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北京臺播出了個關于端午節的談話節目,其中一位現場嘉賓在談及“端午節由來”時,道出了一個讓我很吃驚的觀點:端午節早在屈原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跟屈原沒有任何關系。
難道說,楚人發明那香噴噴的粽子,并不是因為要喂飽汨羅江里的魚蝦,以此保護屈大夫的愛國之軀?或者粽子根本不是楚國人發明的?這個流傳千年的動人故事,竟然是編造出來的“美麗謊言”?帶著這些疑問,我從網上搜索了大量資料,有關端午節起源的傳說竟然不下十余種,比如“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考古專家的考證,端午起源于“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這一說法,更具科學性和真實性。但讓人費解的是,千百年來,流傳最廣、影響最深,占據主流地位的卻是后人杜撰的“紀念屈原說”。也許是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放之四海而皆準,讓王侯將相及平常百姓都“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吧!
且不論端午節起源的真偽,但有一點千真萬確: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比如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緬懷屈原的偉大愛國精神等等,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千百年來,它沒有隨著王朝的更迭、時代的變遷而消融,反而今天,在這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信息社會更加受到重視——端午節已成為國家法定假日。
看來文化可以“杜撰”!安全文化也應該可以!
在我們接觸過的客戶中,有些人剛開始反對咨詢公司為其企業提煉“安全理念系統”、編纂“安全故事”。他們認為企業的安全文化應該自然形成,包括價值觀在內的安全理念系統也應當由本企業的員工自己總結,而不可以“編造”出來(咨詢業內多稱之為“設計”)。他們覺得,“編”出來的文化一定是“偽文化”,不會得到認同,更不會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無為而治”的確可以創建一種企業安全文化,因為“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文化”!但那不一定是我們想要的!
同樣是一句“安全第一”,有些企業只是將它作為一句宣傳的口號掛在墻上,任由風吹雨淋,每年6月換一次;有的企業則將它融入制度和工作流程里,嚴格執行“加班不能超過2小時”、“一車只能裝運多少噸貨物”等規程;某些企業還將它編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或案例,讓員工觀看、表演或換位體驗。
一個企業的安全文化及理念體系能不能得到理解、認同,并最終固化為一種行為模式,取決于文化本身的內涵是否科學、豐富、前瞻,以及文化傳播的方法和效果(相關內容請參看拙作《切莫讓安全理念成為一句空口號》,刊登在本刊08年第二期)。至于安全理念及文化模型是誰設計的,這并不重要。
沒人知道究竟是誰首先、出于何種目的將端午節與屈原掛上鉤,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個絕佳的“創意”,流傳千年就是明證。試想,端午節如果沒有打上了屈原的烙印,缺少“賽龍舟”、“吃粽子”、各種官方或民間的祭拜儀式制造氣氛,它很可能就如同“田生日”、 “送窮日”、“重陽節”等其他古老節日一樣消失或淡化。
“賽龍舟”、“吃粽子”讓端午節更加生動和易于流傳,安全文化傳播同樣需要“設計”一些“形式上”的內容。比如安全承諾宣誓儀式、知識競賽、個性化安全環境布置、建議征集、公開的安全績效考評與頒獎、各種形式的宣傳載體等等,當然這并非安全文化建設的全部內容。
在安全文化建設時,企業如果能夠結合自身的特點,對文化內涵及傳播方式進行精心設計,利用一些巧妙、簡潔、具有感召力或人性化的方式,持續不斷地加以推動,這樣才有可能締造出像“端午節”一樣流芳百世的安全文化。
(另據網上消息: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這為我們保護“本土文化”敲響了警鐘。)
來源于雷海波先生的個人博客 http://culture.anquanren.com
上一篇:積極預防的企業安全文化的培育
下一篇:安全生產要依靠安全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