事故是責任事故、自然事故、還是有意破壞。為領導機構對當事人的處理提供依據。
責任事故是由于人的失誤或失職造成的非預謀性事故;自然事故是人力不可抗拒的非人為事故;有意破壞則是有預謀的人為破壞事件。
在事故原點和事故原因查證落實以后,就可以對事故性質進行分析。無論哪類性質的事故,都要對事故隱患的形成原因進行全面分析,明確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從中確定主要原因,明確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以及主要責任者。以便吸取事故教訓,改進工作,防止同類事故發生。
(6)用行為科學分析事故原因
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出:人的行為受個性心理、社會心理、社會、生理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生產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人為失誤和“三違”的原因是復雜的。有了這樣認識,對于人為事故原因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人因"這一層次上,應該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例如在分析人的不安全行為表現時,應分清是生理或是心理的原因,是客觀還是主觀的原因。對于心理、主觀的原因,主要從人的內因入手,通過教育、監督、檢查、管理等手段來控制或調整;對于生理或客觀的原因,除了需要管理和教育的手段外,更主要的是從物態和環境的方面進行研究,以適應人的生理客觀要求,減少人的失誤。
行為科學中的人的行為模式、影響人行為的因素分析、挫折行為研究、注意與安全行為、事故心理結構、人的意識過程等理論和規律都有助于研究和分析事故的原因。
2.預防的“三P” 、“三E”策略
(1)3P系統策略—預防●應急●教訓
盡管重大事故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和偶然性,但重大事故的應急管理不只限于事故發生后的應急救援行動。應急管理是對重大事故的全過程管理,貫穿于事故發生前、中、后的各個過程,充分體現了“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應急思想。在班組安全管理中,我們將其歸納為:事前預防(Prevention)、事中應急(Pacification)、事后教訓(Precept)的“3P”策略。
●超前預防策略——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在應急管理中預防有兩層含義:一是事故的預防工作,即通過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術等手段,盡可能地防止事故的發生,實現本質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發生的前提下,通過預先采取的預防措施,來達到降低或減緩事故的影響或后果嚴重程度,如工廠選址的安全規劃、減少危險物品的存量以及開展公眾教育等。
以現代安全管理體系的預防特色為切入,實行預防為主、超前管理的戰略,做到了“七個強化”:
a.抓基礎管理—強化”三同時”和危險預評價;
b.抓制度建設—強化安全制度和規程的有效執行;
c.抓宣傳教育—強化全員危機意識和素質;
d.抓安全監督—強化關鍵崗位和高風險作業的現場監督;
e.抓風險監管—強化對隱患、缺陷和危險源的監管;
f. 抓合同管理—強化員工合同和承包商合同管理;
g.抓消防建設—強化消防安全的自防自救能力。
●事中應急策略——未雨綢繆,應急有效
事中應急策略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應急準備、應急響應和應急恢復,是應急管理過程中一個極其關鍵的過程。應急準備是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為迅速有效地開展應急行動而預先所做的各種準備,包括應急體系的建立,有關部門和人員職責的落實,預案的編制,應急隊伍的建設,應急設備(施)、物資的準備和維護,預案的演習,與外部應急力量的銜接等,其目標是保持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所需的應急能力。
應急響應是在事故發生后立即采取的應急與救援行動。包括事故的報警與通報、人員的緊急疏散、急救與醫療、消防和工程搶險措施、信息收集與應急決策和外部救援等,其目標是盡可能地搶救受害人員、保護可能受威脅的人群,盡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
恢復工作應該在事故發生后立即進行,它首先使事故影響區域恢復到相對安全的基本狀態,然后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
●事故教訓策略——鑒往知來,引以為戒
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案例回顧,針對國內外安全、環保事故,按事故經過、原因分析、事故處理、防范措施進行分類整理,,尤其在基層的班前班后會,通過讓一線員工直觀的感受到因為違章等低級錯誤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血的教訓,使其重視安全操作,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保安全的氛圍。
(2)3E系統工程——科技●管理●教育
●工程技術(Engineering)——科技興安,本質安全
“科學為導,技術為先”,注重先進技術措施的開發和應用,提高生產設備、設施和裝置自身的技術安全性,改善員工的安全工作條件,提高設備安全運行水平。
●科學管理(Enforcement) ——現代管理,系統防范
倡導采用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采用先進、高效的管理模式組織生產,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標準化體系等,不斷追求煉化生產安全管理模式和體系的科學化、現代化。
●教育培訓(Education) ——以人為本,提高素質
用最先進的方法提供安全培訓,不斷提高員工安全素質。升華各級領導干部的安全決策素質;提高各部門業務管理人員的安全職能素質;提升安全專業人員的理論與業務素質;強化員工安全保障的崗位操作能力素質。
3.班組如何做好事故預防
(1)從安全教育入手
安全意識教育:這里指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規、勞動紀律、規章制度等教育.這些教育都要結合本班組的實際生產情況學習和教育。學習要有目的性,使受教育者在生產中正確地運用和掌握.有了正確的安全意識,才會有正確的行為,正確處理各種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安全生產才能有可靠的保證.
安全技術教育:班組長或兼職安全員,要在每周一次的安全活動日,講解這方面的知識。如果連這方面的知識都不懂,如何使每個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哪些是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狀態呢?甚至把明明是不安全因素還誤認為是正確的,在生產過程中往往就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故。加強這方面的知識教育,就能針對不安全因素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做好自我保護。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也是安全技術知識教育的內容,不能忽視,我們的防護用品與工具都是為了保證職工在生產中的安全,因此,正確使用和妥善保管好防護用品及操作工具,關系到每個工人的切身利益。
(2)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和處理本班組的不安全因素
班組長文化水平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學習,不去調查研究,不去注意本班組在實際生產中所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尤其是搞礦業生產的,更要帶頭去調查研究本班組在生產進程中易發事故的正確處理。特別是在處理事故時,要自覺地幫助每個職工,不冒臉作業,對不安全因素采取妥善措施。加強勞動保護,這是每個礦工都要遵守和做到的。
(3)預防事故的因素
任何事故的出現都包括孕育、發展、發生三個階段。
發生人身事故,有許多因素,基本因素是人、物、環境和安全管理。人是激發事故的主要因素,包括班組長和操作人員。對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企業安全工作好壞的關鍵。
班組長對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決定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是否貫徹落實.因為班組是搞生產的,搞生產就必然牽涉到安全生產及各種規章制度的執行,這些都要靠班組長具體抓。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不安全因素,不安全行為,不安全生產程序,每分每秒都可能發生。作為班組長,在這種時候,能及時制止或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就不會有事故隱患存在,安全生產就有了保障,“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才能真正體現在班組。
第二因素是物、動力、機械設備、工器具及生產安排等。
因為物質本身就有不安全屬性和潛在的不安全因素。作為班組長,在開工之前,首先要檢查本班組所用的一切運轉設備和工具是否完好正常,不能帶“病”進行生產。其次,除了人的因素以外,一些事故往往就是因為存在物的不安全因素所致.在操作中一些安全意識淡薄的人,認為有一點小問題、小毛病不要緊,拿起來就操作,在這節骨眼上,班組長就要永記“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這句名言,這個苦就是事故之苦,是流血、傷亡之苦,難道我們在這方面付出的代價還小嗎!還不能從中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嗎!
第三因素是環境,尤其是生產環境,如巷道的溫度,通風效果,現場作業時的照明、噪聲、設備振動及有害氣體等,都有可能產生人身傷亡事故,這就要靠班組長在抓生產的同時管理好生產環境,使職工一進入作業面時,感到心情舒暢,精神良好,有安全感。
班組安全管理不善是激發事故的第四因素,從直接原因看,發生事故是由人、物、環境所引起的,但實質上三種因素都有人的原因,是靠人去管理,靠人去掌握,靠人去改造或創造的,人是占主導地位的。
班組預防事故,主要是要防患于未然。班組發生事故有三種原因:技術原因、教育原因、管理原因。這是全面治理好班
上一篇:三級安全教育的基本內容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