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過程和關鍵要素控制法的提出
近幾年來,城陽區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目前全區有工礦企業5000多家,全部是非公有制企業。上半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38.4億元,增長25.4%,居青島市十二區、市首位。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安全工作卻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安全工作面廣量大。涉及工業、建筑業、危險化學品、礦山等10多個領域,8個重點行業,工作變得越來越復雜;二是外資企業和中小企業多。全區5000多家工礦企業中,外資企業1500多家,內資中小企業2000多家,規模不大、用工多、安全管理環節薄弱的特點,增加了安全工作的難度;三是高危企業和重大危險源較多。全區有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30家,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75家,使用劇毒化學品企業23家,建筑施工企業49家,非煤礦山企業26家,液化氣站點30處,煙花爆竹生產企業1家。
針對以上問題,城陽區安監局局長趙作文帶領一班人,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認為,企業生產過程中影響安全的因素很多,只要找出所有要素,通過對這些要素的事前管理和控制,使其始終達到本質安全狀態或保持受控狀態,就可以控制和預防各類事故的發生,這是全過程控制理念。而且,在影響安全生產的這些因素中,總可以找出一些容易導致事故的關鍵要素,只有這些可能釀成重特大事故的關鍵要素被控制住,并保持其始終處于安全狀態和受控狀態,才能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這就是關鍵要素控制理念。在各種監管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使全區安全生產達到可控、在控,杜絕各類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必須創新思路,實施全過程控制和關鍵要素控制,確保全區企業生產始終處于安全運行狀態。
城陽區把“關口前移”和“夯實基礎”這兩個核心理念貫串企業生產全過程。通過實施全過程控制法,牢牢把握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三個環節,建立控制工作網絡圖,運用網絡技術進行管理,充分發揮區安監局的樞紐作用,各有關職能部門、基層單位分工負責,形成縱橫交錯的監管網絡,對生產經營單位實施嚴密監控,及時修正安全監管狀態,實現了生產全過程的持續有效監管;通過實施關鍵要素控制法,抓關鍵、抓重點,對可能影響安全生產的各個方面的關鍵要素,分別從“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部位”四個方面,進行全面有效的監控,從而有效地消除隱患,從根本上防范了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全過程和關鍵要素控制的實施
一、全過程控制。
事前控制:加強宣教,落實責任,把牢入口 一是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城陽區開展了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從業人員、安監人員等“五個層面”的安全培訓教育,提高各類人員的安全素質。采用中、英、日、韓等四國語言對全區外企負責人進行《安全生產法》知識考試;組織全區160名安委會成員單位、目標責任單位的主要負責人、283家規模以上企業負責人,通過了《安全生產法》知識考試;組織10余家企業的20余人參加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內審員培訓班,促使廣源發集團、英派斯公司等企業通過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二是建立科學的目標考核體系,形成了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機制。用四種語言與外企老板簽訂安全生產目標責任狀,使以法人代表為第一責任人的安全責任制在外企得到了很好落實。通過不斷完善安全生產監管體系,使“區、街道、村”三級安監隊伍達到300多人,信息聯絡員隊伍達到260人。三是加強安監系統自身素質建設。城陽區把質量管理體系標準貫穿機關建設和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全過程,積極推行機關質量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率先在全國安監系統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全面提升了機關行政效能和整體服務水平,建立了有效的監督管理服務機制。四是嚴格落實行政許可和安全評價、評估制度。今年,他們對8家新建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進行了嚴格把關;對全區27家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進行了安全評價;對18家電鍍企業進行了安全評價;依法關閉了3家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危險化學品企業。
事中控制:排查、整改、消除安全隱患 城陽區建立了嚴格的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和工作規程,通過運用網絡圖管理辦法,建立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改職責、監管重點單位和部位、跟蹤監管責任人等網絡管理模式,促使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斷加強管理,持續改進生產中的安全缺陷,夯實安全生產工作基礎。一是落實安全大檢查和日常巡查制度。通過嚴格落實事故隱患現場整改制度,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整改期限,直到隱患及時整改;通過嚴肅查處拖延整改或拒不整改的單位,達到事故隱患消除的目的。今年以來,共對5家拖延整改隱患的單位處罰了10多萬元。二是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力量,加大安全監管力度。城陽區制定了《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及事故隱患舉報獎勵制度》,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安全工作的積極性。1至10月份,接到舉報294起,查處企業27家,提出整改意見260余條,隱患整改率達96%;該區棘洪灘、流亭等街道辦事處,邀請中介機構參與街道組織的安全生產大檢查,通過協商支付一定的服務費用,借助中介機構的技術力量、專家智力等資源條件,滿足了安全生產檢查的需要。三是推行注冊安全工程師制度,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通過政府行文,要求規模較大、管理水平較高、職工素質好的企業,聘任安全工程師;對于規模不大、管理水平較低、人員較少的企業,通過與中介機構簽訂服務協議,由中介機構安排有資格的注冊(助理)安全工程師,為企業提供安全生產服務。目前,全區已有100多家企業與中介機構簽訂了服務合同。
事后控制:嚴肅查處事故,開展警示教育 城陽區提出了“今天的隱患就是明天的事故”警示口號,嚴肅查處事故,開展警示教育。一是嚴肅查處事故。對發生的事故,嚴格按照“四不放過”原則,處理事故有關責任人,督促制定防范措施,并組織召開事故案例現場分析會,開展警示教育,起到了舉一反三,引以為戒的作用。二是實施案例檢查法。每當國內外發生重特大惡性事故,屬危化品和礦山事故由安監部門牽頭,屬交通事故由交通和公安部門牽頭,屬建筑施工事故由建設部門負責牽頭,屬火災事故由公安消防部門負責牽頭,分別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舉一反三查找問題,落實安全責任,把本地區、本系統的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這項制度已成為該區安委會成員單位、政府有關部門自覺行動的一種慣例。
二、關鍵要素控制
“重點領域”關鍵要素控制 城陽區把中小型非公有制企業作為監管的重點領域,實施分級管理。通過對企業進行“A、B、C、D”四級安全評價,確定監管級別,實施“區級、街道(部門)級、村級”三級監管;并區別不同級別,分配監管力量和時間,重點監控被評為D級和C級的企業,從而達到“集中優勢兵力實行有效監控”的效果。
“重點行業”關鍵要素控制 城陽區根據安全生產的有關規定和標準,把礦山、危險化學品、民爆器材、煙花爆竹、交通運輸、建筑施工、城市燃氣等高危行業確定為重點行業,實施重點監控。每年對全區危化品生產企業進行一次安全評價,對礦山企業進行一次安全評估,嚴把企業的市場準入關,從源頭上有效地預防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重點企業”關鍵要素控制 城陽區根據企業規模和危險程度,確定了500家重點監控企業(主要包括重大危險源企業、較大事故隱患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評估為C級D級的一般性企業),對其實施重點監管,確保重點企業始終處于安全狀態和可控狀態,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同時,對全區重大危險源單位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排查出99處重大危險源,建立了臺帳和檔案,制定了《城陽區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辦法》。根據國家標準,分別將重大危險源按照危險程度分為三級。一級監控管理對象標識為紅色的“△”,二級標識為黃色的“○”,三級標識為藍色的“□”。通過確定各級監控的責任單位和工作職責,實施分級管理和“看板”管理,每周進行調度,實現了對重大危險源的有效監控。
“重點部位”關鍵要素控制 事故往往發生在某一個點上,這個點可能是某特種作業人員無證上崗、某鍋爐房超壓運行,等等。城陽區把這些“重點部位”確定為關鍵要素,通過安排專人負責,定期檢查、檢測、評價,對“重點部位”的危險源實施了有效監控,掐斷了引發事故的導火索。
幾點體會
一、適應新形勢創新監管方法,是實現安全生產有效監管的重要途徑
安全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然而,它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有規律可循。近幾年來,城陽區針對經濟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因地制宜地對那些可能釀成事故的關鍵要素,實施有效監管和全過程控制,抓住了安全工作的主要矛盾,最大限度地預防了事故特別是重特大事故的發生,適應了新形勢下安全工作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
二、堅持整體性原則,是實現安全生產有效監管的關鍵
安全工作是一個把生產主體“點”、“面”、“體”各要素結合起來,相互制約、促進,最終實現安全運行;安全工作是為實現安全生產而進行的系統性管理活動,由源頭管理、過程控制、應急救援和事故查處四個環節構成。安全事業是一個由各方面工作所構成的整體。城陽區的作法,就體現了上述三大因素協調,四個環節全面加強,各項工作總體推進的整體性。
如果說,城陽區關鍵要素控制,突出“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部位”的安全監管,體現了“點”、“面”結合的監管理念,那么,全過程控制,則體現了嶄新的立體式安全監管理念。他們秉承“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在實施關鍵要素控制的同時,實施了全過程控制,通過對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環節的控制,達到了“點”、“面”、“體”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最終達到了各生產要素的安全運行,實現了安全生產的“關口前移”和“重心下移”。
三、靠專家智力資源提高政府監管的技術含量,是實現安全生產有效監管的有力保證
安全監管是一門科學,有著很強技術性和專業性,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依靠專家。城陽區充分依靠專家智力資源,提高全過程和關鍵要素控制的技術含量。他們依托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咨詢師的智力資源,培養了5名內審員,對安監部門的政務冠以標準,對執法服務束以規范,實現了安監機關的標準化管理,提高了政府安全監管的權威。通過政府行文,要求規模以上企業培養自己的安全工程師,或直接聘任有資格的安全工程師;對于規模以下企業,通過與中介機構簽訂服務協議,為企業提供安全生產有償服務。邀請中介機構的安全專家,有償參與政府或有關部門組織的安全檢查,提高了安全監管的技術含量,為實現安全生產的有效監管提供了可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