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安全是民航工作的永恒主題,而人是安全生產的主題,是保證安全的決定性因素。據有關機構對國內外民航飛行事故、差錯統計,80%以上的飛行事故差錯與人為因素有關。為此,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解決人為因素的途徑。人為因素研究是涉及多學科的系統工程,從人——機——環系統以及人與人之間各界面的協調,通過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機系統,達到防止事故差錯發生,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生產的目的。
因此,要提高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延長安全保障周期,就必須高度重視人為因素的作用。本人將從以下幾方面淺談如何減少航空安全工作的人為因素影響。
一、由“破窗理論”想到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曾進行過一項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擺放不同位置,一輛擺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擺在相對雜亂的一個社區并將頂窗打開。結果不出一天,擺在相對雜亂的一個社區的車被人偷走,前一輛擺了一周安然無恙。隨后,詹巴斗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砸了個大洞,結果幾小時后這輛車也不見了。于是,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提出“破窗理論”,如有人打破一個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縱容他們去打破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就給人以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事故和犯罪就會滋生,增長。
筆者認為,“破窗理論”不但揭示了社會生活中的一般現象,而且也深刻地詮釋了航空“安全制度”的重要性,為我們落實規章制度、防范不安全事件與減少人為因素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首先,“破窗實驗”證明,汽車被盜,是由于“打開車窗玻璃”和“打破車窗玻璃”的無序狀態是人為帶來的。同樣,航空安全制度的不落實也絕非無緣無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些員工擅自地打破了“制度之窗”,致使制度落實出現“口子”和漏洞,組織上又未及時進行“堵塞”與“維修”而造成的。
其次,“破窗理論”說明,有序“窗戶”的被打破是漸進的,同時,航空安全制度被“破窗”,也有一個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平時不注意員工諸多小小的“破窗”之舉或僅把“三到位”掛在嘴上,很少落實在行動上,不及時發現和制止個別員工“破窗”行為,對其進行教育和處理,更不會去對已被打破的“窗口”進行“維修”。長此以往,不但效仿“破窗”的員工會多起來,而且安全制度“口子”也會愈來愈大。這種制度不落實的發展過程,必然導致事故征候乃至事故的頻發。
“破窗理論”深刻地明示我們,減少人為因素需加強安全教育,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育員工不做“破窗”人。企業要把落實安全制度的教育貫穿到安全生產的全過程及各個環節中去。通過教育要使大家站在行業高風險特點的高度,充分認清落實規章制度對于確保航空安全的根本性、長期性和穩定性的重要作用,增強自覺性,養成按序行事,照章辦事的習慣,不做“破窗”的第一人,也不效仿他人去“破窗”,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落實安全制度的濃厚氛圍。
(二)激勵員工自覺做“補窗”人。人的思想認識,安全責任感,業務技術乃至設備狀況等都可能成為直接影響制度落實的因素,稍不注意,就可能使制度出現“缺口”和漏洞,員工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補窗”。此外,單位應建立獎勵機制,以激勵員工及時進行“補窗”,堵塞漏洞,把損失降到最小。
。ㄈ┌脖O部門做好防范“破窗”的監管人。對于安全監察部門來講,沒有真正的監督,就沒有真正的執行。監督是執行力的靈魂。不斷地監督和跟進,能夠有效暴露計劃和實際行動之間的差距,有效糾正規章制度執行過程中的偏差。IBM的CEO郭士納提出:“人們不會做你希望的,只會做你檢查的”,因此,我們的做法是:發現哪個環節最薄弱,就制定相應的制度,反復督促檢查,直至工作出現顯著改進。
二、由“執行力”想到的
“執行力”看似簡單的概念打破了企業興衰成敗的深刻根源。長期以來,民航行業從領導到職工的工作習慣和思維模式都具有顯著的國企特點,受業務量迅猛增長的沖擊,內部諸多隱患逐一顯露,如何貫穿執行力已迫在眉睫。
執行力概念最早提出時,對于員工,指的是“執行并完成任務的能力”,對于企業,指的是“執行并實現既定目標戰略的能力”。執行力主要具有三個核心要素:企業愿景、核心價值觀和戰略目標。
清晰、獨特、代表長遠利益的企業愿景是員工自動自發、不斷奮斗的精神依托,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核心價值觀是企業對自身存在價值的思考和總結,是員工共同的價值取向。
空管企業的核心價值應該是:為航班和旅客創造安全價值。部分員工對“安全第一”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以為自己的工作只是為博得領導的認可,少數機關人員更是覺得安全與己無關,沒有意識到為一線服務就是在為安全服務,工作導向上與“安全”和一線的實際需求相脫離,使一線失去了有效支持。我們應引導大家逐步設立“關心一線、服務一線”的大局意識,2007年在航管樓旁設立空管食堂,全面整修各室工作間、休息室,從外部環境上啟動一個積極良好的心態,增強了員工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不可否認,只有企業的每一個個體的執行力提升了,才能體現出執行力的優勢。提高執行力的方法是:強化執行角色認知,增強執行意識,提高責任感。
在正常的工作中,員工按照相對固定的程序履行其職責,即:值班。這時,每一位員工就是一位執行者,一位良好素質的執行者,不僅應具有較強的業務技能和相應的思想品質,而且能夠有效地完成各類生產任務。由此可見,執行者能否實現執行目標、能否在執行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責任感和能力,首要的是能否充分認識自己在崗位上扮演的角色,不會因崗位職責越清晰反而造成更多的局限性。或當遇到需要合作或部門協同的工作時,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
如果把崗位看成一個責任點,角色就是一個責任面,需要對執行過程責任點以外的許多問題負有責任感。崗位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樞紐點,而角色則是將這些樞紐點串聯起來的脈絡。崗位職責告訴執行者做什么,而角色則告訴執行者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做。這就要求規章制度有對員工的崗位角色進行具體的描述和規范,即是要求將各崗位的“角色要求”寫入規章制度,對確定崗位既有“職責要求”,又有“角色要求”,全面規范員工的行為,提高責任感。
還有,完善執行流程,重點強化人員配置、業務運行、執行跟進三項核心流程。流程是執行的關鍵要素,流程通暢與否決定著執行的效能,我們在強化員工執行意識的同時,注重流程制度的建設,特別是人員配置、業務運行、執行跟進三大核心流程的改進。
一點思考
隨著空管建設的深入發展,我們越發強烈地感受到執行力(制度程序)與執行文化(思想觀念)兩個概念的區別與相互作用。一方面,制度與程序是推動文化建設的基礎和保證,制度的執行會促進員工觀念的轉變,使“執行”逐漸成為習慣,另一方面,規章制度不可能面面俱到,“包治百病”,工作的許多方面、環節是制度作用不到的,制度上留下的“空隙”,必須用“文化”去彌補。
今后的工作的方向應從它們的結合點入手,高起點、高標準地規范化管理工作與人為因素緊密地聯系起來,研究分析如何在規范化工作中充分考慮到人為因素,如何將人為因素納入規范化管理手冊的方式加以確認,減少人為因素對航空安全的影響。
再者,規范化管理工作也需充分考慮人為因素,這需要首先研究人為因素到底在安全工作中產生什么樣隱患,在制定規范化管理手冊時,從崗位職責的設定、工作流程的安排到設備的操作程序維護方法,從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安全檢查的內容到人員的業務培訓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對策,從規章制度上正確處理、化解人——機——環各界面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從制度上彌補和制約人的弱點。
最后,安全管理工作應該與規范化管理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規范化管理工作來抓安全生產,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的安全管理,只有這樣,安全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淺議習慣性違章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