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行業不得不說的“六大亂象”,句句現實!
安全生產之路,仿若漫漫征途,其間荊棘密布,任重而道遠。一位從業10年的安全總監,向我們道出了安全行業不得不說的六大亂象,揭露著行業背后無奈與辛酸。亂象一:法規標準的 迷宮 困境安全行業涉及的法律法規和標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
安全生產之路,仿若漫漫征途,其間荊棘密布,任重而道遠。一位從業10年的安全總監,向我們道出了安全行業不得不說的“六大亂象”,揭露著行業背后無奈與辛酸。
亂象一:法規標準的 “迷宮” 困境
安全行業涉及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數量龐大且繁雜。從國家層面的綜合性安全法規,到各個行業細分的專業標準,這些法規標準不僅更新頻繁,而且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存在差異,甚至出現標準適用矛盾,常常讓安全從業者無所適從。他們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解讀這些法規標準,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違規風險,而在實際工作中,想要精準把握每一個細節并確保完全合規,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整個滑軌,專家來檢查,需要多高,就舉多高”
亂象二:責任重壓下的 “替罪羊” 風險
安全工作的核心目標是預防事故,但事故的發生往往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綜合影響。然而,一旦有安全事故發生,社會輿論和企業內部往往首先將矛頭指向安全管理人員。他們被賦予了沉重的責任,卻在很多情況下缺乏足夠的權力和資源來確保安全工作的全面落實。
例如,在一些企業中,盡管安全管理人員多次提出安全隱患整改建議,但由于生產進度、成本控制等因素,整改措施得不到有效執行。而一旦發生事故,安全管理人員卻可能成為被問責的首要對象,背負著 “失職” 的罪名,就如同在懸崖邊行走,隨時可能因為不可控的因素而墜入深淵,成為事故的 “替罪羊”。
亂象三:文山會海下的 “資料” 囚籠
安全工作本應扎根于實際的現場管控,以切實防范風險、消除隱患為要。然而,如今的安全行業卻深陷文山會海的泥沼之中,安全人員無奈淪為資料員。
各類安全會議接踵而至,從企業內部的安全例會、專題研討會,到行業性的安全部署會、經驗交流會,眾多會議內容往往冗長且重復,大量時間被耗費在空洞的匯報、冗長的討論和形式主義的表態上。安全人員被迫在會議室中久坐,機械地記錄著會議要點,卻無暇深入思考如何將會議精神真正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實踐中。
與此同時,文件資料的泛濫更是令人應接不暇。各級部門層層發文,安全制度、通知、方案、報表等如雪花般紛至沓來。安全人每天花費大量精力在文件的收發、整理、歸檔和撰寫回復上,為了滿足各類文件要求,精心炮制一份份看似詳實的報告和資料,而真正用于深入現場巡查、隱患排查治理、員工安全培訓指導等核心工作的時間卻被嚴重擠壓。他們被困在這文山會海的 “資料” 囚籠里,難以掙脫,導致現場安全管控出現漏洞和盲區,安全管理工作逐漸偏離了其原本應有的軌道,徒有形式而缺乏實質成效。
亂象四:教育培訓的 “作秀” 表演
安全培訓原本是提升員工安全意識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培訓內容往往缺乏針對性,大多是千篇一律的通用安全知識講解,未能結合企業的實際生產工藝、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進行定制化培訓。另一方面,培訓形式主義問題突出,“假簽到、假培訓、假考核”比比皆是,橫幅一拉、照片一拍就算“學習”,響亮霸氣”的安全口號、“標準規范”的培訓記錄、“整齊劃一”的簽到表......員工參與培訓更多的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不是真正提升安全能力,導致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因員工未進行有效的崗位操作規程培訓引發的悲劇,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當事故來臨時,員工們在慌亂中逃生,缺乏基本的應急處置技能及逃生自救知識,導致群死群傷的慘劇,至今仍歷歷在目。
安全教育培訓不應是一時之功,更不能敷衍了事。
亂象五:安全投入的 “吝嗇” 怪圈
許多企業在安全方面的投入總是顯得 “吝嗇”,試圖在降低成本和保障安全之間尋找一種看似平衡的狀態。例如,在安全設備的采購上,為了節省資金,選擇價格低廉但質量和性能難以保證的設備;在安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幾乎沒有投入,導致企業安全管理水平長期停滯不前。這種短視行為不僅增加了企業的安全風險,也阻礙著整個安全行業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 “怪圈”。
試問,發生一起的生產安全事故,企業會面臨多大損失?
我們以【死亡1人】為例,保守估計,直接的經濟損失至少為200萬以上。縱使生產搞再好,沒有安全皆為零出了事故,問責追責不是目的,唯有切實重視安全生產,舍得投入,從上至下扎實做好安全管理從源頭防范事故風險才是根本。
亂象六:各方協作的 “失衡” 現象
安全行業包含企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以及安全服務機構等諸多主體,然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各主體之間的協作卻陷入失衡狀態。各方職責劃分模糊不清,彼此邊界含混不明,信息流通嚴重受阻,無法達成實時的互通與共享,仿若一座座彼此隔絕的 “孤島”。
比如,部分政府監管部門傾向于 “一查代管”“以罰代管” 的簡單粗暴模式,企業因而深陷于頻繁應對檢查的泥沼之中,卻難以獲取專業且精準的指導,自身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就無從談起。安全服務機構在為企業提供服務之際,由于受到 “利益糾葛” 的影響,極有可能出現服務缺乏公正、敷衍塞責以應付差事的不良現象。再者,各監管部門之間工作銜接不夠,職責邊界模糊,安全監管存在“盲區”、重復執法等混亂狀況。這種行業協作的不暢局面,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資源,也阻礙了安全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使得行業發展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
安全行業的這些亂象,恰似隱匿于暗夜的礁石,無聲地侵蝕著行業的根基,時刻將其置于風雨飄搖的境地,讓每一位從業者在前行途中都如履薄冰,也讓大眾的安全保障籠罩在無形的陰影之下。我想,唯有從思想上正視、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安全行業走出困境,才能真正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筑牢一道“堅不可摧”的安全防線。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