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安全文化是煤炭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以安全生產為目標,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手段,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為保護職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身心安全與健康的物質條件、作業環境、管理方法,也包括職工的安全意識、價值觀、倫理道德、行為規范等精神因素,貫穿于煤礦管理的全過程,滲透于職工工作、生活的一切活動中。
應該說,通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淮北礦區物質條件基礎已經比較堅實,作業環境有所改善,管理方法也比較科學先進,為安全生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相對精神層面來講,筑牢安全生產中“人”的基礎,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從近幾年來淮北礦業發生的零打碎敲事故看,絕大部分都是因為“三違”所致。職工安全意識不牢,行為不規范等,又是導致“三違”的根本原因。因此,以安全文化建設為載體,堅持以人為本,本著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激勵人的原則,提高職工安全意識,規范職工行為,實現由職工被動管理向主動防范轉變,建塑本質安全人,是實現安全生產的基礎條件。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以耳熟能詳的理念滲透為核心,提高職工對安全價值觀的理解;幢钡V業提出了“沒有抓不好的安全,只有不到位的管理”安全理念,基層各礦廠也有相應的安全價值觀,但很少做過詮釋,有的只是停留在口號和職工死記硬背層面。安全理念和價值觀宣灌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部分干部職工也不能真正的理解,理念滲透也只有一定知識水平的從事安全管理或宣傳工作的干部知曉。不能理解就難以接受,就難以指導安全工作,管理上也往往處于不規范狀態。怎樣才能做到讓這些理念和安全價值觀能夠被廣大干部職工理解、接受,并化為干部職工的自覺行動,從而對安全管理起到指導作用?我認為:一是要對安全理念及安全價值觀進行系統的詮釋,通過淺顯通俗的語言和圖片,編印下發《安全文化手冊》和《生命警示錄》,組織廣大干部職工進行學習,真正能夠讓職工理解安全是自己的事,安全是職工最大的幸福,從而讓安全理念和安全價值觀植根于干部職工的頭腦之中;二是組織召開座談會,針對安全理念和安全價值觀,組織職工開展大討論,統一廣大干部職工思想,加深對理念和安全價值觀的理解;三是通過引導和教育,推廣先進企業安全管理經驗,結合安全理念和安全價值觀豐富內涵,讓廣大干部職工感同身受,形成職工心中無形的法則,增強職工抓好安全工作的信心。
以形式多樣的安全宣傳教育為重點,提高職工的安全愿望。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提高職工的安全愿望,也并非一日之功。安全宣傳教育特別是各種安全活動必不可少。有人認為,安全宣傳教育只是形式、走過場,是表面的東西,沒有實質性內容。礦區舉辦的各種宣傳教育活動形式不夠多樣,內容不夠新穎,往往也是一陣風,沒有形成科學運行的長效機制。因此,要充分發揮黨政工團的作用,開展各種形式的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形成每天有安排,每周有專題,每月有高潮的生動局面。宣傳教育活動要注重三個層面,一是以謳歌現實生活、職工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為主,激發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把生命和健康當成自己的第一需要;二是以知識性、趣味性內容為主,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增長職工的安全知識;三是重視視聽覺識別系統的開發,在醒目位置和關鍵地點設置安全標志、標識、警語,提示提醒職工按照操作,從而增強職工的安全意識,形成濃厚的安全氛圍。
以鮮活生動的事故警示為內容,提高職工的安全期盼。安全警示教育對煤炭行業十分重要,它能提醒職工、告誡職工遵章守紀。利用牌板、電教片、傷亡職工家屬甚至是因工致殘的職工本人現身說教,發放勸勉卡等形式,用血和淚控訴 “三違”給家庭和自身帶來的傷害及無法彌補的損失。同時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設置“三違”高壓線,出重拳、施重典,消除馬虎僥幸的心理,從而讓大家不敢“三違”,不愿“三違”。
以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訓為基礎,提高職工的安全技能。教育培訓要從道德品質、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和業務技能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踐行崇高的道德品質。把安全當作自己的一份責任,知曉安全榮辱觀,做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做到“三不傷害”和自主保安,不但自覺做好自身的安全,還主動消除安全隱患,搞好互保聯保,不傷害別人。二是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能充分認識到“三違”危害性,消除僥幸心理,克服“馬虎、湊合、不在乎”的習慣,熟悉淮北礦業安全理念和礦上的安全價值觀,并能作簡單的詮釋,自主管理意識強,時刻繃緊安全弦。三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按照作業規程和礦上的有關規定作業,從工業廣場行走、班前禮儀、乘罐乘車、井下行走、現場作業等方面都能按照規定進行,改變“干慣了、看慣了、習慣了”的做法,沒有不安全行為。四是練就精湛的業務技能。能基本掌握安全生產基本知識和本崗位操作技能,準時參加各類培訓,現場操作技能基本熟練,熟悉“手指口述”知識和礦上的有關文件規定,防范事故的能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