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的企業安全管理大致可分三個層次:人盯人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所謂人盯人管理,就是以人的經驗為基礎,靠的是“婆婆嘴”和監督;所謂制度管理,則是經過科學地總結,形成統一明確的要求,靠的是以制度為藍本的規范行為。這兩種管理都屬于“要我安全”的類型。文化管理的最大特點,在于把安全的內涵融入文化的層面,讓掌握了文化的人自覺對安全提出要求,真正成為“我要安全”“我能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講,建設安全文化可以說是新時期企業安全工作的新階段和新要求。
“安全文化”概念的明確提出,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后,國際原子能機構最先提出“安全文化”一詞。90年代初期,國際核安全咨詢組發表了《安全文化專論》,系統、全面地論述了安全文化的特征以及對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的不同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定性指標。
90年代中期開始,安全文化在我國引起重視。最早,局限于少數專家、學者研究,宣傳和探索的范圍也只是在核工業領域。此后的十多年間,我國的安全文化建設空前活躍,出現了企業安全文化、社區安全文化、校園安全文化、鄉村安全文化等多種形式的安全文化,形成了安全文化百花齊放的新局面。安全文化建設促進了安全理念深入人心,促進了安全價值觀、道德規范和安全行為準則的掌握群眾,促進了我們社會的祥和安寧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安全文化建設。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中央政治局學習會議上強調:“要把安全文化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統一部署”。這一重要思想,對推動我國安全文化建設明確了方向,提供了強大動力。
目前,我國的安全文化建設在鐵路、民航、兵器、船舶、石化、核工業、有色金屬、冶金、電力、煤炭、航天、建筑、水利等行業,得到了很快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他們創造積累了許多值得學習和推廣的做法和經驗。
安全文化建設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安全文化本身具有很強的使用價值,需要因時、因地、根據自己特點循序進行。因此,權威人士指出,安全文化建設當前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不要機械地用文化研究來套安全,不要使之成為純文化研究。現在的安全工作,尤其是企業安全需要文化的支撐,因此我們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要從企業安全工作的需要出發,要樹立為企業服務的觀念。
其次,要明確生產的目的是為了人。生產上去了,經濟發展了,最終還是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胡錦濤總書記強調,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人命關天,國運所系,安全責任重于泰山,這要成為安全文化的主旋律。
第三,要講清只有安全生產,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安全是生產的保證,也可以促進生產的發展。一些人錯誤地認為,現在企業成本中,什么都砍不得了,只有安全可以砍。安全投入甚至不是可有可無,而是成了累贅、成了負擔。要使所有經營者、生產者都明白,安全對大家來講都不僅是必需的,更是合算的。
第四,安全文化是全員覆蓋的文化,包括決策者、管理者、生產者在內的企業所有人員都應在安全文化的覆蓋范圍之內。道理很簡單,企業中的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對企業的安全投否決票。
安全文化堅持“生命至上”和“安全第一”公理,承載著造福人類、造福社會的歷史使命。各界群眾和所有企業,都應該積極投身發展安全文化的偉大事業,認真探索,多做工作,為安全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鐵路安全文化建設的哲學思考
下一篇:松花江水污染引發的安全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