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鐵”:即“鐵的手腕”“鐵的面孔”、“鐵的標準”。囊括了治理安全生產環境的全過程、全方位,具體體現了民生、法制和科學發展觀。
筆者以為,“鐵的手腕”,就是安全生產的管理機制。安全生產不僅關系到人的安全乃至生命,同時也關系到企業、行業的生命即效益所在。一次惡性事故,導致群傷群亡,該有多少人、多少家庭浸沉于悲痛之中?一個企業也必然元氣大傷。故安全生產必須要建立健全嚴密而操作性強的安全管理運行機制,使之環環相扣、疏而不漏。要使所有從事生產實踐的人知道什么能作為,什么必作為,什么不可作為.既要強化監督,又要著力增強、提升人的安全意識.機制不力,安全后患無窮.
“鐵的面孔”,即是說在安全生產上,要獎罰嚴明,依法治理安全生產環境,無論什么人,只要是對安全生產做出貢獻,就應該獎賞其功勞,貢獻大的要重獎,哪怕獎的讓人眼紅,同時也無論什么人,在安全生產上玩忽職守,麻木不仁,失職、違章、違紀而釀成事故,造成損失,影響惡劣的,都應分別不同情況和情節,追究其紀律責任法律責任。說到這里,筆者略有感慨。曾記得,曾因“渤海灣”事故,身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康世恩同志受過處分,當時的石油部部長因此而被解職。這體現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因錯綜復雜,盤根錯結的人際關系、親情關系,事故責任人或被解脫,或重責輕究,大責化小,小責化了的事倒也不鮮見。這就明顯降低了依法治安全的份量,弱化了法紀的力度,淡化了人們在安全生產上的法制觀念和自我約律的自覺性,遺患當然無窮,千里之堤,螻蟻之穴潰之必然。治理安全只有鐵面無私,才能產生積極的正效應。
“鐵的標準”,貴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時代在前進,生產力解放與日俱增,與時俱進,安全生產的課題領域在不斷擴展,深化,故安全生產的標準絕對不是一成不變和永恒的,生產力發展和提升,對安全生產標準的要求必然隨之而升值。順應科學的領域而拓展、深化,因時而異,標準的份量總是在實踐中總結和度衡,標準是嚴謹的,它就是安全生產這一范疇內的度量衡,無論對個人,對于集體,對于各級領導層,評價安全生產,標準就是尺子、等秤,如果在標準上搞可大、可小、可方、可圓的話,那么,筆者斷言,談安全、話安全,那不過是奢談而已。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