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顧秀蓮副委員長,各位嘉賓,同志們:
今天,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聯合舉辦“中國責任保險發展論壇”,深入探討發展責任保險的有關問題。這次會議的召開,對于促進保險業與安全生產工作的相互結合和共同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我代表國家局,向各位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顧秀蓮副委員長在百忙中出席了我們的會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了保險業以及安全生產工作的方向任務。吳定富主席在剛才的講話中,闡述了發展責任保險的意義和思路,聽了很受啟發和鼓舞。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目前的安全生產形勢,并就如何推動商業保險與安全生產工作的結合,談一些粗淺的意見。
一、全國安全生產狀況總體趨向好轉,但形勢依然嚴峻
安全生產事關重大,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頒布實施了《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改革和調整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制。國務院做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明確了安全生產工作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安全生產許可制度,從源頭上防止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單位進入生產領域。所有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安全生產工作,促使全國安全生產狀況總體上呈現出相對平穩、趨于好轉的發展態勢。特別是煤礦以及工礦商貿企業安全狀況趨于穩定。去年,在煤炭產量增長3億多噸的情況下,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7.9%和8%。今年1-5月,工礦商貿企業事故起數同比減少670起,死亡人數減少689人,分別下降12.4和11.6%。今年1-5月,在全國32個統計單位(省、區、市、兵團)中,有26個單位完成了國務院下達的安全生產總體控制指標,31個單位完成了工礦商貿企業安全生產控制指標。
雖然安全生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受經濟發展階段、生產力水平,以及結構性矛盾、體制性障礙等深層次原因的影響和制約,加上一些地方和單位責任制不落實,工作不到位,造成我國目前的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
第一,事故總量過大,損失嚴重。1990-2002年,全國事故死亡人數年均上升6.28%。2003年盡管有所下降,但仍高達13.634萬人。事故傷殘約70萬人。造成經濟損失約2500億元,約為GDP的2.5%。據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數據,我國工礦企業10萬從業人員事故死亡率,約為發達國家的2倍。2003年我國煤炭生產百萬噸死亡率,約為印度的10倍,美國的100倍;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為美國的8.6倍,日本的18倍。
第二,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2001-2003年,全國共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397起,平均2.76天1起;發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42起,平均26天1起。發生一次死亡100人以上的事故3起,大約每年1起。這些事故,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在國內外造成嚴重影響。
第三,職業危害嚴重。我國實際接觸有害作業的人數、職業病患者累積數、死亡人數和新發生病例,都是世界上最高的。每年約70萬人患各種職業病(其中報告病例約1.3萬人)。塵肺病患者每年大約增加1.2萬例,2003年底累計達589741例。
西方工業化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其安全生產大致上都經歷了從事故上升、高發,然后逐步穩定、下降這樣一個周期。一般來說,GDP人均1000-3000美元這個區間,往往是生產安全事故的高發期。我國目前正處在這樣一個階段。東部沿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的情況也表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總量的快速擴張,事故發生的機率也大大提高了。本世紀前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一番保兩翻”的同時,必須把事故多發的勢頭控制住,實現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的同步發展。安全生產工作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任務是艱巨的。
二、把商業保險引入安全生產領域,有助于促進安全生產工作
保險業與安全生產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兩者在最終目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客觀上具有緊密結合、良性互動的內在需要和動因。把安全生產工作與保險業結合起來,積極發展工傷事故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既可以促進安全生產工作;又可以拓展保險業的領域,充分發揮保險業保障人民群眾利益、促進經濟發展的社會功能。既是加強安全安全生產工作的客觀需要;也是保險業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保險業與安全生產工作相結合,保險機構主動介入工傷預防,是國外的一條成功經驗。在歐美等先進工業化國家,工傷保險已成為安全生產工作的三大支柱(即安全立法、安全監察和工傷保險)之一。保險業發育比較成熟的德國,建立了35個同業工傷事故保險協會,既負責調查事故、辦理賠付,也負責所轄范圍內企業安全生產日常性監督檢查,提供安全生產政策、技術等方面的咨詢和指導。由于保險機構面向企業所做的工作,是以防范事故、服務企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更容易被企業所接受。而其獨特的經濟手段和激勵約束機制,又是一般的政府監管、監察行政執法工作所無法替代的。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從事故高發到基本穩定、最終實現根本好轉的安全生產發展過程中,保險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并重,是世界各國在工傷保險方面的通行做法。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目前我國的商業保險尚未真正進入安全生產領域,雇主責任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商業險種,尚未得到普及和推廣。現階段我國的工傷保險,主要采用社會保險、統籌統管的形式。
首先要充分肯定,工傷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在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分散用人單位事故風險和促進安全生產工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應該看到,社會保險在運作機制、資金利用效率、以及對安全生產工作的促進程度等方面,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完善的地方。由于高風險行業事故頻繁,賠付率較高,工傷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后的許多年來,多數煤礦、危險化學品等高風險企業尚未納入工傷社會保險統籌;由于力量有限,一些地方的工傷社保機構只能把精力放在向事故傷害對象提供保險救助,辦理醫療和撫恤賠付上,較少介入事故防范和安全生產工作,存在著工傷保險與工傷預防脫節的現象;一些地方的工傷保險費用結構不盡合理,基金統籌賬戶結余過多。
我們相信,隨著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的正式實施和社會保險制度的不斷發展完善,這些問題最終都會得到解決。
為了盡快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工傷保險體系,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應當在安全生產和工傷保險領域,盡快引入商業運作機制。在堅持和完善工傷社會保險制度的同時,積極發展雇主責任險、人身意外傷害險以及其他商業險種。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服務和促進我國的安全生產工作。
以責任保險為主要形式的商業保險進入安全生產領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安全生產工作起到促進作用。
一是保險費的收繳。可以采用差別、浮動費率,根據投保單位的行業風險類別、職業傷害頻率、企業安全生產基礎條件等,劃分不同的費率檔次。風險較大、職業傷害頻率較高和安全基礎較差的企業,繳納的保險費率相應就高。同時將費率與企業一段時間內的事故和賠付情況掛鉤,定期調整繳費標準,對安全措施得力、事故減少、賠付下降的企業,以降低保險費率作為獎勵;反之則以提高費率作為懲罰。通過發揮費率機制的作用,促使企業重視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加強安全防范。
二是保險機構超前性開展事故預防工作。商業保險的特點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為了減少賠償支出,降低保險成本,保險公司需要做好防災防損工作,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對投保企業進行安全監督檢查。對隱患嚴重的客戶,要提出改進安全生產工作的措施。同時積極推廣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術和新工藝,促使企業提高本質安全水平。保險公司在經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資金,從事公益性、社會性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設,增強從業人員和社會公眾的安全意識,從而減少事故,降低賠付,實現商業保險機構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三是保險公司的事故調查工作。傷亡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為了辦理賠付,將對事故進行必要的調查。這種調查,事實上也是對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一種特殊形式的監督。通過調查,不僅可以劃分責任,同時可以發現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差距和問題,促使企業加強和改進安全管理,防止同類事故的再次發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商業保險公司的事故調查人員,就是一支不占行政編制安全生產監管隊伍。總之,商業保險進入安全生產領域,可以使安全生產工作多一種手段,多一份支持,多一份保障。
三、從實際出發,探索商業保險與安全生產工作相結合的方法途徑
商業保險與安全生產工作相結合的前景廣闊,內容豐富,方法途徑很多。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可以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在各類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積極推行工傷事故雇主責任險。小企業事故多發,已經成為當前安全生產領域的突出矛盾。2001年以來全國發生的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70%的發生在小企業。為數不少的小企業業主,安全生產法律意識淡漠;個別業主甚至“要錢不要命”,以犧牲工人安全和健康來為自己換取超額利潤。而且,由于企業規模小、家底薄,發生重特大事故后,一些業主常常躲避逃匿,把搶險救災和事故善后完全推給地方政府。在小企業推行工傷事故雇主責任保險,不僅有助于強化業主的安全意識,保障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扭轉“業主發財、政府發喪”的情況,切實維護廣大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
(二)在高風險行業推行商業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推行這一險種的法律依據非常充分,《安全生產法》、《勞動法》、《煤炭法》、《建筑法》等,對此都有明確的規定。由于高風險行業事故多發,賠償數額較大,一些地方的工傷社會保險機構感到很為難,遲遲沒有納入統籌。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方法途徑,來解決高危行業的工傷事故保險問題。
高危行業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基本思路是:通過政府引導和保險機構的宣傳運作,在企業自覺自愿的原則下,上繳一定的保險費用,由特定的商業保險公司對企業工傷事故實行承保。企業作為被保險“人”,當其員工受到工傷事故的意外傷害時,可以按照合同的約定,由商業保險公司來履行主要的賠償責任。通過實行浮動費率,建立激勵約束機制,促進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
鑒于目前我國在煤礦安全方面,已經建立了全國統一、垂直管理的監察工作體系,在政府引導和行政推動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全國煤礦安全狀況逐步趨于穩定,在保險費基數測算方面,具有一定的便利條件,因此建議先在煤礦推行。可以選擇若干個具有代表性的省區進行試點,就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運作模式、管理方式等,深入進行探索,取得經驗后再在煤炭行業和其它行業推廣。
(三)探索和發展商業性工傷事故同業保險。借鑒德國工傷保險同業協會的模式,本著風險共擔的原則,選擇傷亡事故多發、安全生產任務比較繁重的行業和領域,如煤礦、非煤礦山、危化品、煙花爆竹、建筑施工等,探索和實行工傷事故同業保險。設立行業性工傷保險基金。依托商業保險公司、行業協會和相關機構,依法建立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基金管理和經辦機構,在國家保監會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工作。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則,合理籌措、分配和使用保險基金。在保險基金的使用方向上,分別用于工傷預防、醫療康復和事故傷害賠償三個方面,形成保險與預防緊密結合的“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機制。
實行工傷事故同業保險,既符合現代工傷保險的發展趨勢,也符合我國國情。不僅有助于健全完善工傷社會保險制度,而且有助于商業保險更好地進入安全生產領域。同業保險機構可以根據安全生產的實際,來設定新的險種,拓寬商業保險進入的渠道;通過設計保險條款,明確除外責任、嚴格賠償條件等,有效防止企業投保后可能出現的忽略安全防范等消極現象,防范業主責任轉移后的道德風險以及少數不法業主可能發生的惡意傷害行為,更好地體現國家在安全生產領域發展商業保險的意圖,形成商業保險和安全生產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以上只是我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目前我國安全生產工作和保險事業,都處在重要的發展階段。新情況、新問題很多。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眼界,在學習借鑒國外成熟經驗的基礎上,從實際情況出發,積極實踐,大膽探索,尋求更多的途徑和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保監會以及相關部門的合作,緊密配合,共同努力,實現安全生產與商業保險、社會保險的良性互動,走出一條通過發展商業保險來促進工傷預防的新路子,不斷開創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新局面!