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冒、滴、漏”原是化工原料在儲存過程中存在的現象,而在我們的日常管理中,“跑冒滴漏”也時有發生。
何為“跑”?在體系貫標考核工作中,我們已經確立了管理規范化的格式與標準化的操作過程,如果在執行過程中不按體系文件要求做,不按規范的操作程序執行,仍有操作行為或事件沒有受到制度約束或控制,這就“跑”出了控制范圍。
另外,體系文件中的“深”和“細”是否適應現象管理的要求,在執行過程中是否會有新的調整、新改進,會不會“冒”出新變化,如果“冒”出來,怎么辦?
何為“滴”?就是在兩個連續的操作過程中,如 部門與部門之間,倘若沒有做好信息傳遞、溝通,或執行時出現扯皮、推諉、責任不清等問題,就可能造成執行關節上的“滴”的現象。
最后,文件體系中個別內容無人操作、實施,事情無人看管,或者沒有被發現或覺察,進而沒有去督導、檢查,更沒有落實到位、到人,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漏”呢?
應對化工原料的“跑冒滴漏”,主要是靠反復檢查、逐步完善,堅持改正。同樣的道理,在體系執行過程中,做好現場管理,我們提倡做好“四字經”:查、記、勤、改。
重視檢查。對照體系文件和管理制度,將自查和互查相結合,發現了問題,警醒別人,也提高自己。
查了要記。查而不記,無根無據,分析原因時找不到原始記錄材料,必要時將記錄進行通告,總結,讓全體成員來關注檢查結果,人人都對自身的工作重新審視。
記了要改。“持續改進,不斷創新是管理上活的靈魂”。不怕問題多,就怕視而不見,更怕不肯改。要提倡養成好習慣,要有面對問題的勇氣,更要重視積累的效應,激濁揚清。
全程要“勤”,執行過程出了偏差,是預料中的事,但若查得不及時,形成規模后,糾正極難。所以,要勤查,也要勤記,更要勤于改,要步步為營,確保步步到位。簡言之,對待“跑”出制度的行為,要匡之正之,使其合乎規范;對待“冒”出來的新變化、新事物,要及時判斷,或疏之導之,又或塞之堵之,使其在流程中得以有效地控制,確保沿著正確方向予以發展;對待“滴”要時時防范;對待“漏”,自然只有及時修齊補全。這樣,“跑冒滴漏”就能有效防范,無論是化工原料存儲,還是現場管理便可其理皆然。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