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
最近在北京調研,筆者與基層安監部門和企業界人士多有接觸,不止一次地聽到一個相同的聲音,說政府生產安全監管工作與企業安全生產工作,在實踐中找不到合適的接口。主要原因是作為對接口徑的安全技術標準與工業發展不同步。而在現行生產安全監管體制下,其必須努力跟進和調整的要求,就習慣性地單獨指向了安監部門。
然而,筆者以為這個要求的達到,或者說這個問題的解決,絕非安監部門一家所能為之。因為工業的發展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離不開在技術的硬件和軟件上不斷升級的企業載體。而企業又存在于各種行業之中,不同行業生產安全的實現方式在技術上又各不相同。能為各行各業生產安全制定標準,并提供相應技術的支持者,除企業和行業內部的生產安全管理人員,以及長期關注行業發展趨勢的專業科研單位和中介機構外,政府安監部門因客觀條件所限難以代勞。因此,人們不約而同卻又表述各異地對行業管理生出期待之情。
面對這樣的現實,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曾經指出的“行業管理弱化”的問題又凸顯出來。那么,行業管理弱化有什么后果呢?“這些年行業管理沒有跟上去,行業的技術標準、產品標準、設計規范等,多年沒有修訂”。這是在2005年6月25日安監法制高層論壇上,李毅中在闡述“政府在工業化初期不能不管行業”的觀點時說的,可謂一語道破。此后兩個月,李鐵映副委員長在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報告《安全生產法》執法檢查情況時說得更全面:“行業管理弱化,安全監管體制不順”,是造成生產安全形勢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行業管理是產生安全作用機制的基本要素
生產領域的安全管理體制建設,一定要遵循生產規律和它所依托的安全機制。生產的多樣性給安全管理的針對性出了一道難題,但是,生產安全管理必須有針對性。首先,要承認生產是不同行業的生產,自有其固有的特性;要使生產平穩高效運行,其具體做法也不盡相同,不能只重共性而輕個性,差異和個性才是生產安全管理的要害。其次,不能混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業管理與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行政管理。再次,要解決行業管理的“制度殘缺與實踐難棄”的體制矛盾。因為體制是機制的外化,機制的功能要通過與之吻合的體制來激活;不然,體制就成了沒有內涵的空殼。所以,行業管理是工業化初期安全與生產兩大功能聯姻所產生的安全機制的重要器官,其外化后便成為安全管理體制的組成部門,一旦缺損,其辯證統一的結構就被破壞,安全的功能將失去載體,生產的功能就沒了保障。
近年來,人們對事故多發提出不少批評,說什么政府監管不到位,安監人員不敬業,百姓安全意識差,工人安全素質低,老板圖財害人命,等等。其實,這些批評所指都是表層的,很片面,更缺少理性。因為,真正的原因在監管體制所產生的客觀效果,遠離體制設計者的主觀愿望,使長效機制成了空洞的設想。在這種體制下,任何措施的推出,都只是對片面批評的回應,或暫時緩解工作壓力,其效果依然是治表止癢。
因此,要盡快對生產安全監管體制進行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要求的科學重建,將政府行政監督(國家監察)與行業技術管理分開,按照“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將管理職能還給行業,讓企業獲得懂行的生產安全管理。尤其是在當今知識爆炸,“專才”多于“通才”的時代,行業與行業之間如山之隔的局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凸出和嚴重,何況生產安全每時每刻都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就更應強調行業管理。
有關研究機構應立題研究,從理論上盡快搞懂安全監督與管理對于生產經營活動的內在作用機制,為建立符合國情、能產生長效機制的生產安全監管體制提出可行性建議。
筆者認為,無論這個體制的結構怎樣,它一定要最大限度地使政府不用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擔起監督責任;使企業能為自己的利益自覺地承擔主體責任;使客觀存在的行業(行業協會)在生產安全管理方面有用武之地。
因為,企業要安全地生產,光靠自律是不夠的,需要行業部門或行業協會雪中送炭的服務;而政府的行政監督也離不開在行的技術支持。所以,行業管理一旦缺失:政府對企業要么就監而不管;要么就管而不監;要么就監管不分。
我國曾建立起能體現政府、雇主、雇員“三方”責權利的安全監管體制,實踐證明這一體制具有安全作用機制,而“行業管理”是其重要一環。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構成安全系統基本要素的“行業管理”,是對計劃經濟“行政管理”的揚棄,它能超越經濟體制,它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沒有行業管理,必有安全盲區
2005年2月14日發生在遼寧阜新死亡214人的孫家灣礦難,用一個慘烈的悲劇,集事實(真假)判斷與價值(善惡)判斷于一體,再一次把我國“行業管理弱化”的嚴重后果進行了無可辯駁的論證。“2•14”礦難后,遼寧省委、省政府經過深刻反思,決定成立煤炭工業管理局,對煤炭企業的生產安全實施行業管理。
近年來,冶金行業事故反彈,尤其是今年4月遼寧清河特鋼鋼包傾翻事故以來,10天之內,接連發生了3起鋼水傾覆、鋼水飛濺傷亡事故。這又一次證明了行業管理的不可或缺。對此,李毅中認為,因為行業管理弱化,導致對冶金企業安全監管乏力,使得一些冶金企業安全管理薄弱、培訓缺失、隱患嚴重。
由此可見,沒有行業管理,就有安全盲區;行業管理弱化,難求治本之法。因為,行業的存在與主管部門的撤銷無關,而行業要正常運行卻與懂行的安全管理有關。
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從事故的直接原因看,它涉及到行業標準與專業技術,且大多隔了行就看不明白。對此,2005年3月7日,剛剛調國家安監總局任局長的李毅中,在新華網與網友交談時現身說法。他說:“我到石化企業,到化工企業,或者相近的行業去檢查,可以說瞞不了我,有問題我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讓我到航空公司去檢查。說實話,我去檢查,真是坐飛機一樣。他們領著我看飛機的維修,飛機的制造,在調度室看運行圖,把飛行資料拿出來看……我確實挑不出毛病來,與其說是檢查,不如說是參觀。他還說:要提倡專家檢查,一種業務,如果完全不懂,去檢查,就流于形式。”
若論間接原因,不管事故大小,無一不是多因一果,牽扯面很寬。加之,現在發生在企業的事故,其致因可能在企業之外,其負面影響也可能是社會后果大于企業后果。例如中石油“12•23”井噴,吉化雙苯廠“11•13”爆炸等。由此可見,生產安全管理在面上的問題很多,且表現為前面所列舉的通病。正是這一緣故,才轉移了人們的視線,使人們更多地去盯生產安全的共性問題,忽略了導致這些引起公共安全問題的企業內因。而內因卻有著很強的行業性,及由此而形成的專業性和獨立性。所以,千萬不要因面上的共性因素而忽視內里的個性因素,使生產安全監管工作失去根基,使引起公共安全問題的源頭失控。
寶貴資源,垂手可得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固有的作用機制,安全也不例外。人們常說要建立生產安全長效機制,其實質就是要建立一個符合生產實際,能夠產生安全功能,有利于生產長期、穩定、正常進行的體制。體制的有形化就是機構,要按照機制的內在規定性去建設,才能產生與機制一致的功能;反之就會出現“有機構無機制”的局面。因此,生產安全管理機構的層級高低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與機制吻合的科學體制,再按這一體制的需要,組建相應的能產生安全功能(安全機制)的機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國企改制,民企猛增,多種所有制并存,一些行業管理部門撤銷,但行業依然存在。正是因為行業的客觀存在與行業管理的部分缺失,才給人以“行業管理弱化”的感覺。此外,企業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后,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利潤的最大化。于是,以減少安全投入來降低成本的經營思路,就成了最簡單的備選方案;加之企業在同行間缺乏交流,經驗學不到;又由于安全考核制度在操作上產生的負面影響,地方政府也忌諱組織召開同行業的,尤其是跨行業、跨地區的事故現場會,教訓更難吸取。
對此,遼化的幾位跨世紀的安全工作者深有感觸地說,他們企業安全管理最好的時期是有主管部門的時期。2004年重慶“4•16”氯氣事故之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會長(原化工部副部長)譚竹洲專赴川渝兩地,對重慶天原化工廠、長壽化工廠、三峽油漆廠、火炬化工廠、川化集團公司等企業的安全現狀進行考察。譚竹洲說:“見到天原化工廠爆炸后的慘狀,心里很不好受,這就是對安全不重視造成的后果。過去在化工企業大門口,可以非常醒目的看到安全生產41條禁令的大牌子豎在那里,工人上下班都看得清清楚楚。現在許多企業已經不再重視安全檢查,41條禁令的牌子早已不見蹤影。”2004年5月,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重申原化工部頒布的《安全生產禁令》(《41條禁令》)。2006年3月,譚竹洲在化學品物流安全國際研討會上說:“現在《禁令》對化工管理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可想而知,如果化工系統“行業管理”還存在,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中國石化協會重申原化工部的《41條禁令》,也正好表明行業管理的現實需要,以及行業人士對生產安全管理的未泯之心。這無疑是搞好當前生產安全工作垂手可得的寶貴資源。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