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安全生產領域追責從嚴的生態下,“層層壓實安全生產責任”已逐漸異化成“層層轉移安全責任”。
特別是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助力下,逐漸演變成從上至下“避責式”的安全管理,導致安全生產陷入過度管理狀態。
基層除了應對繁重的生產經營任務,還不得不承接大量安全過度管理衍生的形式主義工作,同時承受著巨大的安全壓力,可謂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如今,安全生產領域過度管理已是無孔不入,基層減負迫在眉睫,需引起決策者的高度關注。
一、繁雜的安全規章制度與操作規程
我們有的地方為了規避法律責任,往往不加區分、不加分析、不深入研究,一股腦要求企業將大量的法規標準要求寫入制度,導致出現過多繁瑣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基層一線員工既難以全面熟悉、更難以全面遵守,于是經常出現員工違反制度或規程的情況,企業在反復的糾正與培訓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效果仍不理想。
當國家新法新規新標出臺后、企業內部組織機構調整后、政府監督檢查后、專家咬文嚼字后,企業又不得不再次組織對制度修訂、審核、簽發、培訓等一系列流程,這不僅降低了制度的穩定性,也極大的影響了安全管理效率。
在某次安委辦督查時,竟發現一家百余人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安全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多達上千頁,令人震驚!試問這樣的復雜的制度如何能在員工職業素養普遍不高的企業落地呢?
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真正好的制度恰恰是簡潔、通俗、可操作性強、符合人性的制度。
二、頻繁的督導幫扶與監督檢查
有的企業反映,一年要接受上百次安全監督檢查,從國家級、省級到市級、縣級甚至鄉鎮街道,一輪又一輪督導幫扶檢查,督導專家一抓一把,基層企業疲于應對,甚至麻木,早已沒有精力和心思去真正抓安全生產。
政府部門和上級組織不斷對企業進行頻繁的督導幫扶和監督檢查,不僅使企業安全管理人員耗費大量時間來迎檢,忽視了現場的安全管理,一線員工也感到壓力過大,無法專注于日常工作,這樣既影響安全又耽誤生產。
更離譜的是,有的專家檢查時沒有找到隱患,擔心個人水平受質疑,索性提出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企業卻不得不投入資源、時間、人力、資金去完成閉環整改,期間還得反復和專家溝通征得同意。
安全檢查僅是末端管理,政府和企業更應關注的是源頭風險管控,從選人用人的源頭、組織機構設置的源頭、設計的源頭、建設的源頭、設備的源頭、材料的源頭等開展企業安全生產風險防范和管理。
三、不合理甚至近乎不可能實現的安全目標指標
相信所有企業都在追求安全生產零事故、零傷害、零損失,追求“零”的目標是我們的理想和信念,但在實際操作中,完全避免事故誰也沒有100%把握。
因為影響安全的因子極多,人的、物的、設備的、環境的、工藝的、材料的、管理的、溝通的、甚至是不同時間與空間的......之間關聯錯綜復雜,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
哪怕監管部門、基層企業為之付出100%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夠抑制事故鏈,這也是導致部分政府應急與企業安全管理人員面對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心里沒底、成就感低、不敢啃硬骨頭、斗爭精神不足的原因。
當然還有一些企業安全指標要求在限定時間內100%消除某種安全隱患、100%落實所有安全措施、100%實現員工安全培訓覆蓋和掌握某種技能等等,甚至提出“隱患清零”、“把隱患當事故來管理”的口號指標。
這些過度追求完美、不切實際、一刀切的安全指標,雖然一定程度撇開了管理者的責任,但也完全忽略了基層一線實際操作的復雜性、對資源需求的多樣性、多部門協同可能存在的障礙、人的能力可能存在的瓶頸等因素。
設定不合理甚至近乎不可能實現的安全目標指標,必然給一線員工帶來過大的壓力,反而可能導致出現隱瞞安全管理漏洞、重大事故隱患甚至意外事件的情況,給企業帶來不可預估的風險。
四、不適配的安全責任追究和行政處罰
目前國家對于生產安全事故的分級制度尚不完善,特別對于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以下的一般事故并沒有明確下限;政府部門對安全生產法規的理解和執法尺度也難以達成統一,而企業可能或多或少會出現輕微違反法規、標準的行為。
于是導致很多地方在追究輕微安全事故責任、或開展行政執法檢查時尺度把握不準,甚至摻雜著很多安全工作以外的因素,對微小的安全事故或輕微的安全差錯也不分青紅皂白地進行嚴厲責任追究或行政處罰。
這樣造成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和一線員工出現恐慌和抵觸情緒,不僅對安全工作心生反感,怨聲載道,對安監部門、安全專家表面敬畏、尊重,實則嗤之以鼻,避之不及。
每日安全生產認為,責任追究和行政處罰是安全監管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安全管理的催化劑,但絕不是安全生產的最終目的。倘若權力部門運用不當,反而會給安全生產帶來反噬傷害。
五、層層傳達的安全會議和層層轉發的安全文件
層層傳達安全會議、層層轉發安全文件,原本是可以幫助企業將有效的安全信息和最新的安全政策要求傳遞到各個層面的員工,使大家對安全達成統一共識,有利于減少溝通成本、強化執行效率。
然而,在當前“一企出事故、萬企受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真正體現重視安全呢?有的企業管理層級多,當事故發生后,往往從集團到事業部、又從事業部到企業、再從企業到基層一線,各種重復性的安全會議、安全文件、安全郵件通知不斷,文件內容大同小異、會議也是照本宣科,基層企業也許一件事都得聽個三五遍才能開始執行。
每日安全生產建議各層級的安全決策機構應結合下屬企業單元生產經營特點和實際情況,確保安全會議和文件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內容簡潔明了、重點突出,避免冗長和復雜的表述。
同時,在會議和文件傳達過程中,應建立雙向溝通機制,鼓勵各級人員提出問題、分享經驗和建議,促進互動交流,避免安全信息只有從上至下一種傳遞渠道。
六、過度的安全臺賬與痕跡管理
從我們的政府到企業、從大師到專家,一直在強調安全管理“盡職免責、失職追責”,可是如何判定履職或失職了呢?最原始的依據只能是各種安全文件、檔案、記錄,也就是所謂的“痕跡管理”。
這是“形式主義”在安全生產領域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幾乎所有安全人都深受其害。
有的企業一份記錄要準備N套,內審一套、外審一套、標準化一套、雙重預防體系又一套,今天這個專家來一套、明兒那個專家又說一套、后天領導要求統統重做......
“痕跡管理”本身與事故預防沒有絲毫聯系,僅僅為了證明某件事做了,就要準備一大堆可追溯文件,文件之間還要具備關聯性、邏輯性,如此反復......
比如某項員工安全培訓,需要有培訓計劃、培訓課件、培訓照片、培訓簽字、培訓試卷、培訓成績、培訓效果評估等記錄,培訓計劃要滿足學時要求、培訓要按計劃實施、課件要有針對性、照片與簽字人數要符合、試卷不能有錯題、成績不能雷同、培訓效果要有改進建議、改進建議在下次培訓要落實等等。
安全管理人員的大部分精力都被臺賬和痕跡管理消磨,現場真正的安全隱患卻被忽視,無形中增加企業發生事故的概率。
每日安全生產最后總結:“層層壓實安全生產責任”強調的是在安全生產全過程中,將全員責任制覆蓋至高層、中層、基層的每個崗位,并確保橫向責任鏈條全面、縱向責任銜接良好、崗位責任縫隙填滿、全員責任體系嚴密。所有崗位通過企業有效的安全運行機制,能夠反求諸己,向內壓緊壓實自身責任,確保責任制的全面落地,以達到有效控制安全生產風險,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目的。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當前安全生產領域五大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