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源市副市長王藝新的一席話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安全生產工作沒有軟環境,只有硬環境。”這話不但頗有見地,而且極富哲理。
所謂“軟環境”,是指由傳播活動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質條件、無形條件之和構筑而成的環境。安全生產軟環境,主要表現在審核驗收放寬,日常管理放活,安全監管放松,責任追究放軟,等等。試想,這樣的軟環境是生產經營單位所需要的嗎?
然而恰恰相反,現在確有一些企業特別是招商引資項目企業,不但在土地、稅收等方面要求當地政府給予優惠,就連安全生產也要求大開方便之門,提供良好的“軟環境”,說穿了,就是希望政府及政府部門對他們漠視安全生產的行為坐視不管。有一個紡織企業園區,進了八九個外來投資企業,職工上千人,可園區內連消防用水和必要的消防設施都沒有,當消防部門作出停產整頓的決定后,企業老板不但拒不執行,還責怪投資環境不好。這種態度簡直令人發指。
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群眾和企業職工的生命、財產安全,這是最簡單不過的常識。安全生產抓嚴了,是對人們生命權和財產權的保護,反之,就意味著對生命權和財產權的輕視,是最嚴重的不負責任。經濟發展與安全生產是相輔相成的,不是對立的,如果把兩者對立起來,就很難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統一,因此,越是追求經濟發展,越要強化安全生產。
安全生產是一個系統管理工程,從物化投入到人為管理,從整體規范到個體約束,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一味追求安全生產“軟環境”,其管理系統必然會漏洞百出,隱患環生,那么,不出事故將是偶然的,發生事故才是必然的。所以,安全生產“軟環境”不是佳境,而是“陷阱”。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員工培訓需要“學而時習之”
下一篇:談安全工作中的“九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